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4 09:00 作者:李曉容 來源:婁底新聞網
漣源龍塘古為梅山常安鄉,素有春節舞龍的傳統。在以井邊為中心的十多個村里,到現在還保留著春節舞龍,正月初一出燈、十五圓燈化龍的習俗。
筆者于2010年臘月底、2011年正月初一、十五等多次去了龍塘井邊村,親自參加了點光、舞龍、化龍活動,對當地百姓的龍王信仰進行了了解。
一、龍王信仰的來源
龍塘井邊舞龍習俗歷史悠久,但起于何年以及龍塘名字的來歷是否與舞龍有關已無確切根據。據當地居民周初開、周年尚介紹,自從有了龍王殿后,這里的龍王信仰蓬勃起來。
據周姓族譜記載,光緒八年,在鄰近的安平鎮(古屬常安鄉)青山村因經濟衰落,人員減少,多年未舞龍,村里供奉的龍王爺不起猖、沒那么顯靈了。眼看著傳了幾百年的舞龍習俗就要斷送在自己一代手中,為頭的夢源公與大伙商量,只有將龍王爺送到井邊周姓親戚這里來,他們人多,經濟又較好,大家同意了。于是與周姓談妥,看好日子,敲鑼打鼓抬著龍王爺來到井邊,連鑼鼓、龍都一并送了,并告訴他們如何供奉和舞龍。井邊的人接過龍王爺后,起了龍王殿,從正月初一舞到十五,日里夜里舞,龍王菩薩非常顯靈,信眾漸多。
二、龍王信仰的特點
1、還龍頭愿。先許后還。還龍頭愿的時間集中在臘月底和正月前,信人們將平時許下的龍頭從四面八方扛到了龍王殿,可以是一人一個,也可以是一家一個,完全自愿。除龍頭外,還可以還龍被、龍尾、油、蠟燭、拜席,甚至以錢抵龍頭。總之,許什么還什么,但還龍頭的最多。
龍頭有兩種:一種是紙糊的,竹棍架子;一種是布做的,鐵架子。紙糊的要簡單得多,10多元錢1個;布做的要精致些,100多元錢1個。但共同的是:龍頭有2尺多高,1尺多寬,下有竹竿撐著。龍頭都張開大口,口中有紅舌,有龍牙,兩側有長牙。龍頭上有一對鼻孔、一對眼珠(布做的龍頭眼珠是鏡子做的),一尺長的龍須,一對龍角(布做的才有龍角),其他地方有五顏六色的金邊、花點綴。一些精致的龍頭,在后腦勺上可發現有一塊一尺半長、二寸寬的紅布,上面寫著信人的姓名、號碼或所屬廟主的名字,便于請神時念起。龍頭下方是一根1.5米的竹桿,可掛、可扛、可舞。來到殿里,擺好香紙齋供和龍頭,請神領受,再打保卦,算是還了愿。
2、開光。開光是將蜇伏了近一年的龍王激活,揚起它的威力來掃妖除邪。在臘月底選一個吉日,作為開光的日子。先是神職人員從信人們還來的龍頭、龍被中選最好、最漂亮的來作明年初一出燈的龍頭龍被。將龍被扎好后,搬出10節龍骨架,連龍頭共11節。一節一節地來套,有的地方還用針扎。連接從龍頭到龍尾的粗麻繩叫龍筋,松緊都靠龍筋來把握。不大一會兒,新龍做成了。做成后,為首的會叫大家進殿,一人把一節,圍著龍王殿轉一圈,再將布龍端端正正放在龍王爺的旁邊,和信人們還來的現成龍一左一右擺著,龍頭向著龍王爺雕像,等待開光。
接著準備三牲(雄雞一只、活魚一尾、生肉一塊),米一升、油燭一對、齋供若干、香茶三杯、現金40元、。這現金是由龍王殿打發給開光的請神師傅的。
周初開老人開始請神,將龍王老爺滿殿神圣請來。念咒:伏以保座買金殿,毫光照玉軒。萬神朝帝所,飛灑攝云根。恭以道香德香,靈寶金香。上燒一柱,黃云蓋天;中燒二柱,紫云蓋地;下燒三柱,遍滿十方。一心奏請:天京地圣、水哲陽賢,乾坤海岳,四府群真,本殿龍王大圣、龍宮貴妃、五湖四海龍王、龍公龍母、龍子龍孫、左右兵將、龍宮眷屬、一切神兵,周氏門中,設南堂上,歷代先祖上祖周君法靈但做證明,家居香火,三教福神,啟奏無極無為天上圣,有靈有感地中祗。曰聰曰明水中生,降吉降祥陽間宰。三界有之真宰,四府無上眾真。先請神明,后通口意。×年×月×日×××虔備香楮凡科,牲撈酒醴,不恭不敬,不齊不整,請降殿前親身監領(陰卦),保佑人民清吉,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請畢,打陰卦領受,再將雄雞的喉嚨割破,流出的血滴在堆在香案旁的香紙上,然后打保卦,保佑為頭的神職人員全身平安。這一切之后就是開光。念:
起眼觀青天,師父在身邊。觀起師父原形,一觀便到,一請便來。來神來鑒。來鑒來臨,師父生于×年×月×日×時,×年×月×日×時歿,輔助弟子來開光。
接著左右手各持一根紅燭,來到新做的龍前,雙手撐燭對龍雙眼一照,念:開眼光,眼觀四方;對著口:開臺光,味道正常;對著兩耳:開耳光,耳聽八方;對著喉嚨:開喉光,鎖吞一切邪魔妖精;對著龍腰:子孫發達榮昌;對著整個龍頭:開龍頭光,一世無憂愁;對著龍尾:開龍尾光,發福發貴今日起。
接著甩卦,陰卦領受,保卦保佑全村人口六畜,然后開船禮送。將神送走,將齋供等撤走。開光儀式結束。這條龍就是有法力的龍了。等待正月初一來舞。
3、舞龍。正月初一,還龍頭愿的、舞龍的人們陸續來到龍王殿,到10點鐘,龍王殿內殿外人山人海,龍頭掛得到處都是。簡單地敬過神以后,只等為頭的人一聲招呼,大家幾聲哦呵就從龍王殿虔誠地請龍出來。按照傳統,初一龍在本村游舞,大家自覺自愿去舞。小孩負責游,大人負責舞。一聽到、大鑼聲,大男細女、鑼鼓鐃鈸、大捆的鞭炮早已在公認的空坪隙地上等了。龍來后,大人們趕緊從小孩手中接過龍把手舞起來。你舞兩合,累了,我來替換,一直舞到鞭炮響完再走,炮沒熄,龍就不能停。舞完后,大家跟著龍走。人越來越多,鑼鼓越來越響,氣氛越來越熱烈,要把全村每家每戶游到。到最后,村里的7套鑼鼓都聚集在一起,民眾達1000多人。家家鎖門看龍燈。
初二到十四是到外村舞龍的時間。天氣好,就由頭人組織大家去附近的大塘、珠梅、七寶沖、龍塘等村去舞龍。因為他們每年都發了邀請。自愿報名組成的隊伍出發了,其中有中小學生、成年人,還有許了舞龍愿專門從外地趕來的人。舞的情況與初一差不多。主要特點是:龍只進堂屋游一下,不在堂屋里舞,只在空坪隙地上舞;不要主人任何東西,只要主人家燃香、紙、多放鞭炮迎接;家家戶戶都要去;只要會舞,誰都可以接替舞。
禁忌:①不要落下一家,哪怕是偏僻深山。萬一因為天氣等原因去不了,也要一再解釋清楚。因為龍被尊為威力無比、掃邪驅魔的神,龍的到來會帶來吉祥平安。落下一家,既看輕了主人家,又不吉利。②掉了的東西不能回頭撿。明知東西掉了,又知道在哪個地方,但不能回頭去撿。龍是把邪氣帶走的,回頭,說明邪氣又回來了。只能搭信過去,說明晚再來舞,別人自然知道是丟了東西,會預先準備在那。
4、化龍。正月十五這天,是圓燈又是化龍的日子,和正月初一一樣,在村里舞,要舞遍全村。這天,要將一年來信人們所還的龍頭、龍被、龍尾留下一條最好的外,其余全部要從龍王殿搬到村里小河最大的流水口去焚化,叫化龍。
龍王殿內琳瑯滿目的龍頭陸續被“發腳”(請人擔)到流水處,到最后,1000多個龍頭堆成了一座小山堆,頂上用2條嶄新的龍被圍起來。
下午5點多,負責請神的周初開老人蹣跚著身子,背著背籃朝龍頭堆走來,背籃里面放了生肉、生魚、活雄雞、糖果、酒、茶、香紙、鞭炮、杯子、一升米、一對油燭。到了后,他慢慢地將這些東西拿出來。天色漸漸暗起來,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要目睹龍頭焚化的壯觀場面。
