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的選擇——13個育兒困惑解答給你一個科學的教養觀》是小宇宙讀書會共讀的第6本書了。之前小宇宙讀的幾本書,大多數都是系統理論型的,比如《愛和自由》,介紹蒙氏教育,《我從彩虹那邊來》,介紹華德福,《善解童貞》介紹兒童的性心理,理論類的書籍是一種價值觀上的碰撞。而這次共讀的《養育的選擇》,其實是一本實戰性很強的書,像是方法論。如果說前者是在告訴你,在育兒中你要怎么想,持什么樣的心,那后者更像是告訴你,在日常中你具體要怎么說,怎么做。這13個養育上的問題,是真真正正接地氣兒的問題,是我們在瑣碎的日常育兒中不得不面對的:要不要看電視?去不去早教?孩子太執拗怎么辦?脾氣壞怎么辦?安全依戀如何建立?來聽聽小宇宙麻麻們對這本書的看法吧。希望我們的讀書筆記和感想,能幫助你了解這本書的大概。如果你很感興趣,也請自行選擇渠道購買閱讀。進入2歲之后,孩子的心理發育發生了跨越式的大變化。對2歲孩子的執拗常常有一種讓人懊惱的無力感。就像我之前在群里面聊天談到的,小馬不肯洗澡,已經持續了3周,真是晚上喂奶,一股酸味一陣陣的涌上來,也就是親媽才能不嫌棄。(笑哭臉)可我能理解他,明白他,懂得他,愿意尊重他,給出我的愛和自由,也愿意適度妥協,不與孩子僵持。這可能是全書中,最讓我受益的一個觀點。怎么稱贊孩子?陳忻老師說,要用心的觀察孩子,稱贊得具體而誠懇,要稱贊事情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可能之前小馬畫了一幅作品,然后跟我說,“寶寶畫個年輪。”但實際上,這樣的稱贊非常有問題。這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價值導向是,我畫的像,才能獲得媽媽的稱贊。而眾所周知,畫得像只是技法,而不是藝術。看了這本書之后,我開始留意自己對小馬的稱贊方式。我會說“哇,這么有難度的線條你都能可以畫出來呀!小手越來越靈活啦!”我會說“你看那個像個玉米,媽媽覺得你真的很有想象力呀,確實很像玉米對不對?”我會說“哇,你自己跟叔叔提出了要求,我的寶寶會直接跟人溝通了。而且非常有禮貌呦!你用了請,用了謝謝,叔叔也會覺得很舒服很自在。”我現在越來越覺得,在育兒中,家長真的要向后退一步,再退一步。每天,孩子都會經受挫折,有些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比如,小馬去打點滴,會因為我們沒有拿到那個通常藍色的點滴桿而哭,嚷嚷著,“不要這個,要那個。”比如,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交換玩具,或者搶了他手里的玩具。他都會經歷挫折。
有次,我家鄰居的小朋友來我家玩,拿了那本小馬最喜歡的《最全最酷交通工具》。小馬非常喜歡那本書,可以說是最愛,到現在都很喜歡,看了能有200遍。。。我都已經講不出high的感覺了。小馬當下很生氣,就去搶回來。小朋友不肯松手,月齡比小馬大,身材又是小馬2倍大,很有力氣,小馬搶不過,越搶越著急,帶著哭腔向我求救。我鼓勵他自己解決爭端。小朋友一使勁,就把書搶走了。小馬就哇哇大哭起來。我抱著他,小馬一直指著書說拿拿,給寶寶。我看他哭的太傷心,就對小馬說,你的書被哥哥搶走了,你很傷心是嗎?傷心你就哭一會兒吧,媽媽抱著你。這種感覺叫“失去”,很讓人不舒服是嗎?一會兒小馬哭夠了,還跟我說要拿書。我跟小馬說,你自己去跟哥哥說一說,自己想個辦法吧。小馬從我懷里掙脫,拿了一個火車軌道去找哥哥,說,哥哥你玩這個吧。(笑哭臉)小朋友不肯,還是死死的拿著書,小馬又哭著回來找我。我說,你再想想辦法,書是你的,你要保護好自己的書呀,如果你不想借給哥哥,哥哥又搶走了,怎么辦呢?其實,我是想鼓勵小馬自己去解決問題。因為他直面這種沖突的機會真的非常少。小馬想了想,又過去搶,這次他直接坐在了游戲墊上,拉低了重心,腳也蹬上去搶了。真是一邊哭,一邊搶,好拼啊!小朋友見狀松了手,去玩軌道火車了。小馬也用“武力”解決了當下的爭端。 我想如果他最后還是沒能搶回來,也是可以嘗嘗失敗的味道的。我自己覺得小馬是個很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喜歡與人交流,其實用“撩嫌”更合適,常常會在地鐵上或者公交車上,輕松的就和周圍的乘客聊起來。