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 17:11:38)
轉載▼
標簽: 易經
系辭上傳
國學經典
(圖片來自網絡,向作者致謝)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譯文〗
天居于尊上,地處于卑下,乾卦與坤卦的含義就確定了。低的事物和高的事物分別陳列出來,尊貴和卑賤便各自定位了。事物運動和靜止是有常態規律的,于是剛強事物和柔弱事物便由此判斷了出來。同類事物聚集在相同方位,事物以種群歸屬進行分類,由此吉祥和兇險便產生了。事物在天呈現出天文景象,事物在地呈現出形態狀貌,于是事物的變化就表現出來了。所以,剛柔相互作用,八卦相互激蕩,雷霆帶來鼓舞,風雨帶來潤澤,太陽月亮持續運行,寒冷暑熱交替進行。
〖注釋〗
吉兇生矣,與“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是有因果關系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是人們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但其背后蘊藏著科學的客觀的自然規律。人們為人處世創辦事業,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就能吉祥,漠視規律違反規律就會受到懲罰,因而便是兇的。摩,用手搓蹭;碰撞,摩擦;接近,貼近;切磋,體會等,引申為剛柔事物之間相互發生作用。
【原文】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譯文〗
乾陽之道成就男人,坤陰之道成就女人。乾陽掌管萬物創始,坤陰協作成就事物。乾陽以平易特點掌管事物,坤卦以簡便特點能夠配合。平易則容易掌管,簡便則容易跟從。容易掌管則便于親近,容易隨從則利于見效。便于親近則可以持久,利于見效則可以做大。可以持久才能養成賢人的品德,可以做大才能算作賢人的事業。平易簡便才能使人懂得天下道理。人們懂得天下道理,才能在天下萬物中找到自己的正確定位。
〖注釋〗
“乾知大始”的“知”,主持、掌管之意,如,知府、知州、知縣等,指掌管某地區的行政事務。“易簡而天下之理得”,與大道至簡觀點高度契合。
【原文】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譯文〗
圣人設置卦畫用來觀察卦象所反映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在卦畫下面系掛著卦爻辭用來判斷吉兇,剛強柔弱相互作用而產生變化。所以,吉兇反映了人們喪失與獲得的狀況;悔吝反映了人們憂愁與擔心的狀況;變化反映了人們前進與后退的狀況;剛柔反映了白天與黑夜的狀況;六爻動態變化反映了天、地、人的運行法則或行為法則。因此,君子能靜處而安心的原因,在于能自覺遵循易序傳所揭示的事物發展的順序;他所樂于玩賞的對象是爻辭。所以,君子在無事靜處時通過觀察卦象而玩賞卦爻辭,當事情發生變動時便觀察其變化趨勢而把玩占卦,因而有來自老天的保佑、吉祥無不適宜的說法。
〖注釋〗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這是大有卦上九的爻辭。古代行文沒有標點符號,其實按照易經的行文習慣,其斷句應當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但是幾千年來,這句寓意美好的爻辭反復被人們所應用,于是念順口了便成了“吉無不利”。兩者意思沒有本質區別,均可。這段系辭反映了君子善于認識規律,運用規律,并自覺按規律辦事,因此做事情容易成功,猶如神助或老天幫忙一般,這只是一種詼諧說法。其實是自己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的結果,加上方法正確,朋友相助,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助自助之人,就像今天人們常說的謝天謝地總算做成了事情一樣,其前提是人努力,然后才是老天幫忙,而決不可能是自己不努力,光做白日夢,老天就幫你做成了。因此,“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與迷信沒有絲毫關系。