一些老人將舊龍頭拋向了龍頭堆,那是去年從龍王殿請神后扛回家放在神龕上的龍頭,今年換了新的,舊的就要送來燒掉。一些婦女將香紙塞入龍頭縫隙里,作了三個揖,口中念念有詞,在許愿。
眼看天色要黑下來了,周初開老人開始請神了。要請的神和開光時一樣,加上本地廟主,陰卦領受,求勝卦保佑。殺雞只出一點血,滴在紙上。主要是送神。請來的神靈把邪氣、晦氣等都收起,現在,要好好將神靈送走。念咒:“且有楮錢,用憑火化,化錢土地,神之即靈。通天達地,出幽入冥,與我傳奏,不得停留!”說著,用手在升子里抓米朝河中一丟:“福來周公法靈迎進家堂高堂坐,禍來推向九霄云。巖鷹鷂子天空過,病痛星災遠送他方。”說完,將茶、酒灑向河中,將燭、紙全部焚化,將香插到龍頭堆附近。將三牲、齋供等放歸背籃。用煤油圍著龍頭堆澆一遍。敬完神后,誰也不能動龍頭堆上的龍頭等東西了。
天黑后,游遍全村的龍隊敲鑼打鼓來到了化龍的地方。有人問:“都游到了嗎?”回答:“都游到了。”大家就七手八腳以最快的速度將龍被從龍骨節上扯下來,再把它拋到龍頭堆上。周初開老人用香紙點燃龍頭堆,按規矩,凡是能看到化龍火燃的地方,都要放鞭炮。頓時,大火熊熊,四周花炮、鞭炮響起。廣袤原野,焰火璀璨,宛若星辰,煞是壯觀。鞭炮聲漸稀,火光漸弱,人們陸續回家,至此,一年一度的新春舞龍也就告一段落。
化龍,就是龍回歸大海,將人們許下的去災去難的愿全部隨水流帶走,留下吉祥。因此,化的時候要盡量讓它全部燃燒,化龍燒剩的龍頭棒等東西不能撿回家。
龍塘井邊舞龍民俗(龍燈)是春節期間漣源市乃至婁底市境內至今仍存續下來的民俗文化活動。存續的關鍵原因是人們對龍王的信仰(龍王顯靈)。一年四季,每天都有信人來龍王殿還香。剛一個正月,龍王殿旁操坪上要清運的鞭炮灰就有近10車,可見香火之旺。它的特色是還龍頭愿,但街上龍頭供不應求就用錢折抵龍頭。在民間,龍象征尊貴、吉祥、平安、幸福、掃邪除魔,龍燈大受歡迎。舞得越多越遠,龍王爺就越顯靈。這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信人們還到龍王殿的陽錢,一年有幾十近百萬,前些年殿里用這些錢為本村的村民抵農業稅。免稅后就用來修路、修橋、建學校,大家都受益。這就是在金錢至上的今天,井邊村村民還能自覺在春節舞龍的第二個原因。
牢固的信念和直接的利益讓舞龍民俗得以傳承。我們同時也看到,舞龍民俗的流變。
一是儀式上。過去的春節舞龍,叫耍龍燈,有牌燈、謎語,要做幾十個燈籠,燈籠的四面寫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還有燈謎,走在夜晚的田野,如一條火龍,煞是好看。走在前面的是把牌頭的人,要見多識廣,能說會道,交際里手。她手里端著茶盤,茶盤里放上米、紅紙、錢幣,進堂屋到主家后,由為頭的人將茶盤恭敬遞與主家,要講一些贊語,主家恭敬而高興地接上后,在茶盤里加米、加錢,多少不等。龍進了堂屋后,要對著神龕舞幾把,然后打個轉身從神龕向外舞出來,舞幾合后,龍停下來,但鑼鼓不斷。接著就是武術表演,八仙桌上打拳, 棍、槍、耙、凳、刀、劍等,這些都是在生產勞動時與野獸搏斗過程中產生的攻防結合的武術套路,強身健體,又體現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藝術和力量,很有吸引力。到現在,這些都沒有了,只是一條龍在堂屋里游一下,也不舞了。打茶盤、牌燈、燈籠、武術表演都沒有人干了,牌燈、燈籠打爛燒掉了,沒幾個人會做了,武術表演的人更是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龍燈成為了一個遙遠的回憶。