比如“阿姨,你在吃什么呢?”(笑哭臉)“老爺爺在干什么呢?老爺爺看什么書呢?” 他也愿意探索未知。只要知道我們就在他身邊,他什么也不怕,大步流星的去探索世界。這與我們及時回應他的需求,給予愛和自由的氛圍和環境有關。有一天,小馬奶奶說出了一句,我特別震驚又感動的話。小馬爸想讓小馬乖乖的坐在餐椅里吃完碗里的東西,可小馬表示,他已經吃飽了,想讓爸爸抱他下來,兩人正在僵持,小馬奶奶說,“他說他吃飽了,你給他自由。”“你給他自由”,奶奶簡單的一句話,真是讓我心潮澎湃的。這是我們家給小馬提供的環境。我們發自本能的覺得,在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環境里,小馬才能覺得安全,才能專注的發展自己的各項能力,不受干擾的成長。我一直沒有帶小馬去真正的上早教。去體驗課,去玩的居多。我完全贊同陳忻老師說的,“生活即是早教”。同時,我還想把它擴展為,愛即是早教,家庭關系和睦即是早教,不打擾即是早教。從小馬小時候,我就會帶他去玩一些sensory play的游戲,去體驗和感知各種材質不同的面料,去觸摸冰,去玩水,自己做太空沙,自己做冷靜瓶,奶奶帶著小馬在小區的樹林里上坡,下坡,感知重力和身體的協調平衡。我想,這些都是小馬去觸碰認識世界的通道,會讓他受益。即使現在上早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選擇,我依然覺得,早教只是錦上添花的一種選擇。日常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才是育兒中的標配。書中的一個觀點,提醒了我。有時,我們看著很平常的畫面,對孩子而言,卻是非常恐怖,會讓他焦慮害怕的。比如,水順著下水道流走了。小馬常常說“害怕洞洞”,要求我們把洞洞擋住,才肯進衛生間。可能就是水消失得無影無蹤,讓小馬覺得,他也會被洞洞吸走。
我們之前刷牙的時候,一直看一個小視頻,the wheels on the bus。小馬每次看到一頭牛跳上車,把一個小寶寶嚇哭的畫面,都會忽然爬起來,跑到我身后,躲起來,再看到媽媽安慰小寶寶的時候,就又會回來。其實我們平常不以為意的畫面,可能真的會讓孩子覺得恐懼。我家沒有電視,小馬幾乎不會有機會看電視。但去姥姥家的時候,電視常常就是背景聲。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注意的,可能是要有選擇性的作為背景聲。比如,選擇一些畫面節奏緩慢,音樂優美的紀錄片、歌舞節目,兒童電影,要好于不可預測的打打殺殺的電視劇和電影。我一直覺得小馬是一個可以“協商”的孩子,很容易滿足的孩子。面對一些媽媽描述自己孩子“異常的執拗”,很讓人頭疼的情況,我總會說,規則在進退之間,還有中間道路。小馬的好朋友,PP哥哥,每次來我家玩,走的時候都不愿意,都被奶奶強行抱走,PP會在我家門口就放聲大哭,一直哭到自己家,這一路上,我在樓上都能聽到,非常心疼。有一天,我阻止了PP奶奶強行抱走他。對他說“阿姨知道你特別想跟小馬弟弟玩,你還沒玩夠就要回家了,很不高興是嗎?”他點點頭,不哭了,他知道我理解他,認同他的情緒了。我拿出家里的鬧表,跟PP說,那好,我們約定好,再玩20分鐘,這個分針指到4的時候,PP就和奶奶回家,明天再來找小馬弟弟一起玩,好么?PP擦擦眼淚,點點頭。這時,PP奶奶還不相信的說,PP說話從來不算話的,倔強得很。我說,PP,阿姨相信你一定會遵守我們的約定的。現在我們痛快的玩吧!PP和小馬就一人騎一輛車,在我家客廳瘋狂玩起來。到5點20了,我拿著鬧表去找他們,PP拿過鬧表看看,指著說,到4了。然后放下鬧表,馬上就跑到門口找奶奶穿鞋,跟我們說拜拜,高高興興就走了。歸根結底,我們要理解、傾聽孩子,并且用游戲的,藝術的,溫和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孩子和規則之間的沖突。看《養育的選擇》第一想法是寶寶爸爸一定要看看這本書,因為感覺他有好多地方正是書中提到不對,而我也很不贊同的行為。看書的一些想法簡單總結如下:1、面對挫折,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孩子?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認同疏導情緒。