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禮斌
2013年5月7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個人投資者收購企業股權后將原盈余積累轉增股本個人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23號,簡稱“23號公告”)。雖然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解讀文件,23號公告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特定情形的重復征稅問題,但由于文件制定本身的問題,不僅引發更多的疑問,還可能導致新的重復征稅。本文無意于重復對23號公告的已有分析,筆者將結合自己對23號公告的研習,就一些大家未曾注意的問題與大家分享,以期拋磚引玉。
一、
投資者轉讓股權,應按股權的公允價值定價。《稅收征收管理法》規定,納稅人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稅務機關有權核定其應納稅額。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計稅依據核定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7號,“27號公告”)也規定,自然人轉讓所投資企業股權(份)取得所得按照公平交易價格計算并確定計稅依據,計稅依據明顯偏低且無正當理由的,主管稅務機關可采用本公告列舉的方法核定。
投資者以低于凈資產的價格轉讓股權,通常被認為屬于轉讓價格明顯偏低。除非有合理理由,稅務機關很可能以核定的方式來對股權轉讓所得征稅。27號公告列舉了稅務機關可采用的核定方法,包括:(1)參照每股凈資產或納稅人享有的股權比例所對應的凈資產份額核定股權轉讓收入;(2)參照相同或類似條件下同一企業同一股東或其他股東股權轉讓價格核定股權轉讓收入;(3)參照相同或類似條件下同類行業的企業股權轉讓價格核定股權轉讓收入;(4)其他合理的核定方法。
實踐中,如果投資者以低于凈資產的價格轉讓股權而無正當理由,稅務機關通常會以不低于凈資產的價格來核定股權轉讓價格。而且,在對轉讓方核定征稅后,通常并不允許受讓方相應調整所受讓股權的計稅基礎。這會導致一定的重復征稅。
但23號公告及其解讀文件中,國稅總局不僅未提及對投資者以低于凈資產的價格進行股權轉讓時是否進行核定,似乎還認可這種“價格明顯偏低”的股權轉讓定價,這著實讓本人大為驚訝。根據稅總的解讀文件,23號公告的制定脫胎于稅總對某個具體請示案件的抽象總結。因為無從窺見該案的具體細節,我們不知道稅務機關是否要求納稅人對這種“價格明顯偏低”的轉讓進行了說明等。但23號公告的發布的確讓本人有如下的疑問與思考:23號公告的公布是否意味著稅務機關將認可以“低于凈資產但高于注冊資本或成本價”的股權轉讓定價,而無須核定?
二、23號公告與核定征收規則同時適用時的稅務處理
23號公告規定,新股東以低于凈資產價格收購股權的,企業原盈余積累中,對于股權收購價格減去原股本的差額部分已經計入股權交易價格,新股東取得盈余積累轉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對于股權收購價格低于原所有者權益的差額部分未計入股權交易價格,新股東取得盈余積累轉增股本的部分,應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如果稅務機關未來將23號公告與核定征收規則同時適用于23號公告適用的類似案件,且投資方以低于凈資產的價格轉讓股權時稅務機關以轉讓價格“明顯偏低”為由按凈資產核定轉讓價格,則應視為企業所有的原“盈余積累”都已計入股權交易價格。根據23號公告的規定,新股東取得所有“盈余積累”轉增股本的部分都應免稅,否則可能導致重復征稅。舉例如下:
張三持有甲公司100%的股權,甲公司凈資產為100萬,其中股本為20萬,盈余積累為80萬。張三將甲公司100%的股權作價80萬轉讓給李四。假設稅務機關認為張三的股權轉讓價格明顯偏低且將轉讓價格按凈資產核定為100萬,則張三需要交納16萬((100-200)×20%)的個人所得稅。根據23號公告,約定的轉讓價格80萬中已包含了60萬(80-20)的盈余積累,且已計入張三的股權轉讓價格征稅,新股東將這60萬的盈余積累轉增股本,不征個人所得稅。對由于核定而增加的20萬轉讓價,也應視為是轉化為股權轉讓價格的剩余“盈余積累”(100-80),并予以免稅。否則,在核定征收規則同時適用時,會導致重復征稅問題。
三、23號公告解決了何種類型的重復征稅問題
徐賀先生在相關解析文章中提出一個觀點,認為“23號公告政策的出發點是解決轉股時的征稅現金流不足問題”。23號公告中有關“盈余積累”不征個人所得稅的規定的確能夠解決轉股時潛在的現金流不足問題。但是否是其主要目的,卻值得商榷。而且,如果適用23號公告的轉讓方是自然人,23號公告的規定的確解決了包含在轉讓價格中的“盈余積累”,在新股東轉股時被再次作為股息紅利所得重復征稅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23號公告的規定至少部分解決了重復征稅的問題。
四、23號公告引發的新的重復征稅問題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過
根據23號公告的規定,新股東將所持股權轉讓時,其財產原值為其收購企業股權實際支付的對價及相關稅費。換句話說,按照23號公告第一條轉股的“盈余積累”即使有部分“盈余積累”(股權收購價格低于原所有者權益的差額部分)繳納20%的個稅,也不能增加新股東再次轉股時股權的計稅成本,從而可能導致新的重復征稅。
這究竟是為對以低于凈資產這一“價格明顯偏低”定價方式的懲罰而“有意為之”,還是考慮不周的“無心之過”,的確讓人疑惑不解。因為,如果考慮到23號公告與核定征稅規則的同時適用,這一看似不合理的、可能導致重復征稅的規則,似乎又有了符合稅務機關實踐中的征稅邏輯的“合理解釋”。因為在國內稅收實踐中,稅務機關在適用核定征收規則的情況下,通常不認可受讓方對計稅成本的對應調整。
五、“盈余積累”的界定與“資本公積”的范圍
無論是稅務還是相關會計制度中,并沒有出現過“盈余積累”的概念。23號公告行文中首次使用了“盈余積累”一詞,并將“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都納入其范疇。從字面理解,“盈余積累”首要的是指企業創造的新增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將“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納入其范圍并無不妥。
但在當前的會計制度下,“資本公積”的形成卻具有多樣性,既可能是投資者溢價投資形成,也可能是捐贈或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在這個意義上,本人認為納入“盈余積累”的“資本公積”應做限制解釋,僅指除投資者資本性投資形成之外的“資本公積”。
作者單位:北京明稅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