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 17:16:27)
轉載▼
標簽: 易經
系辭上傳
國學經典
(圖片來自網絡,向作者致謝)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ji1)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知神之所為乎?”
〖譯文〗
天數一地數二,天數三地數四,天數五地數六,天數七地數八,天數九地數十,代表天的數字有五個,代表地的數字有五個,五個方位各有相應的數字并且各有與其配合的數字。天數相加之和為二十五,地數相加之和為三十,天地之數總和為五十五,這些數字是形成事物千變萬化、其行為如同鬼神般變幻莫測的原因所在。豐大滿盈的數字是五十,實際應用的數字是四十九,將籌策一分為二用來模擬天地兩儀,從其中一堆籌策中抽出一根,與前面一起分別用來模擬天、地、人三才,然后每次抽出四根籌策,代表四季,最后將剩余的零散籌策歸在一起,用來模擬閏月。由于五年中有兩個閏月,因此在籌策操演時將余下的籌策夾在手指之間,一共夾了兩次,然后擱置一邊。乾卦代表二百一十六根籌策,坤卦代表一百四十四根籌策,總共三百六十根籌策,相當于一年的天數。易經上下兩篇所代表的籌策總數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相當于萬物的數量。所以,用四根籌策運營而形成爻,總共需要運作十八次才能得出完整卦象。用八卦來預測事物只是初步成果,若將其引導延伸到其他事物,達到觸類旁通并發揚光大,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便全部包含在里面了。道的神妙和德的施行彰顯成效后,于是便可用來應對各種事情,也可用來求助神靈的護佑。孔子說:“懂得事物變易演化規律的人,大概知道神的作為吧?”
〖注釋〗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位,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這句話描述的就是九宮格的數字分布狀況。東面是三,西面為七,南面為九,北面為一,中央為五。也就是說五個天數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然后有四個地數與天數相配合,東南是四,西南為二,東北為八,西北為六。由于四個角只需四個數,因此地數十沒有使用。九宮格的口訣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八六肩齊,四二足立,五居中地。九宮格的特點是縱、橫、斜線三個數字相加均為十五。體現出天地萬物平衡、和諧、協調的意境。九宮格中除中央五之外的八個數字,就是后天八卦圖的卦畫序號,即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兌七八艮九離。
自“大衍之數五十”開始的這段話,實際上所指的是揲蓍布卦法,也叫揲蓍成卦法、大衍法等,它建立在宇宙起源,特別是人類所在的地球形成、萬物產生、日月運行、四季變化和歷法實踐等模型基礎之上的占筮方法,成為了傳統經典的占卦之法。衍(yan3),豐饒,盛多之意。揲(she2,又讀die2),用蓍草占卦;取;積等。歸奇(ji1)于扐(le4),奇, 馀數,零數;扐,手指之間,古代筮法,把四十九根蓍草分作兩堆,每次取四根,剩余的掛在手指之間。當期(ji1)之日的“期”,同“朞”、“稘”,一周年。酬?。▃uo4),賓主相互敬酒,客還敬主人叫做“酢”,主人再次敬客叫做“酬”;應酬;應對;唱和。四營而成易,“四營”是指每次抽出四根籌策進行運營操作,或者說為四根籌策為一組進行運營操作,而非指運營四次;此處的“易”是變易的意思,引申為爻,系辭上傳前面說到“爻者,言乎變者也”,也就是說爻用來反映事物的變化狀態,占卦時要運營操作三次才產生一個爻,一個卦六個爻,因此需要運營操作十八次,也就是后句“十有八變而成卦”的意思。由此也驗證了將“四營”解釋成運營操作四次不妥。可與(yu4)佑神矣,與,參加,參與。佑神,應當為“佑于神”的省略,人求助神佑,而非人去佑神。
大衍之數五十,漢代《易緯·乾鑿度》記載為“大衍之數五十有五”,通行說法認為這是傳抄中遺漏“有五”所致,因為五十五是有依據的,正好與天地之數總和五十五相符。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沒有遺漏,但因理由不夠充分不被多數易學者認同。我學習了何祁湘先生的博客載文《<周易>乾坤之策數考》并結合自己的思考,認為后面這種觀點從歷法實踐角度來描述大衍之數自有其道理。經過人們長期實踐觀察,太陽一回歸年為365.25天,月亮每月有四個象,分別是朔、上弦、旺、下弦,每象平均七天多一點,這也是一周七天的來歷,每月月亮運行周期約29.5天多一點。由此可推算出太陽運行一年正好經歷了五十象(49.55象),這個數字與文中提到的大衍之數五十相同,應當不僅僅是巧合。如果按照陰歷年計算,那么全年月亮經歷了四十八象。按太陽運行軌跡為基準的歷法稱為陽歷,按月亮運行軌跡為基準的歷法稱為陰歷,而古人實際應用的歷法綜合了陰陽兩種歷法的特征。太陽年五十象,太陰年四十八象,兩者平均為四十九象。