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為東南之最”的閩南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泉州人便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并把它們注入到民居建筑的理念之中,使得泉州傳統建筑在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風格。特別是那些飛檐翹脊的古大厝,它們以其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雕繪裝飾突顯了泉州古建筑的美學風格,同時也以其所蘊涵的大量傳統文化信息而令世人關注。
一、古民居的美學特色
建筑被稱為“凝固的樂章”、“石頭的史書”,它們以其最大眾化的美學魅力來吸引人們的審美觀照,來詮釋一個地方的文化特點。泉州傳統民居尤是如此。有人用一首詩描繪了泉州的傳統民居--“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石,土樓木樓還有中西合璧。”[1]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泉州傳統建筑豐富的美學特色。綜觀泉州現存的古民居,筆者認為其主要的美學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在和諧均衡的布局中營構大氣之美
泉州傳統民居給人最大的美感就是和諧對稱之美。和諧是用來闡釋和規定美的一個最經典的理論范疇。和諧作為人類美學,特別是中西古典美學所確認的審美本體理念,它的結構、內涵不僅僅是整體劃一,還包含了均衡、統一與對稱。
20世紀的科學偉人海森堡說:“美就是各部分之間以及各部分與整體之間恰到好處的協調一致性。”[2]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曾這樣說:“綜觀中國古建筑,有其深深的文化淵源。中國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整體協調。這一思想反映到傳統建筑上就是要求房屋的建筑要能產生一種和諧美。”[3]因此,與西方相反,泉州傳統民居并不強調單座建筑在造型上的獨特性,而是更追求建筑的整體統一和對稱,力求在和諧均衡的布局中營構出一種大氣之美。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泉州傳統民居的布局普遍采用中軸線布局--把重要的建筑布置在中軸線上,次要的建筑物則被對稱列于中軸線的兩側。而且雖為多層次進深,但前后依然用回廊有機銜接,使之構成一個和諧對稱的統一體。
例如被稱為“閩南建筑大觀園”的南安官橋蔡氏古大厝就是其中的代表。蔡氏古大厝建筑布局作五行排列,每行多則四座,少則兩座。座與座之間有防火通道,每座大厝三進,或三開間,或五開間,大門左右各有一間下房,合稱“下落”。下落之后為天井,天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過了天井就是主屋正厝,中間是廳堂和后軒,它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間,合稱“上落”。 廂房,護厝都是一一對稱的。另外,庭、門、廊、階、屏等單體建筑安排也很合理,整座建筑群的空間序列布置得錯落有致、規整嚴謹。各個單建筑連接得天衣無縫,構成了一個既對稱又統一的整體,給人以很強的和諧美感。黑格爾說:“只有靠整體才有生命,才有價值。”[4]泉州傳統民居大都很注重布局的整體效果,均追求整體統一,造成了星列棋布、群星拱衛之勢。泉州傳統民居告訴我們:美就是具有差異性的各個局部在整體上的均衡。泉州古民居通過空間的合理組合建立起建筑物整體的均衡狀態,使整座建筑達到均衡、和諧的視覺表現效果,也帶給人們一種氣勢恢宏的視覺體驗。
此外,泉州傳統民居還體現了傳統美學中的對稱美。美學家吉爾伯特說過:“建筑物細部上的任何不必要的不對稱都會令人厭惡。”[5]美術學上認為,對稱美指的是物體或圖形相對的兩邊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狀上一一相當。泉州的古民居恰好體現了這一點。如位于晉江的陳紫峰故居建于明初,是一座五開間、六座東西相向的建筑群體,每座為門樓、廳堂、廂房組成,這些門樓、廂房,甚至門窗、疊檐都是左右對稱的。它們在系列組合上均是沿中軸線對稱分布的,給人帶來了十分對稱的美感。“對稱,其所以取悅于人是因為它給人帶來一種畫面的視覺均衡美。而其所以美是因為它各部分是相等的,而且以一定的方式產生一種獨特的和諧。”[6]對稱美在泉州很多傳統民居上得到很明顯的體現,不僅表現在如上所說的廂房、護厝、門窗上,甚至表現在斗拱、疊檐、角牌等建筑飾件的安排上。而其他地方的民居如閩西永定土樓、徽州民居就沒有顯得那么對稱了。
所以,我認為,與西方追求奇、異、險相反,與中國其他地區的傳統建筑相異的是泉州傳統民居更講究整體上的一種均衡而又對稱的布局,使許多傳統民居在美感上顯得十分莊嚴和大氣。
(二)在精致的裝飾中突顯典雅之美