【原文】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譯文〗
彖辭是用來說明卦象的,爻辭是用來說明事物變化的。吉兇是用來說明喪失與獲得情況的,悔吝表明其存在小瑕疵,無咎表明善于彌補過失。所以,貴賤排列在于爻位,平衡大小陰陽的在于卦畫,分辨吉兇在于爻辭,憂虞悔吝在于細微處,震動但沒有災禍在于悔悟。因此,卦有陰陽大小,爻辭有危險平易。爻辭反映了事物在各爻的發展變化趨勢。
〖注釋〗
介,細微、微小。大小,陽為大,陰為小,引申為事物的陰陽程度。
【原文】
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譯文〗
易經以天地自然為基準,因此能夠涵蓋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仰望用來觀察天文,俯視用來考察地理,因此明白幽暗與光明的機理;探究事物的源頭再返至事物的終結狀態,因此明白了死與生的學說;精氣衍化為物,游離魂魄呈現變化,所以知道鬼神的形態狀貌。易道與天地自然相似,因此不會相互違背;易道智慧周備地施及萬物而能以自然規律匡濟天下,因此不會犯過錯;易道普遍流行而不產生流弊,教誨人們樂于按天地法則掌管自己的命運,因此不會憂慮;安于居住土地,培養敦厚仁心,因此能夠愛人。規范天地自然變化而不犯過錯,周密詳盡地成全萬物而不遺漏,通達于白天黑夜而彰顯智慧。所以易道神妙沒有固定方式,變易沒有固定體式。
〖注釋〗旁,廣大,普遍。流,動蕩,放蕩,引申流弊,過失。范圍,規范。曲(qu1),彎曲;曲折,婉轉,引申為周遍,多方面,詳盡。此節涉及“游魂”、“鬼神”等概念,一些對易經一知半解的人便據此認為易經在宣揚封建迷信,其實這是對易經的極大誤解。因受古時歷史文化、科技水平等因素限制,即使形成一些今天看來不夠科學的概念也情有可原,今人不應用現代眼光去苛求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只要去其糟粕,存其精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絲毫不影響易經的博大精深和光彩奪目。
在我看來,靈魂、魂魄等可理解為一個正常人思維活動、心理情感和精神狀態等的總和。比如,某人突然遭受重大變故、重大挫折或精神打擊,就會表現出六神無主、魂飛魄散、失魂落魄、情緒低落、萎靡不振、應激性精神障礙等狀況,這種狀況與“游魂為變”狀況高度吻合,它是客觀存在的精神心理現象,與迷信沒有任何關系。靈魂究竟能否離開人的身體而存在,人死后到底有沒有不死的靈魂?這些眾說紛紜的靈異學說有待科學家們深入研究來驗證真偽。
本人認為,從易經陰陽關系來看,物質是陽,精神是陰;身體是陽,魂魄是陰,陰陽共同存在于一個有機整體之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不可分離。一旦陰陽分離,兩者皆失,在身體消亡的同時魂魄必然同歸于盡,因此并沒有能夠獨立于身體之外的靈魂存在。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生前的音容笑貌、生平事跡、思想品德和精神風范等將以精神文化遺產的形式或以人們記憶信息的形式被后人所繼承和緬懷。古人稱過世的先祖為鬼,稱已故的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或因高尚品德深受百姓愛戴的人為神。因此,對過世的人可以理解為鬼神,鬼神是對先人的稱謂,與迷信沒有必然聯系,鬼神只是活在人們心里的先祖和歷史英雄。以迷信心態去看待鬼神就是迷信,以科學理性心態去看待鬼神就不是迷信。
【原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為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譯文〗
