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醫生介紹
循環內科、心臟血管集中治療科 大學院教授 清水涉
專業領域
循環內科學、心律不齊學、心臟電氣生理學、分子遺傳學特別是在心律不齊的診斷、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消融導管裝置治療)遺傳性心律不齊(QT延長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等)的基因診斷治療
資質
日本內科學學會認定醫生
日本內科學會認定綜合內科專門醫生醫學博士
日本循環器官學會認定循環器官專門醫生
日本內科學會認定醫生制度研修醫指導醫生
日本心律不齊?日本心電學會認定心律不齊專門醫生
簡歷
1995年 Heart Rhythm Society(美國心律不齊學會), FHRS
2000年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美國心臟學會), Member
2011年9月 日本心臟病學會, FJCC
2013年12月 歐州心臟病學會, FESC
2014年4月 日本內科學會, 評議員
2014年6月 日本心血管腦卒中學會, 評議員
2015年12月 日本心律不齊心電學會, 理事
2016年1月 Treasurer,Asian-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APHRS)
2016年4月 日本循環器學會, 理事http://medicalnote.jp/doctors/171004-006-SR
2016年10月 日本心臟病學會, 理事
介紹
在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就讀24年,期間在美國馬蘇尼克醫學研究所留學,2013年開始擔任現在的日本醫科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循環器內科學領域的大學院教授。作為日本遺傳性心律不齊學的第一人,在引導國內外多設施共同研究的同時,還參與QT延長綜合征和Brugada綜合征國際診斷基準制定。研究成果也很多,IF超過1200。從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時代開始就熱心于培養新人,學生作為指導性立場活躍在全國各地。 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心臟血管內科部門客座部長(2013年5月開始)兼任滋賀醫科大學呼吸循環器內科客座教授(2013年7月開始)東京醫科大學內科學第2講座客座教授(2005年7月開始)埼玉醫科大學國際醫療中心心臟內科客座教授(2007年4月開始)。
【獲獎】
1992年10月 第8次木村榮一獎最優秀獎(第9次日本心電學會)
1997年5月 第18次北美起搏電氣生理學會(NASPE)英才研究獎最優秀獎(基礎部門)
1998年3月 第47次美國心臟病學會(ACC)英才研究獎(基礎部門)
1999年4月 第24次國際計算機心電學會(ISCE)Jos Willems英才研究獎最優秀獎
2003年9月 第3次日本心電學會醫科學應用研究財團論文獎最優秀獎
2008年3月 第33次日本心臟財團佐藤獎(第72次日本循環器學會學術集會)
【論文】
1. Shimizu W, Ohe T, Nagata S, Shimomura K: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in Sekiguchi M, Olsen E G L (eds): Cardiomyopathy Update 5.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omyopathies and myocarditis: p. 295-310,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94
2. Shimizu W, Ohe T, Antzelevitch C: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s and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acquired and 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 Observations fro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Franz M R (ed):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 Bridging Cell and Bedside. p. 641-658,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 Inc., NY, 2000
3. Shimizu W: Acquired forms of Brugada syndrome. in Antzelevitch C (ed): The Brugada Syndrome: From bench to bedside, Chapter 14, p. 166-177, Blackwell Futura, UK, 2004
4. Shimizu W, Ackerman MJ: Chapter 28, Provocative testing in inherited arrhythmias. in Gussak I, Antzelevitch C, Wilde A, Friedman P, Ackerman MJ, Shen WK (eds): Electrical Diseases of the Heart: Genetics, Mechanisms, Treatment, Prevention, p. 424-433, Springer, UK, 2007
5. Shimizu W: Chapter 50, Acquired form of Brugada syndrome. in Gussak I, Antzelevitch C, Wilde A, Friedman P, Ackerman MJ, Shen WK (eds): Electrical Diseases of the Heart: Genetics, Mechanisms, Treatment, Prevention, p. 719-728, Springer, UK, 2007