與其他地方的傳統建筑相比,泉州傳統民居的美學風格還表現在其精致典雅之美。美術學上的精致美是指用精巧的構思、精湛的技藝創造出細膩、精密、靈巧的藝術品,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藝術的感染。泉州傳統民居十分強調在精致的裝飾處理中流露出一種靈秀、典雅的風范。
這首先表現在對泉州傳統閩居裝飾構件的精雕細琢上,不僅在柱基上,而且在門、窗、題匾、欄桿等地方的雕刻上也都強調了這一點。明清以來,泉州古民居上都鑲有不同類型的磚雕、石雕、木雕,這些雕刻精致的建筑飾件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個建筑物顯得生氣盎然、意境深邃,也突顯出傳統民居的典雅精美。
漫步在蔡氏古大厝,隨處可見各種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泥塑。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或坐、或站、或舞槍弄棒、或策馬馳騁,仿佛在上演著一幕幕精彩的歷史傳說。除了人物,飛禽走獸,奇花異草也是石刻的主題,那駿馬、梅花、喜鵲、麒麟、鳳凰,大象還有偷東西的小老鼠無不姿態各異,形神兼備。還有那一扇扇木雕花窗,里面形態各異,神態逼真的雕像讓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真應了古語“窗如畫卷,畫作窗欞。”。此外,門楣、門欞、隔屏木雕、插角木雕、斗拱木雕等等--整體雕刻技法嫻熟,構思巧妙,線條細膩,樸素中透著靈氣,無不讓人贊嘆建造者的巧奪天工和豐富的想象力。這已滿目荒涼的花廳因為有了這些精致的雕刻而尤存當時的典雅。走進蔡氏古民居似乎是走進了一座古典藝術的殿堂,它使觀賞者充分感受到厚重的古典氣息和美輪美奐的藝術魅力。
另外如晉江的楊阿苗故居,無論是磚雕、木雕、漆雕還是石雕,無論是浮雕還是透雕,也都是工藝精美的建筑裝飾物。幾何紋樣的門窗現出驚人的細膩風范,使得花節這一原本只是門窗構件的小小實物也變得多姿多采。
可以說,是泉州精致、細膩的石雕藝術造就了泉州傳統民居別具一格的精致典雅之美。這種精致典雅的裝飾特點充分體現了泉州傳統建筑秀美的美學風格。
(三)在瑰麗的色調中渲染輝煌之美
色彩作為美的一個要素,是最有表情作用的。對色彩的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同時也是人的審美意識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泉州傳統民居造型雖然樸素,但在色彩方面卻具有強烈的個性--火紅火紅的圍墻,灰黃灰黃的筒瓦屋頂,給人一種雍容華貴、富麗堂皇之感。這種色調,與古代皇宮色調似乎如出一轍,泱泱中國,很少能看到如此熱烈的紅墻橙瓦的民居群落。也因此,泉州人總拿自己的家和皇宮媲美,并“煞有其事”地道出一個經典故事:
傳說五代十國時期,泉州府的美女黃惠姑被閩王選為皇后,遷往福州的皇宮居住。可是每逢刮風下雨,皇后就食不知味,夜不能睡。閩王大惑不解,黃皇后解釋說:因為娘家的屋子太簡陋,經不起臺風暴雨的摧折,所以憂心忡忡。閩王聽后,當即下詔書“賜你府上皇宮起”,詔書的本意是皇后娘家可以按照皇宮的格局建房屋,可“府”字用得不太小心,也可以理解說泉州一府的人都能建皇宮一樣的房屋。于是泉州府剛剛領回圣旨,沿海各縣便聞風而動,紛紛模仿皇宮式樣建造房屋。閩王發覺后急忙下令停止,但大多數房屋已經蓋好了,只有一些鄉下地區的建筑動手修建的時間較晚,屋頂的筒瓦才排了三排,但好歹還是有些皇宮的樣子。于是“皇宮厝”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了。傳說固然不十分可信,但是泉州的民居用色確實是很獨特的,泉州傳統民居“色感異常強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紅磚文化區。”[7]它與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灰磚灰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按理說,給房屋上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封建社會里,連顏色也是有講究的。紅、黃兩色自唐代始就成為皇室廟宇專用的色彩;綠、青、藍等為各級宦官所用;普通民居只能用黑白灰三色。所以,無論你走過平遙、徽州,還是偏遠的湘西、大理,在那些用料考究的民居中間,你看見的都是老老實實的用色制度--白墻、黛瓦或灰墻、灰瓦,門窗也少彩繪,都是以木本色為主。即使是著名的周莊也是“黑瓦白山墻”,而一到泉州,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無窮無盡的以紅磚為主題的墻:白色的墻基,紅色的墻體上白色的窗框以及紅白鑲嵌構成的圖案使古民居的外墻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藝術效果,泉州人稱這種砌筑方式為“出磚入石”。
