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創總編手冊 —— 梅雨墨香
西散原創大型采風征文活動唯一官方發布基地
2019“我愛祖國,人間至情”大型征文展示(84)
妹夫父子帶著妹妹進京了,把他們的家留給了我。
房間里出奇的靜,這是少有的獨處之時,在鄭州有夫君及孫子孫女陪伴,在聊城,有妹妹外甥妹夫陪伴,生活中總是充斥了各種聲音:有夫君看電視新聞的聲音,有兩個寶貝孩子嬉戲撒嬌的聲音,有妹妹細聲細氣有氣無力的傾訴尋求幫助之聲,有妹夫關愛妹妹的問候聲,有外甥開導妹妹的暖心之聲,總之,各種聲音充斥在生活中,令我時刻感到自己身處親人中,感到愜意,溫暖,祥和。而此時,躺在妹妹家我的臨時臥室的床上,思念著遠在鄭州的孩子們、在北京的妹妹,心里說不出的惆悵,那種來自周圍的“靜”就像一個大大的圓鍋,把我扣壓著,令我有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我想到了烏云下荷塘里大張著嘴吸氣的魚,心里竟然有些莫名的心悸與害怕,哦,不應該用“害怕”來表示,應該說是神情“緊張”,我想努力掙破靜中的“圓鍋”,于是便回憶今日白天經歷的一幕幕。
因妹夫父子帶妹妹進京看中醫取藥,所以我必須早起床,忙一些家務,所以就不敢踏實的睡,迷糊一陣就看看時間,只怕誤事。
清晨2點我起來,先把干姜泡上,3點開始打火熬制姜湯(妹妹是大寒體質,需喝姜湯治療。),熬制一個多小時就又開始熬制妹妹火車上喝的小米汁 。
看窗外天大亮,東昌湖里有人在游泳,我欽羨地看了一眼,便趕緊收回目光,把妹妹平時用的幾個水杯洗干凈,用開水燙過,然后把姜湯,米汁各自裝入備好。
病中的妹妹起床了,我幫妹妹把中藥熱好,倒好漱口水,端之妹妹面前,就又回到廚房,給妹妹煮了鵪鶉蛋,炒了包菜及海參,給外甥與妹夫做了西紅柿荷包蛋面條。
等他們用完早餐已是5點半,出發的時間到了,外甥妹夫背起背包,我趕忙幫妹妹穿好衣服,帶好帽子,外甥推起輪椅,送至電梯口我揮手與妹妹說再見。
看著電梯門慢慢合攏,我返回房間,靜立落地窗前,一會兒便見一輛紅色的轎車出現在樓下大路上,那是外甥媳婦在開車送妹妹去火車站。天還早,路上車少,更顯出那紅色轎車的嬌艷與孤單。目送車子消失在視野中,不知什么時候臉上竟然有兩行淚在悄然下落,記得母親在世時,每當我離家外出,母親總是從窗口目送我走遠,現在輪到我這樣送妹妹了,雖然是短暫的別離,但我卻依然牽腸掛肚:擔心妹妹受不住一路辛苦病情加重,擔心火車里的溫度令妹妹不適……
落寞地轉身離開落地窗,開始收拾房間,洗衣服,一切收拾停當,表弟的電話來了,于是提起備好的送給姑母的禮物,隨二表弟一起到三表弟家中看望八十三歲的姑母。
姑母生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姑父已與幾年前病逝,一個小女兒也病逝了,所以姑母就輪流在兒子家住,現在輪到三表弟家贍養她老人家了。
三表弟家住三樓,好在樓梯還不太陡,但對八十多歲姑母的體力仍是一種考驗。邊想邊與二表弟聊天上樓,聽到我們的說話聲,大門打開,三表弟妹笑迎我們,姑母站在她的背后,我們寒暄入座,姑母淚眼婆娑地說:“咱娘倆又有兩年沒見了,我想你,想你妹妹,從春節你妹妹來看過我,就再沒來了”。可不是,妹妹已生病數月,沒敢告訴姑母,現在不是節日,我冒然來看望她,聰明的姑母已猜到家里一定是發生了什么事情,便問三表弟妹,弟妹在我來到之前簡要地告訴了姑母這次我回來的緣由,姑母哽咽著問我妹妹怎樣?我坐在姑母身邊握著老人家的手,安慰她,姑母抽噎著說:“我八十多了,讓我得病死唄,讓你妹妹好好活著的。”說著又哭起來,我也忍不住,壓抑多日的淚也順臉而下,妹妹被病魔折磨的各種病態倏地都出現在腦海,面對我唯一在世的長輩我最親的姑母,我很想放縱自己與姑母一起大哭一場,可理智告訴我不能這樣做,老姑母已到耄耋之年,若哭出個三長兩短那可不好向幾個表弟交代。我立馬拿了紙巾,幫姑母擦掉眼淚,勸慰姑母不用擔心,我妹妹沒事的。我也邊擦眼淚邊問起姑母的身體,以分散姑母的注意力。姑母告訴我,她身體沒事,她的兒媳是個實在人,對她蠻好的,她的孫子孫女對她都好,就是想回老家看看,想老家的侄子,我轉身對二表弟說,抽空陪老媽回一趟老家吧,二表弟說等天涼快了就帶姑母回去,姑母欣慰地點點頭。我理解姑母的思鄉之情,盡管那老家的院子已是殘垣斷壁,但那里有她生活過得痕跡, 她回到那里,就會用心用眼睛復制重現當年的生活情景,找到年輕時的自己,孤獨的靈魂就會得到慰籍。
我們說著話,三表弟妹就買回了韭菜,并和好了面,說包素餃子招待我,這是老家的待客禮儀,來了客人包餃子,且姑母一生不吃肉,韭菜雞蛋餡的餃子也是老人家的最愛,可見三表弟妹的良苦用心。
