說起李白相信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是此人極為狂傲,要不當年初出茅廬之際也不會叫囂著“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而上九萬里”的豪言壯語。當然這也反映出李白內心其實并不像他詩中曾寫到的“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那樣灑然,或許對他而言那只是無奈之余的自我慰藉。
雖然李白自少年時便有很有名氣,而且有著遠大的抱負,但命運似乎并沒有聆聽到這位大詩人的心聲。他蹉跎到42歲時,才被唐玄宗召見,這對于始終心懷抱負的李白來說,雖然有點遲,但依然讓他欣喜。所以在離家之際,他寫下一首詩記錄了自己從聽聞此消息到離家時的狀態,將自己的喜悅和得意忘形之狀描繪得十分形象。而那句“張狂”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正是出自這首詩,奈何世人只見到“詩仙”的狂傲,卻沒有看見上一句中他對于妻子的絕情,可謂扎心。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狂詩”。
《南陵別兒童入京》-(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首詩起首兩句寫的是秋收時節,詩人從山中歸來,正值白酒新熟、黃雞正肥之際,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自然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也為全文奠定了基調。緊接著四句則是通過詩人自己的舉動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叫童仆烹雞酌酒,和孩子們嬉戲,酒至酣處高歌舞劍,劍光似乎都在和落日爭輝,此情此景真的是把詩人那種藏不住的喜悅描寫得淋漓盡致,畫面似乎都已浮現在讀者眼前。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這句是李白對于自己內心的描寫,李白半生蹉跎說沒有遺憾那是假的,所以才有這“苦不早”之言,如果能夠早點遇到皇帝該多好。而“著鞭跨馬”則是對于當下的迫不及待,雖然現在還在家中,但是詩人的心早已飛往京城,恨不能一下子就到達。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這一句中用了一個典故,說的是當初朱買臣酷愛讀書,但是家貧,妻子嫌棄他離他而去,卻不料最終朱買臣當了大官,他妻子也羞愧難當。在這里“會稽愚婦”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看不起李白的那些人,另外一層則是指李白的妻子劉氏,這句話頗有揚眉吐氣之感,詩人以朱買臣自比,想要告訴這些人自己也要當大官了。
最后兩句自不必多說,李白的自負和狂傲都在這兩句中,即便是相隔千年讀到這兩句似乎也能夠感受到那種充塞于字里行間的躊躇滿志。
不過再回過頭看“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這兩句,雖然讀著解氣,但是細細思量,劉氏的嫌棄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在古代男子是家中的頂梁柱,但是李白到了42歲除了詩名似乎其他的并沒有什么,生活落到實處還是柴米油鹽,在家庭的重擔下劉氏對于李白的嫌棄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而李白得志后卻沒有去想這一層,而是想著劉氏和朱買臣的妻子一樣,說起來真的是有點絕情!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