傳統民居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佐證。回望泉州的歷史,在封建制度逐漸成熟的唐宋年代,泉州已經作為“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而崛起,數以萬計的各國商人涌進泉州,他們帶來了西方的商品,自然也帶來了西方的建筑風格,曾經風靡古羅馬的紅磚拼貼也趁機登陸泉州。而且大國心態的朝廷對番人的習俗并不加限制。因此,泉州特立獨行的民居用色其實是泉州幾百年中外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特色。
泉州傳統民居都以紅色為基本色調(紅磚地面,紅磚拼鑲嵌墻面),還因為紅色一般象征著吉祥,往往與豐收、喜慶、幸福等等相聯系。這種色調迎合帶有濃厚儒家色彩的泉州人崇尚喜慶、吉祥的審美心理,也傳達出泉州傳統建筑溫馨的情調和意趣,給人帶來了一種輝煌亮麗的熱烈、紅火的美感。
(四)在豐富的層次推進中建構幽深之美
泉州傳統民居美學風格另一個富有個性的表現是幽深的意境美。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與西方相異其趣,表現出一種內傾性特征,泉州傳統民居尤為如此。
泉州傳統民居一般為多層次進深(建筑的縱深間數稱為“進深”),呈縱深型推進狀。進深一般有三進,四進,甚至五進,進深越多就越顯迂回曲折之美。另一方面,泉州傳統民居一般有深廣的空間,廳堂遞進,宅門層層,采光采雨都是靠院內的天井完成的。這些民居的另一特點就是“光廳暗房”(這也是產生幽深美的一個原因),它們的廳堂是祭祀祖先、接待客人的地方,所以都面向天井,寬敞明亮,而臥室房門則懸掛布簾或竹簾,房頂天窗很小,因而房內幽暗。此外,為了避免外人窺視院內活動,大門只有逢大事才開啟,入門處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風--這是一種被建筑美學家稱為“障景法”的布置方式。[8]采用這種“障景法”也使得整個建筑看起來比較幽深。所以,泉州傳統民居景深層次多,雖無一覽無遺之直觀,卻具迂回曲折之美妙。這些曲折蜿蜒的建筑群像是一副“畫”,建筑的圍墻只是圖框,要欣賞這樣巨大的畫面,須置身其中,步移景換,情隨境遷,才能得以盡情體味這些傳統民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深之美和曲徑通幽、詩情畫意般的意境美。
總之,從泉州古民居的布局、造型、色彩、結構看,泉州傳統民居的這種大氣、典雅、輝煌、幽深之美是十分突出的。當然,除了上述四個方面,傳統的泉州建筑風格還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如傳統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車堵”,屋檐下的“鳥踏”,還有屋脊上優美的翹背曲線等等,都給人一種騰飛的感覺,十分靈動,大大迥異于北方建筑那種莊重、平穩的質感。
二、古民居美學風格的成因
為什么泉州傳統建筑會有這些獨特的美學風格?筆者試圖從哲學、文化及泉州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等方面進行考察,揭示形成這一美學風格的原因所在。
(一)中國古代儒家哲學觀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漢晉時期大批漢民遷入閩南泉州,于是大量中原傳統思想文化被帶入泉州。遠離家園的危機感使這些移民牢牢固守著中原的傳統思想文化,期望以之來維系和中原的聯系。此外,閩南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改革開放以前交通極其不發達,長期遠離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形成了比較封閉的地域環境。[9]因此,當中原的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逐漸被其它文化所改造時,泉州尚處于一種比較保守的傳統農業社會形態,也得以保留較豐富的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要素。儒家大力提倡“中庸”思想,講究“禮”,注重等級名分等等,這些思想都深深影響著泉州先哲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進而滲透進那些傳統民居的建造之中,使古民居帶上了強烈儒家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泉州傳統建筑獨特的美學內涵。
