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江寧(今南京)人。一說太原人,又說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考取進士,雖升至校書郎,但后來一再被貶,終竟被刺史閭丘曉忌才殺害。存詩一百八十多首,多寫邊塞和婦女生活。情深意切,語言精練。作品有《王昌齡集》。
【譯】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詩作于戚繼光東南抗倭期間。真實地反映了作者轉戰南北,緊張激烈的戎馬生涯。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從福建、廣東到薊州,可說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南北驅馳」四字,概盡戚繼光一生大節。「報主情」,并非不喜歡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懷天下,為了國家的安寧,不惜萬里奔波。全句表現出一種崇高的襟懷。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極渾含,寫盡了抗倭名將的豪邁氣概。為了抗倭事業,一生中到過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過波濤洶涌的山東海防,行色匆匆間,總無暇顧及周圍美好的景色。江畔紫嫣紅的鮮花和江防皎潔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賞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這兩句是「平生」、「南北驅馳」的更具體的說明。一個保家衛國的英雄形像躍然紙上,他是緊緊與戰馬與橫戈聯在一起,不能須臾分離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讀似乎是一個湊句,其實很有妙用。它出現在「都是橫戈馬上行」的點睛之筆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讀者感到,一日橫戈馬上英勇奮戰并不難,難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難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這首詩平易自然,瑯瑯上口。而作者忠于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品質更讓人欽佩。
[難詞注釋]①驅馳:策馬疾馳,這里指奔走效力。②主:指明朝皇帝。③江花:指南方的花。④邊月:邊塞的月亮。這里的邊塞指山東沿海登州衛等
[唐]王維
譯:渭城里早晨的雨潤濕了平日小路上輕微的浮塵,客舍旁邊一片青翠,嫩柳色綠清新。請你再干一杯餞別酒吧,出了陽關向西而行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了。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別之情。
譯文:
我乘船將要遠行,忽然聽見岸上踏地為節拍,有人邊走邊唱前來送行。桃花潭水雖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厚。
譯文:滿天陰沉沉的云,太陽也變得暗暗得;北風呼呼地吹,大雁在紛飛的雪花里朝南飛去。你不要擔心新去的地方沒有朋友,世上有誰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游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譯文】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可信。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 高駢《風箏》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宋 陸游
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明 徐謂《風鳶圖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 高鼎《村居》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清 孔尚任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清 鄭板橋《懷濰縣》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 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吳友如的題畫詩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清 曹雪芹的《紅樓夢》
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清陳長生《春是信筆》
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 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清駱綺蘭《春閨>>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抒發了作者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譯文:
我家畫中洗硯池邊的梅樹,花開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它不需要別人夸獎顏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滿乾坤的清香之氣。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來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巖石的縫隙之中。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任憑你地東西南北的狂風。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體會情感: 《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王安石的古詩 梅花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元帥的《幽蘭》詩:“幽蘭在山谷,本自無人識。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寫出了蘭香送遠,引人探勝,使得本來寂靜荒涼的山谷,從四面八方引來了覓蘭的人。只要自己是馨香的,何愁無人賞識呢?這首《幽蘭》詩,既是一首飽含哲理意味的詩 ,也是頌蘭幽香的絕唱!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②。姑蘇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鐘聲到客船④。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幕色朦朧漫天霜色。 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孫,襄州(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歷末,入內為檢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于洪州。后來夫婦歿于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我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給游子新添幾分鄉愁。 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 江水清澈更覺月與人意合情投……
詩人通過寫暮宿建德江畔所見之景,抒發自己的孤寂情懷。
全詩的藝術特色 :
此詩寫羈旅愁思,情景相生,風韻天成,富有藝術美。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借助著這樣的景色,也透露出來了詩人離開朝廷后的輕松愉快心情 。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發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昨天夜里,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便在市外南門泥濘的路歇息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結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色生絲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
《憫農》詩共有兩首,主要刻畫農民勞作的辛苦,表現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第一首(春種一粒粟)著重批評勞動者不得食的不公平現象
---王維
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白發蒼蒼的母親說著外面生活的艱苦辛勞.
離開家鄉在外,就是天各一方了.
往后思念的親人只能出現在夢里。
我只憐愛這河邊生長那幽靜的野草,樹陰深處黃鶯發出誘人的叫聲。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但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春夜喜雨》創作背景及思想內容:這首詩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時杜甫因陜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候,它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燈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烏云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顆顆雨點就像跳動的珍珠一樣,雜亂地落入船中。從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陣大風,把烏云吹散。望湖樓下,水面平靜得像青天一樣,水像藍天一樣開闊明凈。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邀我做客到他樸實的田家。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再一次來品嘗菊花酒好啦!
屋子的左右已經漲滿了春水,只見小鳥日日結隊飛來。姑娘不曾為客掃過花徑,這但這森林今天也要讓客人進去。離市太遠盤中沒好肴菜,家底大薄只有陳酒招待。若肯邀請鄰翁一同對飲,隔著籬笆喚來喝盡余杯!
這是一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不要笑話農家臘月做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懷疑會無路可行的時候,忽然看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又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經臨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簡樸的古風仍然存在。從今日起,如果可以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農家朋友柴門。
譯文
梅子黃透的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盡頭,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山路上綠樹成蔭,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加添了些幽趣。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云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賞析】
據《冷齋夜話》:“少游既謫歸,嘗于夢中作《好事近》,有云……果至藤州,方醉起,以玉盂汲泉,笑逝而化。”從詞的內容看,為記夢之作有些依據。詞中境界,尤朦朧奇幻,若夢中景觀。上片寫夢中春游。雨花山色,小溪黃鸝,聲色俱佳。花動而一山春色皆動,溪深而千百黃鸝爭鳴,境象空蒙幽麗,若神界仙境。下片寫飛云走霧,龍蛇幻化,在碧空翻卷起雄勁的畫圖。詞人在這仙幻的奇異世界里陶醉了!醉飲后在古藤蔭下酣然入睡,暝懵間忘卻了人世。其中主旨與詞人《醉鄉春》“急投床,醉鄉廣大人間小”的感慨如出一轍,均表現出失意詞人的厭世心態。聯系秦觀逝于藤州的史實推斷,這很可能是秦觀的絕筆詞。至于宋僧惠洪所謂 “笑逝而化”云云,殆小說家言,不足為據。此詞構思超脫空靈,虛實結合,行筆自然流暢而富浪漫情調,具有高格調的審美品位。
月光下長江如平鋪著一條白色的綢帶.遠處的青山肅穆地矗立在江邊。幾艘船遠去如箭,一泓山泉從高山直瀉如閃電。晚霞收盡,天氣變涼,水氣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雖未團圓,卻也有欲圓之勢.(因為團扇是圓的,用它來形容待圓之月,故曰"初學扇").一行塞雁看上去宛如一縷細線.
塞鴻秋·潯陽即景
天凈沙 春〔元〕白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