二是內容上。過去的龍燈,據老藝人講,可舞70多合故事,可現在僅剩10多合,其中還有一些不完整,故事的內容和意義也講不出來了。
三是參與的意愿上。過去,舞龍燈是一種村民開眼界、長見識、提技術的互訪活動,展現一個村、一個地方人文精神、武術文藝水平的一個平臺,是一年里最大、最熱鬧的公眾休閑活動。大家既愿意出村舞龍,又希望外地多來龍,春節才快樂。一個村里有龍燈,就會從農歷十月開始,抓緊練武術、做燈籠、寫對聯,大家走村串戶,舞拳弄棍,相互切磋,很是熱鬧。上臺表演的都是最優秀的人員。那時,舞龍燈是一種社會風尚。而現在不同了,對農業的依賴性大為降低,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鎮,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舞龍生存發展的環境迅速解體,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嬗變,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和自覺在有些地方已蕩然無存,用他們的話說是“當不得飯吃”。
解決溫飽問題后的人們在缺乏有效而正確的引導下,大部分選擇了打牌消遣。
余論
一、地方民俗存滅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筆者認為,是信仰。只有對民俗活動中的神祗懷有深深的虔誠和恭敬,人們才可能從四面八方趕來,民俗活動才能持續。筆者在近幾年的調查中發現:能存活到現在的所有民俗活動,都跟信仰有關,如井邊村的舞龍與龍王信仰緊密相連;漣源大范村的儺王打蘸與韓王信仰有關;珠梅抬故事民俗活動與道教信仰有關;慶太公活動與祖先崇拜有關;劃龍船與龍王信仰有關;就連木偶戲也與信仰有關…都有消災祈福、國泰民安的目的。雖然各種民俗中娛神娛人的內容隨時代的變遷而消長,但這種人類對自然最原始、最初的感情,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真正原因。尊重和保護民間信仰是民俗文化活動得以存續的基礎。
二、民俗活動該如何組織?一直以來,民俗文化活動處于自生自滅狀態,與上世紀70年代比,目前的民俗文化活動,特別是全民參與的活動已銳減到不到千分之一。
地方民俗文化活動因其不可替代的地方特色,能喚起民眾的故土情結,是中華文化的根,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向心力。在挖掘、整理、傳承優秀地方文化上,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針對目前賭博成風的社會現狀,筆者認為,每個村至少要恢復一項大眾參與的、時間較長的、融文化體育于一身、又具備群眾基礎的民俗文化活動,要把這個任務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優化鄉風建設的硬性指標來抓。政府要進行強有力的引導,一手抓傳統民俗的傳承,一手嚴懲賭博,將民眾引導到健康有益的文化休閑上來。要按照管辦分離的原則,發揮民間文化組織的作用。要把政府做不好又不想做的事交給有能力有資質的民間組織。同時,大力推進地方文化進機關、校園、企業、社區等,提高大家的文化自信和自覺。(姜友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