這個數字與文中“其用四十有九”相吻合,不應當認為僅僅是巧合??梢岳斫鉃?,古人以四十九象作為一年的歷法基準,然后采用每五年設兩個閏月的辦法,來調節月份與時令節氣的實際差異,如此便可有效地指導農業生產了,古人的智慧可見一斑。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文中對數字的來歷并未交代。何祁湘先生《<周易>乾坤之策數考》的觀點可作為參考依據,或者可把它視作驗證乾坤之策的實例。夏至這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古人通過對夏至日觀察發現,夏至白天時長為二百一十六策,黑夜時長為一百四十四策。兩者之比是三比二,與陽爻九與陰爻六之比結果相同。當時古人是否已經掌握地球自轉一天為三百六十度不得而知,但客觀上系辭上傳涉及的數據與現代科學觀察的結果完全一致,只是數量單位“策”與“度”的區別。但是,系辭上傳并沒有用三百六十籌策來說明地球一天的運行情況,而是用它來描述一年的天數,并且這個天數并不精準。是系辭傳作者牽強附會,還是另有原因,有待研究確認。乾卦有六個爻,平均每個陽爻為三十六策;坤卦有六個爻,平均每個陰爻為二十四策。易經共有六十四卦,總共有一百九二個陽爻、一百九十二個陰爻,于是籌策總數為192(36+24)=11520。爻就是變化的意思,爻的總籌策數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可以理解為易經中的爻可以變化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現象或狀態,從而引申出了萬事萬物的概念。
【原文】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叁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譯文〗
易經反映的圣人之道包括四個方面:關注語言的人崇尚它的卦爻辭,關注行動的人崇尚它的變化,關注制作器具的人崇尚它的卦象,關注卜筮的人崇尚它的占驗。因此君子如果即將有所作為,即將付諸行動的話,就會用言語求問于易經,易經就會像接受命令一般給予響應,無論是遠的事,近的事,隱幽的事,還是深奧的事,都能告知即將到來的事物。如果不是天下最精微的事物,誰能做到如此?三五相乘的數理變化,橫斜縱向的數字相加,呈現出通達變化,最終形成天下絢爛多彩;窮極數理,于是確定了天下的物象。如果不是天下最完美的變易,誰能做到如此?易經本身沒有思慮,沒有作為,沉寂安靜一動不動,人們只要與其有感應就能通達天下的事理。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東西,誰能做到如此?
〖注釋〗
遂,副詞,終于,竟;就,于是。天下之故的“故”,事,引申為事理。古今學者歷來對“叁伍以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人認為叁伍是指叁伍相乘其積為十五,這種表達方式比較符合古人習慣,例如二八女多嬌,是指十六歲的女子。這個十五有特殊意義,它與九宮格的數理有關。九宮格的橫向、斜向、縱向三個數相加結果都是十五,這與“錯綜其數”吻合,錯是交錯,指橫向、縱向、斜向相互交錯;綜,聚總,集合,也就是三個數相加的意思。九宮格與后天八卦畫關系密切,后天八卦的序號,與九宮格的數字、方位完全對應。后天八卦側重于易經在人文政治和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與應用。從表面上看,是易經四方面圣人之道在起作用,實質上其背后蘊藏著九宮格的數理規律。在古代圣賢的長期研究實踐中,易經所包含的圣人之道四方面內容與九宮格數理規律的匹配達到了天衣無縫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叁伍以變”雖然只提到三、五兩個數字,實際上反映了九宮格全部數字的相互關系和復雜變化。這些數字的錯綜關系和復雜變化,間接地反映了天下萬物的錯綜關系和復雜變化。如果僅僅把“叁伍以變”理解為圍繞三與五的變化來看待,顯然是過于簡單了,與客觀事實不符。
【原文】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謂也?!?div style="height:15px;">
〖譯文〗
易經是圣人能夠窮盡艱深而鉆研微奧的載體和手段。只有艱深,所以才能夠通達天下的思想精神;只有微奧,所以才能夠成就天下的各種事務;只有神妙,所以才能夠做到不用快速動作卻能做到神速,不用行走卻能到達地方。孔子說:“易經具備四方面的圣人之道,說的就是這些特征?!?div style="height:15px;">
也許有人疑惑,這段文章只說了易經具有深、幾、神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孔子為什么說易經講述了圣人之道四個方面的內容呢?其實,孔子所言四方面內容是就前一段文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而言的,而本段文章的深、幾、神是易作者針對圣人之道四方面內容所作的概括性描述,也就是說圣人之道四方面內容的共同特征是艱深、微奧和神妙??鬃訉Υ苏f高度肯定,因此才會發表這樣的認同意見。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笔枪适ト艘酝ㄌ煜轮?,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于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
