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毋庸置疑,人們的經(jīng)濟條件和生活水平也都隨之提高了,但是與此同時,經(jīng)濟與工作的壓力也逐漸增大。為了能有多點收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很多父母都會選擇雙雙出去工作,把孩子留給家里爺爺奶奶幫忙帶。
小劉和妻子小張也是如此,雖然家里條件也還過得去,但總想著再多點收入,讓孩子能吃上更好的奶粉,未來能去更好的學校讀書。于是,夫妻倆都選擇了出去工作,把才半歲大的寶寶留給了家里的奶奶帶著。
一開始還挺好,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異常,但是當寶寶差不多一歲的時候,小張逐漸發(fā)現(xiàn),寶寶總是粘著奶奶。就算奶奶罵他,寶寶也伸著小手想讓奶奶抱抱,甩都甩不掉,而對她這個親媽則根本不理睬。小張疑惑不已,到處求問,知道原因后,看著只粘奶奶的寶寶,心里滿是心酸自責。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現(xiàn)象,剛出生的寶寶對父母沒有什么概念和認識。他們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意思,也不會分辨父母和其他人,他們唯一認識并記住的只有照顧他們的人。久而久之,寶寶會對他的照顧者產(chǎn)生依戀的心理。
換句話說,就是誰一直在照顧著寶寶,寶寶就會對他越來越熟悉,并且越來越依戀他。
一般來說,寶寶的依戀行為發(fā)展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0-3個月:沒有差別的反應階段。
在這個階段,寶寶能辨認出照顧者的聲音和氣味,但是還沒有形成依戀關系,也不介意照顧者離開他。對于這個時候的寶寶來說,所有人在寶寶心里還是差不多的,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3-6個月:有差別的反應階段。
這個時候的寶寶會對照顧者有更加親熱的反應了,比如說:會咧嘴笑、咿咿呀呀地說兩句等,對照顧者也更加熟悉了。
6個月-2歲:感情聯(lián)結階段。
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jīng)形成了對照顧者的依戀,當照顧者離開的時候,寶寶會有焦躁不安的表現(xiàn),也就是俗話說的“到處找媽媽”。
2歲之后:關系調(diào)整階段。
在這個階段,寶寶已經(jīng)跟照顧者,形成了非常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寶寶逐漸地能知道,就算媽媽暫時離開了,但她很快就會回來的,寶寶已經(jīng)具備了基本的安全感。
因此,在寶寶2歲之前,爸爸媽媽還是應該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跟自己建立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否則,就可能會出現(xiàn)小張這樣的情況——一歲大的孩子,對親爸親媽根本不理睬,只粘著家里的爺爺奶奶。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陪伴孩子成長也非常重要,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時間過了便是錯過了,日后也補不回來。與其以后后悔自責,不如現(xiàn)在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父母的陪伴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有爸爸媽媽陪著,無論是嬰幼兒時期,還是童年,孩子都會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