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當前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在治療期間能夠產生有臨床意義的改變,但是緩解率通常只有50%,其中還有50%會在兩年內經歷復發,這意味著持續緩解率僅為25%[1,2]。
近年來,抑郁癥的治療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那么,是否需要進行治療范式的轉變呢?抑郁癥的兩個核心癥狀是普遍的抑郁情緒和快感缺乏(興趣/愉悅感下降),大腦中負效價系統(NVS)過度激活,增加了負面影響,而正效價系統(PVS)激活不足,抑制了積極影響。
現有的抑郁癥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CBT),可有效修復負面/抑郁情緒,但無法修復積極影響/愉悅感缺乏[3,4]。鑒于更高水平的積極影響與緩解可能性增加和復發風險降低有關,當前的心理治療可能與緩解率和持續緩解率較低有關[5]。
并且,現有的治療方法將抑郁癥視為一種急性的可治愈疾病,但抑郁癥通常反復發作,因此最好將其視為一種“慢性脆弱”。
基于這種觀點與發現,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與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合作開發了一種新的談話療法——增強抑郁癥療法(ADepT),同時針對PVS和NVS。在2019年的一項病例系列研究中,ADepT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已經得到出初步證實[6]。
隨后,研究團隊開展了單中心開放標簽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ADepT在減少抑郁癥狀和建立幸福感方面是否優于NHS認證的當前最佳心理療法CBT。
最近,他們發表了這項臨床試驗的結果[7],在中至重度抑郁癥患者中,ADepT在減少抑郁癥狀和建立幸福感方面均優于CBT,且至少持續了18個月。ADepT具有成本效益,相比CBT成本更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獲益更多。研究結果發表在《柳葉刀》旗下的eClinicalMedicine雜志上。
先簡單介紹一下ADepT吧,ADepT包含15次常規治療和5次可自由選擇的加強治療,每次治療持續60分鐘,分為3個階段[6]。
第一階段用1次治療評估抑郁癥狀,介紹ADepT原理,3次治療與咨詢者在職業、人際關系、愛好和個人保健領域確定重要理念,設計與理念一致的行為目標,并進行分解,得到具體的行動步驟,隨治療進行不斷更新。
第二階段用8次治療不斷鼓勵咨詢者實現設計的目標,從動力、機會和能力三個維度幫助咨詢者執行每一步行動,認識抑郁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包括回避、反芻、自我批評和對感官體驗的忽視等,治療師使用認知變化、角色扮演和技能培訓等方法幫助咨詢者建立積極反饋模式,整體改善咨詢者的目標導向思維方式,而非特定的思維方式,并穿插積極日記、正念訓練等調節方式。
第三階段用3次治療制定后續的健康計劃,鞏固技能,養成保持和跟蹤實現價值目標進度的正反饋習慣。加強治療的重點在于情緒低落時的情緒管理。
ADepT的邏輯模型
與CBT相比,ADepT強調充分利用機會增強積極影響和PVS功能,ADepT與一些行為激活療法有重疊指出,但更明確地著重于積極理念,針對計劃實施過程中可能破壞心理/精神復原力和應對能力的認知問題。
試驗招募了82例參與者,中至重度抑郁癥,有明顯的快感缺乏,合并焦慮和幸福感降低,并且在當前的抑郁發作中對以前使用的低強度治療或抗抑郁藥物無反應。
ADepT組和CBT組分別有85%(35/41)和88%(36/41)完成了最低治療量(>50%的課程),完成了治療后評價的參與者均報告中等程度及以上的可接受度和滿意度,ADepT組和CBT組分別有94%和91%報告愿意將治療推薦給其他人。
組間效應分析顯示,無論是抑郁癥狀(平均Δ=-1.35,95%CI=-3.70,1.00,d=0.23)還是幸福感(平均Δ=2.64,95%CI=-1.71,6.99,d=0.27)的改善,ADepT均優于CBT。
6個月內達到緩解的參與者中,ADepT組有28例,CBT組有20例,分別有24例和18例隨訪數據可用,兩組的復發率分別為33%和61%。相比CBT組,ADepT組的復發風險下降了52%。
ADepT組(紅)和CBT組(藍)的復發率
在18個月時,ADepT相對于CBT的優勢仍然存在。
成本效益分析顯示,ADepT相比CBT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生活質量調整年(QALY),使得健康效用的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減少967英鎊,幸福感效用的ICER減少532英鎊。對6個月時的成本效益的次要敏感性分析顯示了相似的結果。
因此,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結束時和長期隨訪中,ADepT在建立幸福感和減少抑郁癥狀方面不遜于CBT,甚至可能比CBT更有效,且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生活質量。如果這些結果能夠在后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中復制,那么抑郁癥患者就能夠獲得更新更好的談話治療,ADepT的設計對于治療師來說,也方便在CBT基礎上通過最少的額外培訓,即可為患者提供治療。
參考文獻:
[1] Cuijpers P, Karyotaki E, Weitz E, et al. 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ies for major depression in adults on remission, recovery and improvement: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4, 159: 118-126.
[2] Vittengl J R, Clark L A, Dunn T W, et al. Reducing relapse and recurrence in unipolar depression: a comparative meta-analysi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s effects[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7, 75(3): 475.
[3] Dunn B D, German R E, Khazanov G, et al. Changes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during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and cognitive 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wo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0, 8(1): 36-51.
[4] Alsayednasser B, Widnall E, O'Mahen H, et al. How well do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and Behavioural Activation for depression repair anhedonia?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COB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22, 159: 104185.
[5] Dunn B D. Augment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o build positive mood in depression[J]. 2019.
[6] Dunn B D, Widnall E, Reed N, et al. Bringing light into darkness: A multiple baseline mixed methods case series evaluation of Augmented Depression Therapy (ADepT)[J].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19, 120: 103418.
[7] Dunn B D, Widnall E, Warbrick L, et al. Preliminary clinical a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augmented depression therapy versus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nhedonic depression (ADepT): a single-centre,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pilo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EClinicalMedicine,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