(1)儒家“中庸”思想的滲透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泉州傳統建筑就如同儒家,處處講中庸,講究中和,講究整體的均衡與和諧。中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高標“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雍也》)中庸的精神就是“執用兩中”,就是“中和”。“ 和”、“中”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具有絕對的本體意義和普遍的道德價值的哲學范疇,同時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美學境界。中國傳統美學歷來強調中和之美,如同自然界,必須“六氣和順,五行相克相生”,世間萬物才能有條不紊,生生不息。中國美學所側重的“執用兩中”之趣則主要體現為兩兩相對的審美矛盾因素之守中兼得法則的強調。這種以“中”為最高理想的觀念滲透到泉州傳統民居的建造中就體現其布局上的和諧和對稱。
(2)儒家等級觀念的影響
另外,儒家非常講究“禮”,認為欲求天下大定,首先當行君臣之禮,非禮不定也。所以“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戚,且令后世以加也。”我國的傳統建筑于是就十分講究等級制度,泉州傳統民居尤其如此。綜觀泉州現存的古民居,不難發現,這些民居的布局都很特別 ,普遍采用中軸線布局,把重要的建筑物(如廳堂)布置在中軸線上,次要的建筑物則被對稱列于中軸線的兩側。這種布局方法主從關系十分明確。廳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排在最中心,其余房間按輩分排列先左后右依次居住在前落、下落、護厝等。另外,分于兩側的房間分配也很有講究:房間以東大房為尊,東大房歸長子,西大房歸次子,其余類推。不同序別的人只能按照規定住在相應的房間里,絕不可越矩一步,鮮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長幼有序”的原則。另外,宮室大厝的大門兩側另有兩扇偏門,又稱“角門”,遠遠小于大門的規格,主人家的傭人只能由此出入。甚至連屋頂的形式(采用懸山頂還是硬山頂等)、柱色、面闊間數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
古代中國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 --“天人之意,相與融洽 ”,人與天地同構的愿望十分強烈的。 “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反映到傳統建筑文化上就產生了傳統建筑和諧的審美情趣。中國春秋時代既已出現了“和”、“同”之辯,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和如羹焉”(《左傳?昭公二十年》)等著名觀點。在美學上明確強調雜多因素相濟相成的調和之美,這些思想都深深影響著泉州傳統民居的建造風格。
因而,可以這么說,中國古代儒家哲學的影響是形成泉州傳統建筑美學特色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即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
閩南古屬閩荊之地,遠古時期居住著古書上稱為百越民族的土著人。秦漢之際,中原地區已進入以漢文化為核心建構起來的封建社會,而閩南泉州尚是以閩越文化為基礎和表征的部族社會。自永嘉以后直至兩宋,因北方戰亂等原因而不斷南徙入閩的中原漢族移民把中原文化帶到了閩南。[10]從晉末到南宋長達8個世紀,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帶來了不同時期發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輪一般沉積在閩南文化當中,賦予了閩南文化貯存和傳承中原文化的歷史豐富性。特別是在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閩南地區,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風俗文化,也帶來了中原的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和營造技術,對泉州的土著居民建筑形式及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南安石井的“中憲第”主體建筑采用穿斗式木構架就與北方常見的穿斗式木構架相似。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泉州不僅吸收了昌盛的中原文化,更是以它博大的胸襟兼容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和宗教。
