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關于印發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的通知
財會[2014]7號
國務院有關部委、有關直屬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財務局,財政部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有關中央管理企業: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提高企業財務報表列報質量和會計信息透明度,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我部對《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進行了修訂,現予印發,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范圍內施行,鼓勵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提前執行。我部于2006年2月25日發布的《財政部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38項具體準則的通知》(財會[2006]3號)中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同時廢止。
執行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反饋我部。
附件: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財政部
2014年1月26日
附件:
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第一章
第一條
第二條
(一)資產負債表;
(二)利潤表;
(三)現金流量表;
(四)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下同)變動表;
(五)附注。
財務報表上述組成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程度。
第三條
第二章
第四條
如果按照各項會計準則規定披露的信息不足以讓報表使用者了解特定交易或事項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時,企業還應當披露其他的必要信息。
第五條
有可獲得信息來評價企業自報告期末起至少 12 個月的持續經營能力。
評價時需要考慮宏觀政策風險、市場經營風險、企業目前或長期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財務彈性以及企業管理層改變經營政策的意向等因素。
評價結果表明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懷疑的,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懷疑的因素以及企業擬采取的改善措施。
第六條
企業正式決定或被迫在當期或將在下一個會計期間進行清算或停止營業的,則表明以持續經營為基礎編制財務報表不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當采用其他基礎編制財務報表,并在附注中聲明財務報表未以持續經營為基礎編制的事實、披露未以持續經營為基礎編制的原因和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
第七條
第八條
(一)會計準則要求改變財務報表項目的列報。
(二)企業經營業務的性質發生重大變化或對企業經營影響較大的交易或事項發生后,變更財務報表項目的列報能夠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第九條
性質或功能類似的項目,其所屬類別具有重要性的,應當按其類別在財務報表中單獨列報。
某些項目的重要性程度不足以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或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單獨列示,但對附注卻具有重要性,則應當在附注中單獨披露。
第十條
重要性應當根據企業所處的具體環境,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兩方面予以判斷,且對各項目重要性的判斷標準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判斷項目性質的重要性,應當考慮該項目在性質上是否屬于企業日常活動、是否顯著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因素;判斷項目金額大小的重要性,應當考慮該項目金額占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營業收入總額、營業成本總額、凈利潤、綜合收益總額等直接相關項目金額的比重或所屬報表單列項目金額的比重。
第十一條
一組類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損失應當以凈額列示,但具有重要性的除外。
資產或負債項目按扣除備抵項目后的凈額列示,不屬于抵銷。
非日常活動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以同一交易形成的收益扣減相關費用后的凈額列示更能反映交易實質的,不屬于抵銷。
第十二條
根據本準則第八條的規定,財務報表的列報項目發生變更的,應當至少對可比期間的數據按照當期的列報要求進行調整,并在附注中披露調整的原因和性質,以及調整的各項目金額。對可比數據進行調整不切實可行的,應當在附注中披露不能調整的原因。
不切實可行,是指企業在作出所有合理努力后仍然無法采用某項會計準則規定。
第十三條
(一)編報企業的名稱。
(二)資產負債表日或財務報表涵蓋的會計期間。
(三)人民幣金額單位。
(四)財務報表是合并財務報表的,應當予以標明。
第十四條
第十五條
第三章
第十六條
金融企業等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不具有明顯可識別營業周期的企業,其各項資產或負債按照流動性列示能夠提供可靠且更相關信息的,可以按照其流動性順序列示。 從事多種經營的企業,其部分資產或負債按照流動和非流動列報、其他部分資產或負債按照流動性列示能夠提供可靠且更相關信息的,可以采用混合的列報方式。
對于同時包含資產負債表日后一年內(含一年,下同)和一年之后預期將收回或清償金額的資產和負債單列項目,企業應當披露超過一年后預期收回或清償的金額。
第十七條
(一)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中變現、出售或耗用。
(二)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
(三)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變現。
(四)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交換其他資產或清償負債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
正常營業周期,是指企業從購買用于加工的資產起至實現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期間。正常營業周期通常短于一年。因生產周期較長等導致正常營業周期長于一年的,盡管相關資產往往超過一年才變現、出售或耗用,仍應當劃分為流動資產。正常營業周期不能確定的,應當以一年(12個月)作為正常營業周期。第十八條
第十九條
(一)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中清償。
(二)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
(三)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到期應予以清償。
(四)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后一年以上。負債在其對手方選擇的情況下可通過發行權益進行清償的條款與負債的流動性劃分無關。
企業對資產和負債進行流動性分類時,應當采用相同的正常營業周期。企業正常營業周期中的經營性負債項目即使在資產負債表日后超過一年才予清償的,仍應當劃分為流動負債。經營性負債項目包括應付賬款、應付職工薪酬等,這些項目屬于企業正常營業周期中使用的營運資金的一部分。
