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所有人都不會陌生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吧,這對著名的夫妻在《圣經》里作為人類的祖先出現。不過你是否知道,在肋骨(最近也有學者將其翻譯成「陰莖骨」,因此人類男性失去陰莖骨這根骨頭,與喉結「Adam's apple」異曲同工)變成溫順的夏娃之前,亞當還有著一個桀驁不馴的前妻呢?
這位前妻叫做莉莉絲(Lilith),和亞當一起被上帝用泥土創造出來,是西方神話歷史上的第一位人類女性。既然都是上帝用泥巴捏的,憑什么亞當總是一副高人一等的樣子?莉莉絲這樣想,她看不慣亞當的粗暴和自大,于是離開伊甸園跑到了紅海,與惡魔生活在一起。
亞當請求上帝將莉莉絲勸回來,上帝便派了三個天使去紅海威脅莉莉絲,告訴她,如果不回去,她在紅海和惡魔野獸的子孫就會每天死去100個。莉莉絲不是肯受威脅的人,她拒絕了。于是上帝每天殺死100個她的后代,而莉莉絲也不示弱,她大肆屠殺亞當和夏娃的子女,這也是后來她在傳說中被說成是新生兒的小偷的原因。
為了止戈,上帝與莉莉絲締約,不再傷害莉莉絲的孩子,而莉莉絲也必須停止對亞當的孩子下手。這一爭斗就此告一段落。直到后來,大天使路西法叛逃,經過紅海的時候順帶把莉莉絲也拉了下去,就此莉莉絲與路西法一同墮落地獄,成為女惡魔。
這段故事很精彩動人,但如果你去《圣經》里翻,是找不到的。
莉莉絲最早出現在蘇美爾神話里,她的名字來源于蘇美爾語詞根「夜晚」,所以她是夜魔。而她與亞當的故事則被記錄在公元十世紀成書的佚名文獻《本司拉的知識》中。
莉莉絲是屬于猶太文學的人物,自她墮落地獄后,她的形象就被塑造得愈加妖魔:她美貌但邪惡,半人半蛇——據說那條引誘夏娃吃禁果的蛇也是莉莉絲變的,她還是吸血鬼的先祖和女巫的祖師爺。
如果你熟悉希臘神話,你會發現莉莉絲正是女妖拉彌爾的原型,她們一樣地美貌,一樣地半人半妖,一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死去。但她們又很不一樣,拉彌爾的悲慘命運來自于宙斯的多情和赫拉的妒忌,傳達無可奈何的宿命論,同時暗含著對女性的貶義;而莉莉絲一切由自己決定,伊甸園再安逸,沒有平等和自由,那么她寧愿同野獸與惡魔為伍。
莉莉絲身上的戲劇張力使她頗受藝術家的青睞,而她的叛逆和驕傲又讓她得到了女權主義者的吹捧。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梅菲斯特評價莉莉絲說:
「你要當心她那美麗的頭發,這是她引以自豪的唯一的本錢。要是她以此勾引上一個青年,她就不會輕易地放走了他」
在納博科夫的《洛麗塔》中也有這樣一句:
「亨伯特完全有能力跟夏娃交歡,但他渴望的卻是莉莉絲」
喬治·麥克唐納更是有直接以「莉莉絲」命名的小說。
前拉斐爾派創始人之一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倩女莉莉絲》。羅塞蒂喜歡創造強大而美麗的女性形象,莉莉絲無疑符合這一條件,羅塞蒂還為此畫作詩:「從遠古而來的她,身上散發著青春的活力,凝脂般的美頸上掛著玫瑰和罌粟編制的花環;她總是在夜晚降臨人間,用柔和的目光織起一張情網,讓每個男人失魂落魄無法自拔。」
在流行文化中,也不乏莉莉絲的身影。在日本經典動漫《EVA》(新世紀福音戰士)里,莉莉絲是第二使徒,她是故事中孕育出人類的生命體。
在一些人看來,莉莉絲與亞當之爭,是對女性欲望的承認。莉莉絲同等看待自己和亞當,敢于對抗上帝的權威,誠實選擇和追求自己所思所想。她有魄力,也有能力。她在傳說里越是被詆毀,她越具有一種危險的魅力。
1976年,美國猶太女權主義者獨立編輯出版發行了一本女性主義雜志,就叫做《莉莉絲》,它對女性話題和猶太傳統作出相當深入的探討,曾多次獲得大獎。
了解莉莉絲在猶太文學中的位置,我們也不難明白為什么有這么多女性主義者都是猶太人。猶太的女性主義雖深受美國女權運動的影響,但后者本質上是世俗層面的,而猶太人卻將其回歸到宗教,旨在于猶太深層文化框架里表達女性訴求,將其融入本土價值觀念當中。
這樣做,也許能夠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而莉莉絲的傳說也昭示著,女性意識并非覺醒于某一天,而是始終都存在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