這點我特別認同,因為我就是受害者,施難對象不是我父母而是我老公,他典型的情景一模式,在你失敗時候指責,我們因此無數次吵架,也無數次溝通過,他認為犯錯就得挨說,這樣才長記性,而我在出現問題時候向他尋求幫助卻得到了訓斥,當然對他無好感,說的話全面排斥,有的時候或許都想背向而行。我一個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2、敏感期。這里的敏感期被定義為關鍵期,并且非萬能,長短不一,不是不發展,而是個體差異不同。53頁手精細動作發展表,我的寶寶很多是優先于那個表的,而身邊很多同齡孩子會雙腿蹦,但她還不會。但正因為我知道個體差異,并沒有著急。3、規則。規則是讓孩子養成生活規律和行為習慣,懂得安全的邊界。書中舉例吃飯,我家在吃飯這個問題上規則不好,因為寶寶不愛吃飯,也是使勁各種招數,只要能吃就好。但沒有追著喂,在逐步改善。生活的習慣還有飯前洗手,垃圾不亂扔等等。
安全的規則也是必須要建立的,如走路靠右面,過馬路注意觀察車輛,媽媽炒菜離得遠一點等,這些規則形成了可以避免很多傷害。社會的規則如看見別的小朋友的東西想要玩,需要先征詢意見,同意才能玩,同理她的玩具不想借給別人也可以不借。4、自控力。個人覺得家長說話算話對幫助孩子學會自控力非常重要,如你想讓孩子學會等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回來。答應做到的事也一定要做到,孩子也就會遵守你們的約定了。我是懶人,開始沒想共讀怕完不成筆記,但是看了這本書的介紹,每一個標題都是關于現在新老觀念碰撞的問題,也是我現在急需困惑的養育問題。這本書給我的總體感覺是寫的很謹慎,不會絕對的說是一件事應該怎樣做就該這么做,這里強調一個度,并且引用雙面的實例來引導你去根據情況去思考,而不是武斷的下定論。我家娃說話晚一歲的時候說過一次爸爸媽媽四個字連在一起的,說過一次氣球,在這期間得了輪狀并且趕上一次和爸爸的大吵架,之后再什么都不說直到現在,這事讓我頭疼困惑的地方,就像書里說的我認為是錯過了說話的敏感期擔心以后語言有障礙,看了書知道有敏感期和可塑期,不要過分強調認為錯過就完了,還得對娃多耐心多觀察增加和小朋友的接觸才是正道。看了第四章電視節目的也解決了看與不看的疑惑,而且看也要把握時間和看的方法。還有規則篇,規則建立不是獨立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家長監督自己的行為。認同孩子情緒方面自認做的還可以,娃雖然不說話但也能溝通理解大意并不會太大脾氣。在規則等方面還沒有遇到比較突出的問題,我就安全感和早教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安全感。對我最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話是:擁抱才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方法。大部分時候都是我一個人帶果子,所以除了照料孩子外還要花很多時間來打掃衛生和做家務。小月齡的時候時常哭鬧也沒有立馬把我召回身邊,我總想等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再去抱。估計這就是導致果子安全感不好的原因,所以現在我在他需要我,哭著找我的時候無論如何都先去安撫他,擁抱他。他一個早上沒見到我,見我回家一定要我抱,他貓在我的懷里,乖巧可愛,一旦爺爺奶奶抱走他就呼天搶地,我會立馬把他抱過來,正視他當下的情緒,安撫他,跟他說話,給他念繪本或者陪他畫畫玩玩具。然后我再去做家務。我希望通過擁抱和陪伴能讓他變得更獨立。早教。因為在考慮要不要去報早教班所以收到書最早讀的就是這篇。書中的觀點認為生活即早教。果子有時候聽到快樂的音樂身體會不由自主的隨著音樂擺動起來,所以我帶他去參加了某知名早教的體驗課。課堂氛圍非常歡樂,教具也很豐富,但是上課那天估計有12個孩子來上課,家長孩子讓整個教室亂哄哄的,盡管老師大聲叫大家集中在一起,還是經常有孩子或者家長不在狀態。助教老師就耷拉著眉毛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大聲抱怨大家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成果,我對此感覺很不好,我覺得老師的情緒和處理事物的能力都是孩子的榜樣,就事論事是最起碼的遇事態度,不夸大不過激都是我們應該具備的處事能力,最起碼我在這位老師身上看不到好的榜樣,所以有點排斥。