二表弟的手機響了起來,接后說家里有事需回去辦理,并說下午來接我,我欣然同意。送走二表弟,三表弟妹素餡子已經拌好,于是我們邊聊邊一起包餃子,三表弟妹是個快言快語的人,給我訴說著她這些年打拼的不易,他們結婚是租的房子,現在不但養大了兒女,也買了房子,他們很能吃苦,這個家裝修得很平凡一般,更沒有豪華的裝飾,但收拾的卻很整潔清爽,很溫馨,這足夠了。
因我胃不好,好久沒吃過韭菜雞蛋素餡餃子了,這次與三表弟妹、姑母邊聊邊吃竟然把面前的一大盤餃子都吃進肚里。飯后三表弟妹該上班了,目送她下樓我與姑母坐在沙發上重新拾起隔斷的話題,我怕姑母累,讓她休息,姑母說不累,輕易見不上面,咱娘兒倆還是說話吧,于是關于老家的、姑母日常起居生活的、下一代婚姻問題便成了我們聊的最多的話題。姑母思路清晰敏捷,善解人意,都八十三歲了,還有如此好的精神狀態,令我欣慰之際多些敬佩。姑母說:“我想的開,心里不擱亂七八糟的事兒,不自找煩惱。我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不麻煩孩子們。我不給自己找罪受,病了,自己受罪,還給孩子們添亂,我不做那傻事。”
正聊著,三表弟的女兒從外面回來了,孩子長這么大,我還是第一次見,長得清純漂亮,文文靜靜的,她客氣的向我問好后坐下與我攀談起來。她告訴我明天要考試,她是幼師畢業,明天是競崗考試,說競爭很激烈,我給她以鼓勵,祝她考出好成績,我還與她一起探討了戀愛,婚姻問題,孩子很有思想見地,我很為三表弟夫妻有這樣的女兒感到欣慰。三表弟夫妻文化程度不高,但知道培養孩子的重要性,他們夫妻用微薄的工資供養孩子上學,孩子很理解父母的不易,學習很刻苦努力。這個家充滿了愛,三表弟妹在與我聊天時就曾說過:“錢不多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地過日子”,多么樸素的話語,多么樸實的人生感悟!
下午四點,二表弟來接我,與姑母及表侄女依依惜別后跟二表弟一起到了他的家,寬敞的房間,簡潔的布置,彰顯著女主人的勤快與審美觀。于是我與二表弟夫妻從“家”聊起,聊孩子,聊婚姻,一直聊到快六點,二表弟電話通知了大表弟夫妻,我們一行五人到街上飯店就餐,我的意思是在家吃點就行了,可二表弟說,姐姐從1974年上學走后,總是來去匆匆,咱們再沒一起坐下吃過一頓飯,沒有聊過天,今天能到一起不容易,還是找個環境好的地方邊吃邊聊吧。還真是,自從1974年外出求學離開故鄉,便忙學習、忙工作,忙孩子,忙老人,有時去看望姑父姑母也是說幾句話就走,從沒顧上與表弟表妹們說話聊天。
當年姑父與我父親都在聊城工作,我姑一個人帶幾個孩子生活的很艱辛,于是就來我們家一起住,當時還有我叔叔家的弟妹們,我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生活困難的年代,放學回到家餓得不行,奶奶就會發兩個野菜窩窩頭給我們充饑,于是我們姐妹兄弟一大幫就坐在大門廳里一人一口地吃那兩個菜窩窩頭,那種日子雖然清苦,但我們不爭不搶,還盡量少咬點,以讓后咬者多吃點。我們是有著血緣關系的姐妹兄弟,我在聯辦中學當民辦教師時,還曾當過他們的語文老師,長大后大家相繼離開故鄉,姑母與母親、奶奶都回遷到聊城,我們姐妹兄弟便各自上學、工作、成家,各自忙自己的事,直到今天才又坐到了一起。
回憶往事,真是感慨萬千,看看彼此,都已是兩鬢斑白,滿臉溝豁。大表弟很瘦,且彎腰駝背,夕日中學里八千米的長跑冠軍已是老態龍鐘,歲月已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臉上刻下了印痕,大表弟很傷感地說:“咱們姊妹兄弟再聚全已是不可能了。”這就是現實,亦是自然規律,由此又想起了病中的妹妹,大家的心情又沉重起來,兩個表弟妹趕忙轉換話題。真是說不完的姊妹情,訴不完的兄弟誼,三、四十年的離別情在每個人心中激蕩……
看天色已晚,我們共同以茶代酒站起舉杯祝福彼此保重身體,爭取多聯系,期待再聚……
不得不分別了,表弟他們送我到妹妹家的樓下,與他們一一道別后,到家洗澡洗衣服,然后倒床上回憶一天的經歷,心緒很是不寧,一天就這樣過去了,見了這么多親人,說了許多話,雖然很累,但深感欣慰與愉悅。
明天妹夫父子就帶妹妹從北京回來了,我得為他們準備飯菜,愿明天是個好天氣……
作者簡介:海怡 (真實姓名:李新)。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祖籍山東,現居鄭州。散文散見于報刊雜志,并在散文各種大賽中獲獎。2013年出版《靈臺第幾重》散文集、并與別人合著出版《原野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