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盛況空前,與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泉州成了“梯航萬國”的東方第一大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它為世界上“ 最大的貿易港”。數以萬計的各國商人移民泉州,他們帶來了西方的商品,自然也帶來了西方的建筑思想和建筑風格,而大國心態的朝廷對番人的習俗并不加限制。于是幾百年文化就這樣得以不斷融和,造就了泉州建筑的精致、和諧、瑰麗、幽深等富有個性的美學特色。例如泉州傳統民居多以紅色為基調,除了因為泉州人崇尚以紅為喜慶、吉祥的審美趣味,其實也是借鑒了曾經風靡古羅馬的紅磚拼貼的裝飾技巧。
當然,海外通商對泉州建筑的影響遠遠不止在色彩上。阿拉伯建筑裝飾處理,甚至南亞的宗教風格都深深扎根在這片曾經自由開放的土壤中。泉州傳統民居的經典--蔡氏宗祠便是中西和璧的華彩篇章之一。一到蔡氏宗祠,首先映入眼簾的依然是無窮無盡的以紅磚為主題的墻身。我們知道,這種紅磚風格來自古羅馬。細看這些紅磚,每塊磚上都有深淺不同顏色的花紋,墻裙、柱腳上也刻有浮雕,與上部墻面的磚雕裝飾相呼應,中國的仕女、梅花和印度的象頭神、牛神,新加坡的魚尾獅和諧地勾畫在一堵堵墻上,這些都深深烙下了南亞文化的鮮明印跡。而拼貼在紅色墻身的各種花紋,或呈旋渦形、或呈文字形、或呈幾何形,也與中國傳統的動植物裝飾題材大相徑庭。不得不承認,這些工匠的身體里至少流淌著阿拉伯裝飾藝術的血液。泉州傳統民居中精美的石雕、磚雕、泥雕等不僅集中表現了泉州成熟高超的雕塑藝術,而且也表明了泉州傳統建筑充分汲取了佛教、伊斯蘭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風格的精華。
漫步于泉州傳統民居中,你常常會發現東西方風格迥異的建筑裝飾那么協調的共存于各個古大厝中,這些都是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他們體現了泉州居住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反映了泉州人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
不可否認的是,泉州能保存下來的傳統民居是永恒的建筑,在它們身上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歷史上多種文化的融合。泉州作為中世紀的東方大港,是海內外各民族文化相碰撞的大都會,是外來文化的吸收源。從泉州傳統民居中,我們還能感受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在泉州留下的痕跡。
(三)泉州家族文化的影響。
泉州社會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家族文化始終是泉州傳統文化的固有成分。泉州是福建乃至中國傳統家族制度最為興盛和完善的地區之一。家族文化成為泉州基層社會傳統的組織特征和文化特征,是泉州傳統社會生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11]因此泉州獨特的家族文化也是泉州古民居美學風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泉州民間家族最基本的結構體系是聚族而居,即一個家族幾代都聚居在一起。這是因為中原南遷泉州多是聚族而來,聚族而居。為了在一個陌生而荒蕪的地方生存下去,人們必須團結合作,共同抵御外界的侵襲,維護自身的利益。此時合作的唯一基礎只能是家族,家族的穩固性和自律性也由此得到了強化。更重要的是,因為泉州社會基本上是農業社會,人們滿足生存需要的基本手段是耕種土地。農耕性的基本特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決定這些移民必須依靠家族來互相扶持,互相幫助,這就加強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使其構成一個緊密的團體。由于這些原因,他們居住的地方具有穩定的特點,很少遷徙,即使是新分裂出來的家庭,仍然居住在老地方,或在老房屋中劃出一二間給新的小家庭居住,或是在老房子附近另建小屋,這樣一代代的繁衍、分裂,同一祖先的子孫聚族而居的現象就產生了。因此,人們所造的民居建筑一般都非常宏大,如蔡氏古民居就有23 座主體建筑。這么宏大的古民居群在泉州非常普遍。這種獨特的家族文化就使泉州古民居的建筑風格顯出了一種大氣、堂皇的美學特征。
(四)泉州地域環境的獨特影響。
無疑,形成泉州傳統民居建筑的美學特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泉州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泉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冬季短,無嚴寒,夏季長,無酷暑,日照時間長,強度大,熱量豐富。因此,泉州古民居多以南北縱深、東西橫向擴展的平面展開的格局和層層推進的進深布局來遮陽避風。泉州年平均雨日107-167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048-1763mm[12],而且每年夏秋,沿海還多臺風雨。泉州多雨的氣候特點決定其民居屋頂的坡式結構多為懸山式和硬山式。①硬山式可防止臺風襲擊,在沿海民居中較多見。懸山式便于擋雨,內陸山區居民較多采用。泉州古民居屋頂造型也十分夸張,不但檐角有很大的起翹,連正脊也有很大的曲線。檐曲線從坡屋的中點開始起翹,曲率自然柔緩,正脊多半成弧形曲線向兩端吻頭起翹成燕尾。泉州古民居這種對檐、脊的處理對屋面排水和消減風力有一定的好處,還具有一定的避雷效果。除此以外,為了防止臺風侵蝕和破壞,泉州民居建筑都以石頭為主,又出奇的矮,仿佛匍匐于地的甲殼蟲。