其次,課堂環節太多,一小時的課堂里安排了近10種活動,除去課堂開始的相互介紹時間,平均每個活動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常常孩子一個活動還沒玩夠或者還沒熟悉下一個活動已經開始了,這么快的節奏我覺得是不太適合我的孩子的。在考慮要不要報名時又重溫了這一章節的內容,書中說: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軍,對孩子充滿愛的照料,讓孩子身體、智力、和社會化情感等方面均衡發展。后來因為工作忙沒及時去交錢就錯過了那一期優惠,沒報上。想想沒報也好,只要我們能給孩子創造足夠的環境刺激,我的孩子依然可以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 自從娃兒出生后一直在娃兒養育方面的教育覺得有壓力。例如:關于孩子快樂教育、延遲滿足、孩子遇到困難問題的解決方法及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建立等等吧。這些是我在沒看這本書之前的困惑,看完此書后最大的收獲是糾正了自己某些育兒理念認識上的錯誤;一些育兒的方式方法值得我學習,借鑒,為自己的科學育兒指引了一些方向。
關于快樂教育概念的認識。雖沒有文章中認識的那么極端,但符合書中說的喜歡“快樂”“自由”“放養”等字眼型的;另一個就是在有些規則制定方面,我感覺我會在某些規則的制定中妥協,書中實戰給出的建議是:關于兒童情緒的認識。認同,表達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書中提供給幾個步驟,感覺深有體會,努力應用到實踐中。我理解是依據自己的心意,達到雙方共贏!感受是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希望自己通過努力,讓娃兒更好的長大成人(這是書中的話呦)。真是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啊。目前困惑的地方:我娃兒現在無論他吃沒吃過飯,下班回到家,看見我都得吃nainai。我想制止,但是看到吃完那滿足的表情,我每次都不忍心,就讓他吃。想制止他的原因是怕他撐到,另外一個不睡整夜覺,戀奶。這個規則到底需不需要制定呢?[魚魚說]我個人覺得,寶寶看到媽媽下班回家,要吃奶,是表達自己想念的一種方式。吃媽媽奶,是媽媽和寶寶,在身體和心理上的一種聯結。你說的“擔心他撐到”,那是你的焦慮。如果你尊重他是一個知道自己饑飽冷暖的獨立的人,其實可以不用有這樣的顧慮。吃飽了,孩子自己就不吃了,滿足了,表達了,孩子可能就轉身去玩別的了。不睡整覺和戀奶也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特有的成長發育規律。當然,你如果你覺得很困擾,對你的睡眠有影響,也可以著手建立規則,改善目前的狀態。養育的選擇,里面選取了13個典型的育兒問題通過感性理性各方面的深入闡述解讀,進行剖析。很多新的育兒觀念,帶給自己不少啟發。
先說安全感。這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基礎之上的。之前群里葵媽做關于語言分享的時候也是一直強調3歲以前就滿足,各種滿足寶寶需求,自認為一直也是這樣做的,所以感覺現在姍妞的安全感建立的還可以,早晨出門會愉快的說拜拜,下班回來會開心的迎接我,出門在外面玩會確認我的存在然后又放心去玩,希望自己接下來也能堅持做到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關心理解孩子感受,及時回應孩子需求,更好的幫她建立安全感。關于敏感期。這章感覺像是把自己解救的感覺,之前總擔心會錯過孩子各種敏感期,真是有點被禁錮的感覺,姍妞的大運動之前都還可以,但是走路一直遲遲不行,雖然說自己是明白寶寶發展都有差異性,但說實話內心偷偷擔憂過是不是走路敏感期來臨的時候沒有好好應對才導致現在一直不太好,現在釋然了,兒童發展的時間窗口都很寬,所以沒有必要給自己戴上枷鎖。對于看電視。