一部分陰元素和一部分陽元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轉化的法則稱其為道,能繼承道的自然法則并使其持續存在發展的是善,能成就和完善道的自然法則的是萬事萬物的天性。仁慈的人見到它就說這是仁,智慧的人見到它就說這是智慧,百姓每天都在應用道的功能卻不知道道的存在,因此懂得君子之道的人是很少的。道在仁德中顯示出來,它蘊藏在日常生活應用之中,鼓舞萬事萬物而不必與圣人一同憂慮,宏盛德養成就偉大事業至高無上啊。讓天下共享富有稱之為偉大事業,每日更新稱之為宏盛德養,生生不息就是易道精神,創始形成具體形象的是乾元功能,效法配合的是坤元功能,窮盡以往命運氣數知道未來變化趨勢的稱其為占卦,能做到通達變化的稱其為做事,陰陽變化高深莫測的情形稱其為神妙。
〖注釋〗
一陰一陽,只是用來說明事物都是有陰陽兩部分元素組成的,不能理解為一個陰一個陽,也不能理解為陰陽一樣多,事實上陰陽此消彼長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有時陰陽平衡,有時陽占主導,有時陰占主導。顯諸仁,藏諸用,諸,“之于”的合詞;用,日常生活應用。鼓,鼓舞,鼓勵,鼓動等意思。至矣哉之“至”,可有兩種理解,一是到、到來等;二是到了至高無上的顛峰極致狀態。效法,學習,模仿,與道法自然的“法”意思相近,坤卦作為輔助性配角,其效法對象自然是乾卦主角,因此引申出追隨配合等意思。極數知來之“數”,規律,道理;命運,氣數,《漢書·諸侯王表》:“歷載八百馀年,~極德盡。”
【原文】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xi1),其動也辟(bi4),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譯文〗
易經是多么廣多么大啊,用來表述遠的事物不會遇到阻止抵抗,用來表述近的事物則平靜而公正,用來表述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則是完備無缺。乾元,靜止時專注,行動時正直,因此偉大誕生于此。坤元,靜止時收斂閉合,行動時光明開放,因此寬廣產生其間。寬廣偉大與天地匹配,變化通達與四季匹配,陰陽變化法則與日月運行規律匹配,容易簡便的優點與最好美德匹配。
〖注釋〗
御,抵擋,阻止;抗拒;防止等意思。翕(xi1),縮斂,收斂,引申為閉合;合,聚合。辟(bi4),明,彰明之意;辟(pi4),開,打開的意思。
【原文】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譯文〗
孔子說:“易經大概是最高深的道理了吧?”易經,是圣人用來推崇道德和拓展事業的。在智慧上要追求崇高,在禮儀上要崇尚謙卑。追求崇高,向天學習;崇尚謙卑,向地學習。天地設置了自己的位置,而易道在天地之間運行。成全萬物的天性使它們合理存在,這是通向道義的大門。
〖注釋〗
其,語氣詞,表示疑問或猜測,相當于大概、可能、也許等。存存,存在之意。
【原文】
圣人有以天下之賾( ze2),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譯文〗
有的圣人因天下事理深奧,而模擬出事物的形態外貌,畫出的圖象與事物一致,因此稱其為象。有的圣人因發現天下事物運動變化,而通過觀察實踐達到融會貫通,用它來制訂推行典制禮儀。將爻辭系掛在上面,用來判斷事情的吉兇,因此稱其為爻。指的是對天下最深奧的事理不能厭煩,指的是對天下最大的變動不能亂動。模擬對比之后再發表言論,交流商議之后再付諸行動,通過模擬和商議促成事物的發展變化。
〖注釋〗
賾(ze2),幽深,深奧。系辭焉,焉,代詞,相當于“之”;指示代詞,相當于“是”;指示代詞兼句末語氣詞,相當于“于是”、“于此”,此處指代卦畫。典禮,典制禮儀。惡(wu4),憎恨,討厭。有的學者將其解為,惡(e4),害,引申為破壞,也可。
【原文】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乎天地也。可不慎乎?
〖譯文〗
“母鶴在樹蔭下鳴叫,小鶴循聲應和著。我有好酒,我與你一同分享。”孔子說:“君子身處室內,如果說出來的話很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的人都會來響應它,更何況附近的人呢?身處室內,如果說出來的話沒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的人都會來反對它,更何況附近的人呢?言論出自君子之身,卻施加在百姓中;行為發生在跟前,其影響力卻體現得很遠。言行是君子的關鍵所在。關鍵部位發生作用,便主導了榮辱的發生。”言行是君子能夠感天動地的原因,可以不謹慎嗎?