6. Shimizu W, Antzelevitch C: Long QT syndrome. in Lang F (e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sease: an Encyclopedic reference, p -, Springer, UK, 2011
7. Shimizu W: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long QT syndrome. in Priori SG (ed):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clinics. volume 4, p. 29-37, Elsevier, Philadelphia, 2012
8. Shimizu W, Ackerman MJ: Chapter 50, Provocative (drug) testing in inherited arrhythmias. in Gussak I, Antzelevitch C, Wilde A, Powell B, Ackerman MJ, Shen WK (eds): Electrical Diseases of the Heart (Second edition): Genetics, Mechanisms, Treatment, Prevention, Part IV. Clinical rhythmology: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ools, p. -, Springer, UK, Oxford, 2013 (in press)
9. Shimizu W: Chapter 40, Acquired form of Brugada syndrome. in Gussak I, Antzelevitch C, Wilde A, Powell B, Ackerman MJ, Shen WK (eds): Electrical Diseases of the Heart (Second edition): Genetics, Mechanisms, Treatment, Prevention, Part III. Secondary Hereditary and Acquired Cardiac Channelopathies,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p. -, Springer, UK, Oxford, 2013 (in press)
醫院簡介
日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創建于1910年(明治43年),醫院本著救世濟民的精神,積極開展地區醫療服務。1977年被厚生勞動省認定為急救中心(第一家),1993年被指定為高度急救中心,作為急救中心的先導者,日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自創辦以來,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急救醫療外,醫院作為地區癌癥協助定點醫院,災害定點醫院,艾滋病治療定點醫院,發揮著地區醫療中心的作用。
同時,醫院積極培育下一代醫療人才,作為特定功能醫院,不斷研究開發尖端醫療,目前醫院能應對所有的疾病,并走在擁有最新醫療技術的最前列。
2006年醫院再次開展“21行動計劃”,以“為所有的患者”為理念,著手建立面向未來的新醫院,不斷追求24小時制醫療的效率化和安全性,在給每位患者提供周到的醫療服務的同時,不斷加強與地區的合作,努力實現高度信息共享的醫療環境。
理念
盡心盡力,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從教育的角度,培育優秀的醫療人才。
沿革
1876年 開設濟生學舍
1904年 建立私立日本醫學校
1910年 開設日本醫學校附屬醫院
1926年 設立財團法人日本醫科大學,改稱為日本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1953年 改稱日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1963年 改稱日本醫科大學付屬病院
1977年 成立日本第一家救命急救中心在日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1986年 建立了醫院的東館
1993年 被指定為高度救命急救中心(厚生省認可的第1家)獲得特定功能醫院的承認
2008年 被指定為地方癌癥診療協作定點醫院
2014年 新醫院(前期)開院
2018年 新醫院(后期)開院
2018年 被指定為癌癥基因醫療聯合醫院
醫學研究成果
1.經頸靜脈肝門內門靜脈大循環分流術
2.通過骨髓細胞移植進行血管再生的療法
3.用多焦點眼內鏡片實施水晶體再建
4.通過L28B的遺傳因子診斷對干擾素的治療效果進行預測評價
5.腹腔鏡下骶骨陰道固定術
6.硬膜外患者自身血液注入療法
7.內視鏡下甲狀腺惡性腫瘤手術
8.內視鏡下頸部良性腫瘤摘除術
科室介紹
》內科系
循環器內科、老年內科、腦神經內科、腎臟內科、風濕病?膠原病內科 /硬皮病?肌炎先進醫療中心、血液內科、糖尿病內分泌代謝內科、消化器?肝臟內科、呼吸器內科、化學療法科、精神神經科、小兒科、遺傳診療科、腦卒中集中治療科、放射線科、放射線治療科、東洋醫學科、口腔科(圍術期)、康復訓練科、內科系集中治療科
》外科系
消化器外科、乳腺科、內分泌外科、心臟血管外科、呼吸器外科、腦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風濕病外科、女性診療科?產科、耳鼻咽喉科?頭頸部外科、泌尿器科、皮膚科、眼科、麻醉科?疼痛診療科、緩和護理科、癌癥診療科、救命救急科(CCM)、形成外科?再建外科?美容外科、心臟血管集中治療科、外科系集中治療科
》救急?綜合診療中心
救急?綜合診療中心(綜合診療科、救急診療科)
》病理診斷科
病理診斷科
》中央診療?共用部門
病理部、中央手術部、血液凈化療法中心、癌癥診療中心、內視鏡中心、高度救命救急中心、臨床檢查部、高壓氧治療室、輸血部、康復訓練室、ME部、藥劑部、營養科
》診療支援?管理部門
診療記錄管理室、保險審查室、放射線安全管理室、患者支援中心、醫療情報中心、醫師支援室、臨床研修中心、保險診療指導部、臨床研究綜合中心(臨床研究?療效推進部門)
》看護部
看護部
》醫療安全管理部門
醫療安全室、患者商談室、個人情報保護推進室、感染制御室、高難度新醫療技術管理室、未承認新醫藥品等管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