這章我是粗略看過去的,1歲后我沒有特別刻意的絕對禁止看電視和手機,有時晚上睡前會和妞看一集動畫片或者幾分鐘動物的紀錄片,最近幾天是看10.1出去玩的照片啥的,也能更好的幫她加深記憶之類。關于規則。摘抄:我們制定必要的規則,是為了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學習人際互動以及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我們制定規則要遵循孩子發展的規律,尊重孩子的身心特點。不制定做不到的規則。偶爾讓步,讓孩子感受愛和界限。避免不規律的生活和規則的隨意性。對于孩子情緒的管理和表達,感覺和pet書中很多一致,先接受,認識,認同,教孩子如何表達,疏導。關于延遲滿足。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孩子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看到這個自控力的培養想到魚之前講過的小馬好朋友辰辰小朋友分針指向20的時候就要和奶奶回家的事情,真得就是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可是話說自己的自控力都不好,應該先把自己的自控力學習調整到好的狀態才能更好的為孩子做榜樣吧。具體而誠懇的稱贊。能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過程的付出和收獲同樣是美妙的事情。 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不是制造挫折而是一同面對挫折。認同疏導情緒,讓孩子認識到失敗和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這個自己首先要把對待錯誤的態度改正過來,所以說育兒即育己,自己觀念糾正過來,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關于快樂教育。同于愛與自由,必須要有界限才能更自由更快樂。(引導孩子理解他人感受,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成為一個社會人。)關于傾聽能力。現階段就是用簡單明了,有趣的指令培養傾聽能力。遠期目標是鼓勵孩子傾聽和獨立思考相結合。書中提出的警惕會傷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幾條真得讓隊友和我一起再好好研讀幾遍吸收,給妞一個寬容的環境,讓她很好的長大吧…書中很多次提到了良好的親子關系作為前提,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及特點,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更好的快樂成長。希望自己能靜下心來好好的陪伴孩子愉快的成長。我當媽媽后常看到的一句話是育兒即育己。對許多人來說,并不是天生就是好父母的料,當然,有的父母天性寬容,樂觀勤勞,有閱歷,善解人意,情商高,這樣在做父母的過程中,上手更快,更容易了解孩子對孩子健康成長更有利。但我,卻是離“完美母親”有很大差距,比如,育兒知識儲備很不夠,心理調適也不夠,性格偏急又愛安靜,人際交往能力差。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里,我焦慮,急躁,茫然,患得患失,但通過讀書,通過向群里大咖媽媽的學習,我也真的每一天都隨之一起成長。所以,為人父母,更象是一個旅程,在路上不斷認知,接受,理解新鮮事物,并內化為內心的力量。父母怎么在路上思考,掙扎,修正不合適自己孩子的行為,這一切都是父母不斷修正自己的選擇,是每個人自己必須要走的路。讀陳博士的這本書,感覺心理學博士的學習經歷真是提供了大量理論依據。因為我寶寶剛一歲半,所以對其在小月齡寶貝問題解決共鳴更多些。
