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
史料記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馀萬盡殺之。”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秦國暗地之中將統帥換成戰神白起,而趙國因廉頗拒不出戰,把將領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此消彼長之間,白起取得決定性勝利,為了以絕后患,秦軍坑殺四十五萬名趙軍士兵。
長平之戰,給予趙國重創,秦國在統一之路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在不久之后的邯鄲之戰中,秦軍被趙、魏、楚三國殺得大敗,秦軍傷亡超過十萬。公元前244年,趙國名將李牧帶兵,對匈奴作戰,全殲十萬匈奴騎兵,此后十余年內,匈奴都不敢再隨意出兵。
長平之戰趙國已經遭遇重創,為何在后續對秦、匈奴的戰爭中還能取得勝利?
一、哀兵必勝
在我們后世看來,秦始皇是偉大的,他完成了大統一,為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墊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對于當時的他國百姓來說,秦國就是殘酷、暴虐的代名詞。
要想完成不世之功,造就大一統的帝國,唯一的方法就是戰爭。秦國戰爭機器開啟的同時,無數生靈也將化為烏有。為了防止投降的趙軍再度反叛,武安君白起殺掉了四十多萬趙國士卒,在整個歷史長河當中,如此大規模的殺降行為也是極其罕見的。
在趙國,悲痛過后,取而代之的則是無邊的仇恨,很多人在長平之戰中死去,那么他們的家屬會有何想法?必定對秦軍是恨之入骨,乃至對秦王也是不共戴天。
所謂哀兵必勝就是這個道理,面對強大的秦國,趙國軍民不再恐懼,他們將熱血全部灌入復仇的火焰中,直至不死不休。
面對二十余萬強悍的秦軍,趙國軍兵眾志成城、勠力同心,即便秦軍的進攻再兇猛,他們都會用必死的信念守衛城池,不會退讓一步。
正是因為如此,秦軍面對邯鄲城池,一直無法攻克,長期艱苦的戰事,也拖垮了秦軍將士,魏、楚援軍達到之后,秦軍無力支撐,只得敗下陣來。
二、白起拒不出戰,秦國戰略失誤
原本白起打算在擊敗長平的趙軍之后,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一鼓作氣拿下邯鄲,覆滅趙國,可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出了問題。
為了避免滅國之禍,韓、趙兩國派出使者蘇代,到秦國去游說,蘇代游說的對象就是秦國丞相范雎。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常以三寸不爛之舌,游走在諸侯之間,如果運用得當,堪比千軍萬馬。
蘇代就對范雎說了這樣一番話“如果白起滅亡了趙國,那么白起必定成為三公,如此,應侯(范雎)只能屈居人下。”
史料記載“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為了個人利益,范雎同意和趙、韓和解,以割地達成協議。從此,白起和范雎開始交惡,白起深諳兵法,如果當時不攻下邯鄲,之后必定會失敗,秦國給了趙國九個月時間,正是因為這幾個月的時間,給了趙國喘息之機。
此時的諸國對秦國怨恨至極,必定聯合抗秦,而且秦軍在長平之戰中也損失頗大,一旦諸國來個里應外合,秦軍必敗,這就是白起給秦王的解釋,但秦王不聽,于是白起拒不出戰。
秦國的戰略失誤,給了趙國機會,他們積草屯糧,從新組織人馬,積極聯合各國,共同抗秦,此時已經不是秦國最佳的出兵時機,敗局已經在白起的預料之中。
三、魏楚出兵救援
隨著邯鄲被秦軍圍困時間越來越長,城破的風險逐步加大,情況迫在眉睫,雖說趙軍英勇頑強,但如果再沒有援軍,邯鄲也難以支撐許久。
隨后,趙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值得一提的是,平原君從門客中要選出二十人一同前往,選來選去只找到十九人,唯獨差一人。就在此時,其下門客毛遂,自己找到平原君,希望一同前往。平原君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就同意了。
平原君和楚王的談判,從早上談到中午,仍沒有個結果,如果再拖下去,邯鄲會十分危險。毛遂及時站了出來,大聲說道:“談判只有'利’和'害’,兩句話就能講明白的事,為何到了中午還定不下來。”
楚王怒不可遏,呵斥道:“我跟你的主人談判,哪有你說話的份!”毛遂毫不畏懼,馬上回道:“大王敢這么呵斥我,不過是仗著楚國人多勢眾,而現在我離您僅十步之遙,現在你沒有倚仗,大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里!”
毛遂的這幾句話,將楚王驚得是啞口無言,隨即毛遂將援助趙國的成敗利害娓娓道來,救趙國也是在救楚國自己。在毛遂的勸說下,楚王同意合縱,派兵援助趙國。
盡管魏軍前來救援,情況仍舊危急,平原君散盡家財鼓勵士卒,還將家中老少組織起來,一起走向戰場。魏國的信陵君也奪走了晉鄙軍權,率大軍來救援趙國,趙、楚、魏三國聯合,里應外合之下,秦軍被殺得大敗。
一切都被白起說對了,這位戰爭天才預料到戰爭的走勢,也預料到自己的結局。秦昭襄王多次要求白起出兵,白起就是不從,最后被迫自刎而死。白起很清楚,四十多萬趙國士兵的冤魂是不會饒恕他的,對白起來講,死亡或許也是一種解脫。
四、對付匈奴,李牧指揮得當
趙國不僅有廉頗,還有另一位天才將領李牧,由于地理原因,趙國不僅要面對秦國的威壓,還要注意北方的威脅——匈奴。
史料記載“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
李牧在邊境防守匈奴,他統兵有方,匈奴在他這里討不到任何便宜,每次出兵總是無功而返,反而趙軍這里經過長時間整備,卻是兵強馬壯。李牧待士兵們很不錯,經常殺牛犒勞士兵,官兵們常常得到賞賜卻沒有用武之地,大家摩拳擦掌,準備給匈奴來一記黑拳。
為了這次重要戰役,李牧準備了戰車一千多輛、戰馬一萬三千匹,士兵五萬人,射手十萬人。李牧假裝懈怠,讓軍兵在牧場到處放牧,吸引敵人注意力。不久之后,匈奴派出小股騎兵,李牧故意放出幾千人,匈奴小勝便一發不可收,匈奴單于率大軍前來劫掠。
李牧誘敵深入,接著來了個包餃子,全殲匈奴十萬騎兵。李牧做到了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此戰一舉蕩平匈奴大軍,之后十幾年內匈奴都不敢再造次。
盡管趙國有李牧和廉頗,盡管趙國有短暫的復興,但仍無法阻止命運的腳步,面對秦軍的滾滾洪流,他們仍無法抵擋,公元前228年,邯鄲還是被攻破了,這個原本六國中最強的政權,終歸還是淹沒在浩瀚無垠的歷史長河之中。
參考資料:《史記·本紀第六》、《史記·列傳第十三》、《史記·列傳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