總而言之,泉州傳統建筑之所以具有這么豐富的美學風格并不是偶然的,是在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特別是在中國儒家哲學思想和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的影響之下,為適應泉州本地特殊的地域環境而形成的。
無可厚非,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因此,我們在欣賞泉州傳統民居蘊涵的各種形式美的同時,并不能否認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泉州古民居的南北延伸、東西擴展的平面布局特點決定了它占地面積很多。如泉州鯉城區江南鄉亭店村的楊阿苗故居占地1439平方米,南安石井“中憲第”占地7780平方米,安溪湖頭李光地故居占地一萬多平方米,而南安官橋鎮的蔡氏古民居更甚,占地100畝!(合六萬六千多平方米)。[13]泉州傳統民居占地如此之大,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的現代社會就顯得十分浪費了。當然,除了占地多,泉州古民居在居住環境上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房子太矮了,顯得陰暗潮濕等等。
綜上,本文從泉州古民居的布局、造型、色彩、結構等方面出發,論述了泉州傳統建筑所具有的和諧、精致、瑰麗和幽深的主要美學風格表現,并從哲學、文化、自然地理環境等方面深入探討了促使泉州傳統建筑形成大氣、典雅、堂皇以及幽深之美的主要因素,力圖真實而較有深度地彰現泉州建筑獨特的美學內涵和藝術價值。
泉州傳統民居是泉州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泉州悠久歷史的見證,今天我們研究其所具有的美學特色旨在喚起人們保護古建筑遺產和古城文化的意識,并為現代城市的建筑藝術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注釋:
①懸山頂:由二庀、五脊組成,正脊是前后庀的交線,四根垂脊是庀在山面的邊沿線處理形成的,懸山頂以四根垂脊選挑于山墻之外為特征;硬山頂:與懸山頂一樣由二庀、五脊組成,正脊是前后庀的交線,四根垂脊是庀在山面的邊沿線處理形成的,但不同于懸山,不是懸挑于山墻之外,而是落于山墻之上,既是庀的邊沿線,也可視為庀與山墻的交接線。(作者:戴冠青 謝秋萍) (見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史》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4頁。)
參考文獻:
[1] http.www.wenxue.lycos.com.cn。
[3] http.www.hbjs.org/jzds/lsc.htm《建筑大師梁思成》。
[2][4](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上冊)商務印書館 1988年版第138頁。
[5][6]吉爾伯特《美學史》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72、173頁。
[7]吳幼雄等主編《泉州史跡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8年6月版第89頁。
[8]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史》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頁。
[9]戴冠青《閩南民俗文化對菲華文學的影響》,戴冠青主編《積淀.融合.互動》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版
[10]劉登翰《論閩南文化》,戴冠青主編《積淀.融合.互動》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頁。
[11]蘇黎明《泉州家族文化》,中國言實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頁。
[12][13]傅孫萍《泉州古民居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泉州師專學報》1998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