孔子說:“易經是干什么用的?易經可用來開發事物用途,成就天下事務,統括天下運行規律,如此而已。”因此圣人用它來通達天下的精神思想,用來確定天下各行各業,用來判斷解釋天下的疑問疑惑。因此蓍草的特征是圓通而且神妙,八卦的特征是方正并且智慧,六爻的含義是變易并且告知人們變化情況。圣人用易經的這種功能來洗滌心靈,退身藏居于隱秘之所,無論吉兇如何與百姓患難與共。神妙用來預知未來,智慧用來容納過往,誰能夠做到這樣呢?這正是古代圣明睿智、神妙英武者經久不衰的原因啊。
冒,“帽”的古字,帽子;覆蓋,蒙蔽;統括,總領等。貢,告。聰明,聰是聽覺好,明是視覺好,“聰明”在古代是詞組,在現代是一個詞語,兩者意思相近,但有所區別。殺,可作兩種解釋:一是讀音shai4,凋落,凋零;減少,減??;衰敗,衰微。不殺,引申為經久不衰,可理解為古代圣賢的影響力持續至今沒有衰落,也可理解為古之圣賢歷代皆有層出不窮。二是讀音 sha1,與“伐”意思相近,伐有夸耀之意,不殺即不自我夸耀。兩者皆可,本人傾向于前者。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因此,明白了天地運行規律,又考察了社會民生狀況,于是發明出神妙事物,用來引導百姓去使用。圣人用它進行齋戒修身養性,是為了使德行神圣而光明啊。所以,關門在家靜處稱其為坤,開門外出行動稱其為乾,一關一開稱之為變,有往有來不困窮稱之為通,能顯示出來的稱之為象,有形態狀貌的稱之為器,制訂后應用它稱之為法則,適宜用來指導進出百姓都在使用它稱之為神妙。因此,易經中有太極,太極衍生出天地兩儀,兩儀衍生出四種景象,四象衍生出八個經卦,八卦可用來判定吉兇,吉兇指導人生催生出重大事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ze2)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wei3)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所以,法則景象沒有比天地更大的,變化通達沒有比四季更大的,懸掛的景象顯著明亮沒有比太陽月亮更大的,崇尚攀高沒有比富有尊貴更大的。備齊物品供人使用,設立事業制成器具,為天下人謀利益,沒有比圣人更大的;探究深奧求索隱秘,鉤連深處到達遠方,用來判定天下的吉兇狀況,使天下生生不息源源不斷,沒有比蓍草龜殼更大的。因此,天生神妙之物,圣人以它為法則;天地呈現變化,圣人向它效仿;天懸掛景象彰顯吉兇,圣人從中獲取卦象;黃河出現河圖,洛水出現洛書,圣人把它作為法則。易經有蓍龜、天地變化、天垂象和河圖洛書等四個獲取卦象的來源,用它來顯示事物奧秘;將卦爻辭系掛在卦上,用它來告知人們有關內容;卦爻辭能確定吉兇狀況,用它來對事情進行裁斷。
立功之“功”,事情,工作;事業,功業等。立功是設立工匠事業的意思,與現代立功為建立功勛的意思有所不同。賾(ze2),幽深,深奧。亹亹(wei3),勤勉不倦的樣子;運行不息的樣子;深遠的樣子,古代漢語詞典取此意。易有四象,特指前面提到的四種情況,分別指用蓍草龜殼占卜、天地呈現變化、天垂象和河圖洛書等。這四種情形或現象成為獲取卦象的來源或載體??梢?,取象的方法很多,并非只有占卜一種方式。
《傳習錄》第二四七章寫到,問:“《易》,朱子主卜筮,程傳主理,何如?”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為后世將卜筮專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藝。不知今之師友問答、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之類,皆是卜筮。卜筮者,不過求決狐疑,神明吾心而已?!兑住肥菃栔T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問天。謂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偽耳?!敝熳?,朱熹;程傳,指程頤蓍《周易程氏傳》。王陽明從圣賢的高度和境界來看待卜筮,他認為卜筮只不過是人們用來尋求解決疑難問題的手段、方式和途徑而已,可以涵蓋應用于諸多領域,主要目的是致良知,明白事理,解決問題,指導人們正確行動。如果僅僅將卜筮視為占卦獲得吉兇結果,而不把修身養德作為目的,那么卜筮就淪為小技藝了。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弊釉唬骸坝诱?,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弊釉唬骸皶槐M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