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鄉的茶香
李旭升
走進春天的茶園,滿目翠綠映入眼簾,層層連綿不斷的茶林覆于山中猶如起伏綠色波浪,茶香四溢飄萬里。
春茶采摘是茶農最忙碌的時候,是感受茶鄉美麗精彩的時候,也是春回大地片片茶葉飄香的時候。
茶園里采茶的人們頭上戴著草帽,穿著五彩繽紛的服裝,背著采茶簍,頂著艷陽有說有笑,在茶樹間來回穿行,手指飛舞,隨著一顆顆翠芽落入簍中,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盡情呈現在茶園之中。
信陽毛尖茶生產起源于東周、興盛于唐代,清光緒年間進一步完善了炒制工藝,民國時期更名為“信陽毛尖”。
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淮南茶,信陽第一” 的贊譽。1915年信陽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享譽海內外。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和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能,并且茶中芳香油還可以溶解動物脂肪、降低膽固醇、加強血管壁韌性,深受飲茶愛好者的喜愛。
信陽毛尖采用機械化和手工制茶兩種方法炒制,而茶葉的加工機械化也是信陽茶發展的方向,不過傳統制茶技藝也在弘揚和保護,不斷培養年輕人來掌握這種技藝,而綠茶制作技藝(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是河南省信陽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因此,為滿足消費者心理上的需要,信陽毛尖的手工炒制是信陽茶農傳統的主要的制茶方法,自古而傳,至今仍在使用。
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成熟而的獨特,飽含工匠精神,其藝流程有“采摘、攤放、生鍋、熟鍋、初烘、攤涼、復烘、揀剔”等傳統制作工序,以該技藝炒制而成的茶品質頗高,尤其是熟鍋中理條的抓條、甩條,再加上三次烘干,使茶葉固有的香氣、滋味充分發揮出來,形成了“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特點。
無論是手工藝制作茶,還是現代機械工藝制作茶都需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均凝聚著茶農和做茶人的智慧和汗水。
在制茶現場吸引了不少顧客駐足觀看制茶師傅們展示手工炒茶,引得不少游客躍躍欲試,切身感受信陽毛尖的魅力。
每年春季,茶園吐翠,一年一度春茶上市的好時節,吸引了各地前來收購春茶客人絡繹不絕,泡一杯、啜一口,感覺一股濃郁鮮爽清香甘甜,細細品嘗,神清氣爽。
無論是茶商茶農在一起品茶論茶,茶商茶客買得不亦樂乎,還是茶農茶企也賣得滿心歡喜。
“美酒千杯難成知已,清茶一盞也能醉人。”中國茶道不僅講究“獨品得神”,而且注重“對品得趣”,“聚品得慧”。茶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溝通,交友聯誼的最好媒介。
忙時飲一杯茶,讓你身心放松,感到滿鼻的芳香。勞累后不妨沏一杯茶,打開杯蓋,頓時滿屋飄香,當你慢慢的細品時,就會品出茶香韻味,茶喝完后,品嘗留在心底里的回甘卻沒有停止,仍有持續不斷的余韻,感到如釋重負,或許最愜意便是捧一盞熱茶和一本佳作做伴,更令人感到舒暢,喜悅開懷,茶香氤氳。
作為茶鄉人,愛茶、喜歡飲茶,尤其名茶之一信陽毛尖,卻不那么精通茶藝,只是每天泡茶一杯,爽口舒心清香醉人而已。而劉文新、李昌春、張國安、潘傳明、沈長順、張遠明、張俊,等等,茶人卻不同,他們不僅親身種茶、采茶,到制茶、品茶,精通茶道,而且還是傳統茶文化的傳播者。
茶葉也是最常用的待客常禮,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好友圍坐,邊喝茶,邊談邊品。如再吃一點兒水果、花生、瓜子,有茶有酒,味道香甜。如是在涼亭、河邊一壺香茗,聊天品茶話茶,或在清山秀水,小橋亭榭,琴棋書畫,幽居雅室,或許更是最理想的品茗環境了。
