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前,承包方萬某公司與發包方益某公司簽訂了合同,付款方式、造價金額等都寫得很清楚。但工程竣工后,益某公司支付的工程款總金額卻“縮水”了百余萬元。萬某公司將益某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工程款。而益某公司則表示,該公司支付的工程款金額是按照審計局的審計報告支付的,很合法。雙方各執一詞,法院將如何判決?審計局的審計報告是否能作為資金結算的法律依據呢?
案情
工程款“縮水”百余萬元
2015年10月,萬某公司與益某公司簽訂《某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約定由萬某公司作為承包人,完成該工程“土方開挖、生態堤埂建設、喬木移栽、水生植物種植等”工程內容,工程總價為493萬元。
在工程款支付方面,雙方約定按照工程完成的質量和進度支付總價的80%,待工程全部竣工驗收、結算資料提交結算審計完成后,支付95%。雙方約定主體工程質量保修期為1年,因此扣留5%作為保修金,在質量保修期滿后,保修金返還萬某公司。
合同簽訂后,萬某公司于2015年11月28日開始施工,至2016年3月28日完工,并于2017年4月22日向益某公司移交了“竣工結算報價表”,同年9月17日又向益某公司移交了竣工資料、結算資料。
工程完工后,益某公司向萬某公司發出書面通知,要求其盡快報送資料,以進行工程審計;2017年1月23日,益某公司以文件形式向萬某公司發出對審計結果進行確認的書面通知;2017年2月9日,雙方公司所在的縣審計局向萬某公司發出“竣工結算征求意見書”,要求萬某公司自接到竣工結算(征求意見稿)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書面意見及相關結算支撐依據送交審計組,過期則視同無異議,萬某公司于次日書面回函審計局。
2017年4月23日,審計局作出《審計報告》,其中對萬某公司完成的“三標段”工程款審定為281萬元,已付金額為233萬元,應付金額為48萬元。萬某公司認為初審結果與其送審價格出入較大,提出異議,并向昆明市中級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決益某公司支付工程欠款321萬元,支付違約金16萬元及拖欠工程款的利息35萬元。
一審
按審計報告支付工程款
昆明中院審理后認為,雙方當事人于2015年10月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合同內容合法,該合同已成立生效,雙方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各自的合同義務。
合同簽訂后,萬某公司已按照合同約定完成涉案工程的施工,并已將工程竣工資料、結算資料等移交給益某公司,益某公司應按照合同約定支付相應的工程款。
根據查明事實,涉案工程經審計局審計,審定萬某公司所完成的工程價款數額為281萬元,雙方在該案訴訟中當庭共同確認益某公司已付款為233萬元,因雙方約定的工程1年質保期已滿,故益某公司尚欠萬某公司工程款48萬元。
對于萬某公司“涉案工程的施工設計及方法已按照益某公司要求變更,益某公司認定的工程款大幅少于實際工程款,據實結算的工程價款總額為554萬元”的主張,法院認為,雙方《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約定工程款待“結算審計”后支付,而與該案工程相關聯的其他標段工程均是以當地審計部門所作審計結論為工程款結算依據,且在該案審計報告作出后,萬某公司雖表示異議,卻并未按規定對審計決定提出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最終,法院判決益某公司支付萬某公司拖欠的工程款48萬元,并支付該款自判決生效之日起至款項付清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利息。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二審
審計報告不能作為結算依據
一審判決后,萬某公司不服,再次提起訴訟,請求二審法院撤消一審判決。
萬某公司認為,一審認定事實不清,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竣工結算造價=中標價+工程增減變更造價,工程增減變更造價則依約應據實結算。該案工程的標價為493萬元,工程增減變更造價為554萬元,扣除已付工程款233萬元,益某公司還欠工程款321萬元。
二審中,法院綜合當事人訴辯主張,對涉案工程造價應如何確認的焦點爭議進行了評判。
二審法院認為,關于涉案工程是否應以審計局《審計報告》作為結算依據的問題,當事人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專用條款第19.1條約定:工程全部竣工驗收后,結算資料提交,結算審計完成,工程款支付至95%,扣留5%作為保修金。該條約定中的“結算審計完成”并非特指萬某公司已接受以國家審計機關《審計報告》作為結算依據,而是從上述條款內容推論得出。
二審法院認為,國家審計機關的審計是對工程建設單位的一種行政監督行為,審計人與被審計人之間因國家審計發生的法律關系,與該案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性質不同。因此,在民事合同中,當事人對接受行政審計作為確定民事法律關系依據的約定,應當具體明確,而不能通過解釋推定的方式,認為合同簽訂時,當事人已經同意接受國家機關的審計行為對民事法律關系的介入。
因此,益某公司所持涉案工程應以審計局《審計報告》作為結算依據的主張,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法院不予采信。該案工程造價應以當事人無異議的工程造價122萬元,再加上二審委托鑒定的“土夾石填筑和拋石擠淤”工程造價258萬元計算,共為380萬元。
最終,二審法院判決撤銷一審民事判決,由益某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支付尚欠萬某公司工程款147萬元及利息;駁回萬某公司其他訴訟請求。
釋法
審計是一種行政監督行為
該案中,工程造價應如何確認成為案件的爭議焦點。云南凌云律師事務所律師沈正洲認為,審計報告不能作為工程款結算的最終依據。
根據《審計法》規定,國家審計機關對工程建設單位進行審計是一種行政監督行為,其審計監督行為只對被審計單位具有法律約束力,對其他單位不產生法律約束力,審計并不影響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的合同效力。
該案中,上訴人與被上訴人是平等主體間的合同關系,據審計報告顯示,被審計單位是“益某公司某防浪堤拆除建設項目部”,而非上訴人。因此,上訴人不是該審計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故審計局的審計報告對上訴人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上訴人并不存在對審計報告有執行的義務,上訴人與被上訴人之間的工程款結算應當根據合同約定執行。
那么,在簽訂工程建設施工合同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呢?
沈正洲建議,簽訂工程建設施工合同時,當事人要仔細閱讀使用的合同文本,掌握有關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法規;嚴格審查發包人資質等級及履約信用;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內容,即工期、質量、造價的約定一定要具體明確;對工程進度撥款和竣工結算程序有詳細規定;總包合同中應具體規定發包方、總包方和分包方各自的責任和相互關系;明確規定監理工程師及雙方管理人員的職責和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