第二十條
第二十一條
第二十二條
貸款人在資產負債表日或之前同意提供在資產負債表日 后一年以上的寬限期,在此期限內企業能夠改正違約行為,且貸款人不能要求隨時清償的,該項負債應當歸類為非流動負債。
其他長期負債存在類似情況的,比照上述第一款和第二款處理。
第二十三條
(一)貨幣資金;
(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三)應收款項;
(四)預付款項;
(五)存貨;
(六)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及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資產;
(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八)持有至到期投資;
(九)長期股權投資;
(十)投資性房地產;
(十一)固定資產;
(十二)生物資產;
(十三)無形資產;
(十四)遞延所得稅資產。
第二十四條
第二十五條
(一)短期借款;
(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
(三)應付款項;
(四)預收款項;
(五)應付職工薪酬;
(六)應交稅費;
(七)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負債;
(八)長期借款;
(九)應付債券;
(十)長期應付款;
(十一)預計負債;
(十二)遞延所得稅負債。
第二十六條
第二十七條
(一)實收資本(或股本,下同);
(二)資本公積;
(三)盈余公積;
(四)未分配利潤。
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應當在所有者權益類單獨列示少數股東權益。
第二十八條
第二十九條
第四章
第三十條
第三十一條
(一)營業收入;
(二)營業成本;
(三)營業稅金及附加;
(四)管理費用;
(五)銷售費用;
(六)財務費用;
(七)投資收益;
(八)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九)資產減值損失;
(十)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
(十一)所得稅費用;
(十二)凈利潤;
(十三)其他綜合收益各項目分別扣除所得稅影響后的凈額;
(十四)綜合收益總額。
金融企業可以根據其特殊性列示利潤表項目。
第三十二條
第三十三條
其他綜合收益項目應當根據其他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分為下列兩類列報:
(一)以后會計期間不能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主要包括重新計量設定受益計劃凈負債或凈資產導致的變動、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資單位以后會計期間不能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額等;
(二)以后會計期間在滿足規定條件時將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主要包括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資單位以后會計期間在滿足規定條件時將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形成的利得或損失、現金流量套期工具產生的利得或損失中屬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等。
第三十四條
第五章
第三十五條
與所有者的資本交易,是指企業與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進行的、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變動的交易。
第三十六條
(一)綜合收益總額,在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還應單獨列示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綜合收益總額 和歸屬于少數股東的綜合收益總額;
(二)會計政策變更和前期差錯更正的累積影響金額;
(三)所有者投入資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等;
(四)按照規定提取的盈余公積;
(五)所有者權益各組成部分的期初和期末余額及其調節情況。
第六章
第三十七條
第三十八條
第三十九條
(一)企業的基本情況。
1.企業注冊地、組織形式和總部地址。
2.企業的業務性質和主要經營活動。
3.母公司以及集團最終母公司的名稱。
4.財務報告的批準報出者和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或者以簽字人及其簽字日期為準。
5.營業期限有限的企業,還應當披露有關其營業期限的信息。
(二)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
(三)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的聲明。
企業應當聲明編制的財務報表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真實、完整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信息。
(四)重要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
重要會計政策的說明,包括財務報表項目的計量基礎和在運用會計政策過程中所做的重要判斷等。重要會計估計的說明,包括可能導致下一個會計期間內資產、負債賬面價值重大調整的會計估計的確定依據等。
企業應當披露采用的重要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并結合企業的具體實際披露其重要會計政策的確定依據和財務報表項目的計量基礎,及其會計估計所采用的關鍵假設和不確定因素。
(五)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以及差錯更正的說明。
企業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的規定,披露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以及差錯更正的情況。
(六)報表重要項目的說明。
企業應當按照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及其項目列示的順序,對報表重要項目的說明采用文字和數字描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披露。報表重要項目的明細金額合計,應當與報表項目金額相銜接。
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費用按照性質分類的利潤表補充資料,可將費用分為耗用的原材料、職工薪酬費用、折舊費用、攤銷費用等。
(七)或有和承諾事項、資產負債表日后非調整事項、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說明的事項。
(八)有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評價企業管理資本的目標、政策及程序的信息。
第四十條
(一)其他綜合收益各項目及其所得稅影響;
(二)其他綜合收益各項目原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當期轉出計入當期損益的金額;
(三)其他綜合收益各項目 的期初和期末余額及其調節情況。
第四十一條
第四十二條
(一)該組成部分代表一項獨立的主要業務或一個主要經營地區。
(二)該組成部分是擬對一項獨立的主要業務或一個主要經營地區進行處置計劃的一部分。
(三)該組成部分是僅僅為了再出售而取得的子公司。
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企業組成部分(或非流動資產,下同)應當確認為持有待售:該組成部分必須在其當前狀況下僅根據出售此類組成部分的慣常條款即可立即出售;企業已經就處置該組成部分作出決議,如按規定需得到股東批準的,應當已經取得股東大會或相應權力機構的批準;企業已經與受讓方簽訂了不可撤銷的轉讓協議;該項轉讓將在一年內完成。
第四十三條
第七章
第四十四條
第八章
第四十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