〖注釋〗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這是中孚卦九二的爻辭,可謂是易經中最溫馨的爻辭了。爵,古代的一種酒器,引申為酒、使飲酒等。靡,分散,無,引申為分享或把它喝干、喝盡、喝完等。行發乎邇,見乎遠。這里的“邇”、“遠”,既指空間上的近與遠,也指時間上的近與遠。見,通“現”,體現之意。樞機,樞與機,比喻事物的關鍵部位。
【原文】
“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譯文〗
“和合眾人,先號啕大哭而后歡笑。”孔子說:“君子之道,或出來做官,或隱居不仕,或沉默不語,或發表言論,只要兩人同心,就能鋒利到切斷金屬;同心的話語,就像蘭花散發出清幽的芳香。”“初六,用白茅草墊墊在祭器下面,沒有災禍。”孔子說:“如果將祭器直接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現在用茅草墊墊著,能有什么災禍呢?這是謹慎到極點了。”茅草這種物件雖然普通卻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用這么謹慎的方式長此以往,那就不會有閃失了。“勞而有功卻能謙遜,如此君子將得善終,吉祥。”孔子說:“勞作卻不自夸,有功卻不自以為有德,厚道到極點了,指的是有功之人甘居他人之下。德要講求盛大,禮要講求恭敬。謙遜是人們以恭敬態度保持自己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高亢之龍存在悔恨。”孔子說:“尊貴但無權位,居高但無百姓,賢人在下位因而未能對其有所輔助,因此一旦行動就會產生悔恨。”
〖注釋〗
“同人,先號咷而后笑。”這是同人卦九五的爻辭。咷,為“啕”的異體字。 該爻辭反映在推進同人事業過程中發生了戰爭,在攻克敵軍后主力部隊與友軍相遇,人們喜極而泣,先號咷大哭而后歡笑慶賀的情景。“初六,藉用白茅,無咎。”這是大過卦的爻辭。夫茅之為物薄而可重也,“薄”(bo2),少,小;輕,輕微;弱小,淺薄等,表明茅草是非常普通的物件,不稀罕,不值錢。重,一是重要作用、重大功能;二是承載重物。“勞謙,君子有終,吉。”這是謙卦九三的爻辭。“亢龍有悔”是乾卦上九的爻辭。
【原文】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sheng4)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cheng2)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譯文〗
“不出小門,沒有災禍。”孔子說:“混亂產生的原因,它是以言語作為臺階的。君主做事不嚴密就會失去臣屬,臣屬做事不嚴密就會失去身家性命,細微之處不嚴密就會危害整個事項的成功。因此君子做事謹慎嚴密而不隨便發表言論。”孔子說:“寫易經的人,大概很了解小偷吧?”易經說:“扛著物品乘坐馬車,招致賊寇到來。”扛重物這是平民百姓做的事,車乘(sheng4)這是君子所用的交通工具。平民百姓乘坐君子的交通工具,盜賊就想把他的財物奪過來。對上傲慢,對下殘暴,盜賊就想攻擊他。貴重物品懈怠于收藏等于教盜賊來偷,將面容打扮得妖冶嫵媚等于教壞人來猥褻。易經說:“扛著物品乘坐馬車,招致賊寇到來。”這是招盜賊的做法。
〖注釋〗
“不出戶庭,無咎。”這是節卦初九的爻辭。不出戶庭之“出”,是走出庭院小門;君子慎密而不出之“出”,是指把話說出口。雖然兩者都是“出”,但其意思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里用的是類比,這是古人常用的修辭方法。節卦是水澤節,下卦為兌卦,兌為澤,同時兌為口,言自口出。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這里重在強調君子之言具有重大影響力,因此君子必須多思考,少表態,勤勉行動,謹慎言語。“負且乘,致寇至。”這是解卦六三的爻辭。乘(cheng2),動詞,駕御;登,升;趁,順應;碾壓,踐踏;繼承,秉承等。乘(sheng4),名詞,車,兵車,包括一車四馬,又指駕車的馬;量詞;四的代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