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歲前的敏感期一定要注意
1、口腔敏感期不要阻止孩子吃手
在孩子一歲多一點,會經常把手指放在嘴里去吮吸,而且看起來吃的還挺有滋味的。家長認為這可是不衛生的一個習慣,總是不厭其煩的制止孩子。其實這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千萬不要去用惡劣的態度阻止孩子,否則會給他們的心理上留下隱患。
因為孩子在一歲左右,是依靠口腔來探索整個世界的,每個人都會經歷。當過了這個時期之后,家長不用去阻止他,他也不會再吃手指了。
2、肢體的敏感期
跟口腔敏感期是大致相同的,他對自己的小手、小腳非常感興趣,甚至喜歡打人抓人頭發等等。這只是他們再用四肢探索事件,來做肌肉運動的練習,家長不要大驚小怪。
二、三翻六坐九爬爬,然后才能學會走路
這是孩子們正常生長過程的一個規律,在三個月時他會翻身,到6個月就能夠穩當的坐在那里,9個月就要學會在家里爬來爬去,慢慢的就能直立起來,然后學會走路。
這個過程是每個孩子都要經過的,家長們切記不要拔苗助長,不要讓孩子提前用學步車來學走路。
學走路其實也是他們人生中邁出的第一步,在這時需要克服心理上巨大的障礙,并且保持身體的平衡。但是如果有了學步車的助力,讓他們輕輕的那么一碰就能溜出很遠,這個過程自然就不能再享受了。
另外,學步車會導致孩子腳部肌肉萎縮,在他們學會走路后,家長還得分好長時間讓他學習用整個腳掌著地的習慣。
三、孩子在哭鬧時,家長應該怎么處理?
孩子有哭鬧的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建立良好性格的一個開始。在孩子哭泣時,大人不要過于焦急,也不要過于粗暴的去制止。哭是人類一種矛盾的宣泄和內心情緒的釋放,從另一方面來講它是一個好事。當孩子哭泣時,家長要輕輕的擁抱他,并且撫摸著他的后背,這時寶寶就知道你與他站在一個陣營里,并且接受他的悲傷情緒。
在此時你輕輕的告訴他:“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就能夠讓孩子把心中的那些不愉快的感覺,全部都拋之九霄云外。
在兒童時期,孩子的悲傷情緒釋放,如果常常被大人阻止的話,在長大后,他就不知道如何去管理自己的這種情緒,也不懂得去怎么表達喜好。進入婚姻生活后,與另一半也無法良好的溝通,會直接影響婚姻的質量。
四、孩子打人了,家長要正確處理
三歲以前的孩子出現打人的現象,這并不是他們的本意,在這時家長千萬不要大聲吼叫,讓他們住手不要打人。因為你這樣說,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作用。相反,卻讓孩子認為他打人的行為反而能夠引起家人的注意,這樣下去打人的動作會頻繁出現。
孩子之所以會打人,并不是表明他是個壞孩子,而是想通過攻擊別人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恨,或者干脆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這時我們要及時的調整心情,盡量能夠多一點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給予他充分的安慰,才能夠用有效的話語來引導他的情緒。
當然了,到了三歲以后,孩子們會慢慢懂事,已經上了幼兒園,如果他還是繼續打人的話,我們就要深究一下他打人的原因,看看是不是因為家庭暴力深深的影響了他的性格。
五、幫助孩子遵守規則,設立一個正確的界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從無法無天變得開始遵守規則,遵守社會上的公序良俗。這時家庭教育對他是十分重要的,不要一直對孩子提醒這個不許做,那個不許做,其實這樣的說法反而會讓孩子有機會去自我判斷。
家長應該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丑,什么是美,應該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自發的去認識這個世界,遵守社會上的規則。
三歲之前的孩子,其實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內心是非常純潔的。而家長的教育就是在他們這張純潔的白紙上來做畫,你是想畫出一幅涂鴉,還是要一幅精美的圖畫呢?爸爸媽媽作為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在孩子三歲前,爸爸爸媽媽一定要正確的去引導,爭取讓這幅圖畫艷麗無比,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