比如早教。"早教就是給嬰幼兒提供各種條件促進其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均衡發展。并且要符合寶寶生理發展特點,方式強度要適當"。剛生寶寶時我就是那種只要寶寶醒了,就不停地和她講話,看圖片,放輕音樂,聽古詩,恨不得準備那點東西全灌給這個小嬰兒,我家月嫂都看不下去了說,嬰兒也需要自己安靜呆會觀察會。一句話點醒我。我當時犯了成人主導式灌輸的錯誤,沒有互動,沒給寶寶自己體驗機會,忽視她接受能力,她根本處理不了我提供的信息。認同"充滿愛的照料是寶寶良好發展的基礎"或者說,充滿愛的更自然方式的照料,這種互動會給寶寶智商情商發展以良好體驗,比如,寶寶坐在我懷里讀繪本,我可以看到她眼神隨著繪本內容而變化并和我交流書上內容,我附和或肯定她的觀察到的內容,她很高興,有時還參照書上內容和我身體上互動,眼神,語言,肢體,情感多方面互動。首先要感謝魚能提供這樣一個可以督促自己看書的機會,雖然一直在看育兒方面的相關文章,但卻一直沒能看完整本書,本想著這本書為了給自己一個突破,為了魚的一片苦心,一定要看完,一定要看完,所以每天只要一有時間就看幾頁,甚至找機會坐公交車,在車上小看一會,盡管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很喜歡魚組織的這樣的活動,但還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沒能將整本書看完,現在人在家養病,書在單位,所以只能靠著記憶和自己的一些育兒心得來與大家分享啦。因為自己是做幼兒教育的,這么多年一直在用心孕育著班里的每一個的孩子,如今自己有了孩子,更是讓自己要用心去呵護他,培育出一個善良,陽光,豁達,真誠的孩子。雖然沒能完整的看過幾本育兒書籍,但卻買了很多書,有的書內容過于教條,有的書內容過于繁瑣,說到底就是感覺不那么接地氣兒,實用性并不強,但這本"養育的選擇"確實讓自己在育兒方面得到了許多的理念碰撞,知識的提升,這不僅對自己的育兒方法有了充分的肯定,也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很多的幫助。如書中說到的安全感,這么多年在自己工作的路上聽到最多的是這三個字,但也是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充分的體會到這三個字帶給孩子的益處,安全感建立的好的孩子愛笑,愛與身邊不認識的人接觸,喜歡去探索身邊的事物,適應新的環境會很快,其實這些都是一個人的本能,只是因為孩子在出生后由于各種原因不能讓他們充分體現出自己的本能,而要去擔心媽媽會不會突然消失,奶奶會不會把我放在路邊不管,小區的叔叔會不會把我帶走此類的事情……這樣孩子們怎么會盡情的去探索令他們覺得新奇的人與物呢?
這本書中給大家明確了如何建立安全感,多擁抱,多觸摸,多陪伴,多表達愛意等等。育兒的道路是漫長的,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的,同時我們在自己受教的時更應該把這些方法多多傳遞給孩子身邊的照料者,因為教育的環境不僅僅只有媽媽。
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自由的成長環境,是我們作為父母可以給孩子成長提供的最好的禮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的成長需要規則,而且必須是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規則。這和我們講的愛、尊重和自由相輔相成。世間萬物都有自身的規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間如白駒過隙,越早給孩子一定的規則,孩子越容易適應規則。3歲之前的早期教育不可缺少,非常關鍵。如何制定有效的規則,又不會壓抑孩子的天性,這是我們每個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順勢而為,順其自然,我想這是我給孩子制定規則的前提和我需要遵守的原則。好的育兒理念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愛、尊重、自由、耐心、信心都是被不斷反復提及的育兒法寶。如果看了我們的討論,你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請赴各大電商,實體店平臺購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