當然以泡茶、沏茶、倒茶為喻的歇后語也不少,演繹出言外之意來。比如:玻璃杯沏茶-----看到底;茶碗打酒-----不在乎(壺);冷水泡茶----無味;口渴遇見賣茶人-----正合適;滾水泡茶-----又濃又香;等等,真是百般茶事皆文章,耐人尋味。
風光宜人茶葉種植地,茶樹默默生長,是茶葉生態的世界。關注生態茶園,就是關注未來茶葉的世界。
信陽茶文化節,自1992年創辦至今已舉辦31屆。茶節期間舉行“信手拈來”采茶季、傳統手工炒茶大賽以及谷雨茶會等形式多樣茶事活動,極大豐富了信陽茶文化節的文化內涵,已成為河南舉辦特色文化節會的一張靚麗名片。
在統籌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上,近年來,信陽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茶產業,加快茶旅融合和數字化轉型,持續提升信陽毛尖品牌效應,茶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如今把一片小小的毛尖茶,作為傳承文化、打造成產業、助推百姓致富“金葉子,”在鄉村振興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唱響了新的篇章。目前,全市茶園面積216萬畝,茶葉產量8萬噸,總產值150億元,擁有中國馳名商標8個,茶業從業人員120余萬人,茶產業已成為老區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也是信陽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的堅實支撐。
說起來信陽茶文化也是百花齊放,概括地有:茶理茶儀、茶俗茶風、茶藝茶會、茶宴茶食、茶詩茶歌、茶舞茶戲,等等不勝枚舉。
在茶具上,有茶壺,蓋碗,茶托,蓋托,茶爐,刷茶筆,茶洗,茶漏,茶筒,茶夾,茶扒,茶針,茶匙,茶盤,茶寵,茶葉罐等名目繁多。
無論是市區大街小巷,公園、河邊,茶行、茶樓、茶院、茶室,還是在鄉村,茶山、茶樹、茶廠、茶店隨處可見。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有表演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茶道、茶藝、茶俗、茶文化。
茶鄉已成為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為“茶節紀事、茶人故事、茶業往事、茶文茶史等著書宣傳弘揚茶文化。
在茶旅上,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茶山變“金山”,成為鄉村游、休閑游、茶旅游,頗受游客喜愛。形成了采茶,制茶,炒茶,品茶,購茶,茶藝和茶食為一體的茶園民宿、茶園生態觀光游品牌。
信陽被譽為山水茶都,由此許多外地人為信陽毛尖茶心生敬畏,除了絡繹不絕前來觀賞風景和購茶外,有的做起了經銷商,有的來到信陽安營扎寨,有的為打造精神家園建立了康養基地。
難怪游客說:“茶山還真是個好地方!”吸引了游客喜歡去茶山轉轉、茶園游玩,攝影拍照之后在農家小院品品毛尖茶,嘗嘗南湖魚頭湯,品嘗醇香美味的農家菜,大飽口福。有的乘船暢游南湖(南灣湖),在茶島上不僅欣賞茶藝表演,以茶為主題茶藝展示、茶歌茶舞,還可以觀茶、采茶、炒茶、品茶等體驗茶文化,感受信陽的山俊、水美、茶香。
正如戰友屈獻生對信陽毛尖茶評價那樣:“天地是最大的茶臺,青山是永久的茶盅,歷史是不絕的韻味,文化是靈動的春茶?!?/span>
茶鄉美,茶園美、茶山美、茶人美,美好生活看信陽、幸福體驗在信陽,美在茶鄉的茶香,美在茶鄉香飄世界。
【作者簡介】
李旭升,曾經軍旅,樂觀開朗,熱愛生活,熱愛運動和旅游。在部隊2次榮立三等功,8次嘉獎。轉業地方多次受到上級表彰。在報刊上發表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