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屆戛納電影節正式閉幕,國內網友翹首以待的湯唯,并沒有出現在獲獎名單中。
不過,入圍既肯定,靚湯的履歷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獲獎名單公布之前,就有網友猜測,湯唯不會獲獎。
雖然參賽作品《分手的決心》在電影節上公映時好評如潮,但看風向,這部電影的導演樸贊郁獲獎的機率更大。
同一部作品,拿了導演獎,幾乎不會再把影后大獎頒給其他主創。
而且,本屆戛納電影節的評審中,有來自伊朗的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所以,同樣來自伊朗的女演員扎拉·阿米爾獲獎的可能性更大。
不得不說,我國網友對歐洲三大電影節還是有些研究的,一些規律看得透透的。
這當然不能說電影節有黑幕或者水分,每個能入圍這種級別電影節的演員都非常有實力,無論誰拿獎,都不能算爆冷。
只能說,入圍的演員中,到底誰能拿獎就跟開盲盒一樣,最終結果如何還是要看評委的口味。
談不上絕對公正,但戛納的評委也都是頂級電影人的水準,所以也算相對公平了。
當戛納的獲獎名單傳來,結果竟跟網友的猜測極為相似。
樸贊郁憑借《分手的決心》拿下了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由電影《圣蛛》的女主演,來自伊朗的扎拉·阿米爾摘獲。
完整獲獎名單看來,只想感嘆一句:韓國電影贏麻了。
不僅樸贊郁獲獎,另外一個大獎最佳男演員,也是由來自韓國的宋康昊奪得。
宋康昊也是韓國的首位歐洲三大電影節影帝,2019年他憑借大熱電影《寄生蟲》刷了一波兒頒獎季,在韓國屬于國寶級別的電影演員,忠武路的驕傲。
這次參賽作品《掮客》又助他勇奪戛納影帝,想必接下來的頒獎季他又將刷臉無數。
按理說,宋康昊的表演模式已經固化,他的表演水準也很難再上一個層次了。
雖然是頂級水平,但我國男演員中,如黃渤等人,也不是不能媲美。
但人家奪得國際大獎的頻次之高,不能不說沒有優秀作品的加成。
我國這兩年的電影題材太過單一,希望能多向隔壁電影行業看齊。
不過,倒也不用過于貶低華語電影,目前網上的風向太拜高踩低了。
華語電影在走下坡路沒錯,可非要說“華語電影已死”,也沒有嚴重到這種程度。
不論什么行業,總有人熱血難涼,愿意去帶動,去扶持。
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旨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它創辦于2006年,如今已經舉辦了15屆。
很多新人導演都是從這個平臺走出來的,比如忻鈺坤、文牧野,還有已故導演胡波……
在大家激烈抨擊、諷刺華語電影時,有幾人在真正的關注這個行業的發展呢?
知不知道總有人在努力,想培養更多優秀的青年電影人,給國產電影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呢?
再者,我們也不是沒有作品走上國際。
2019年,王小帥導演的作品《地久天長》入圍柏林電影節,兩位主演詠梅和王景春包攬了最佳男女主演。
這是中國演員首次將柏林電影節的影帝影后,同時收入囊中。
距今,也不過才3年。
有人覺得,如果一定要說,國產電影也是從2019年開始,一步一步把路走窄的。
是的,我們得承認,比起隔壁國家的電影行業一直在進步,比起歐美,中國的電影工業還不夠成熟。
我們有很多缺點,尚且做不到將電影的藝術創作和商業性融合得特別好。
導致很多賣座的電影,無法去評價其藝術性;很多拍得不錯的文藝片,又因為曲高和寡,沒有觀眾愿意買賬,導致票房不佳,草草下線。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電影人又不是做慈善的,當然會更傾向于選擇風險低的題材。
所以,與其在網上罵來罵去,各種批判挑刺不休,不如走進電影院,多支持一下我們的小眾題材。
只有身體力行的支持,才能讓院線看到商機,才愿意給它們多排片。
電影人才有動力和資金,去做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
就像我們的國漫,一開始不也是被各種嘲諷沒有未來嗎?
是那些愿意堅守在這個行業的人,抱著傾家蕩產的決心,讓我們看到了《大圣歸來》,看到了《哪吒》,才換來了如今國漫的生機。
可是,我們怎么能要求每個人,都散盡家財地去做這種事呢?
多一些鼓勵,多一些真實的支持,國產電影百花齊放的機會,才更多一點。
而且我們中國并不是在此次電影節顆粒無收,由導演陳劍瑩拍攝的電影短片《海邊升起一座懸崖》拿下了短片金棕櫚獎。
說說湯唯。
湯唯自從去了韓國發展,倒是比在國內時,有了更多頂級的電影資源。
韓國人很吃她這種氣質類型的女演員,這次她入圍戛納最佳女主角,韓國網友們支持她拿獎的呼聲很高。
前段時間,因為很久之前湯唯和雷佳音的一檔采訪,現場雷佳音說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導致湯唯情緒失控。
在韓國各大網站上,雷佳音被批評得很慘。
也說明了,湯唯在韓國很有市場。
一直很遺憾,以湯唯的顏值和資質,在國內時遲遲沒有上位機會。
還好她努力,愿意蟄伏等機會,才能華麗歸來。
雖然沒能拿到戛納影后大獎,但這次強勢歸來,也算“報仇雪恨”。
后面的頒獎季,期待靚湯能多刷臉,拿回屬于自己的往日榮耀。
轟轟烈烈的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我們再次從中看到了,華語電影和世界電影的距離,一些弊端,和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諷刺和貶低不是我們的目的,將華語電影踩得一無是處,并不會給行業的發展提供什么動力和益處。
我們關注電影節,是因為電影早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們更期待著,這樣的思考能讓我們進步,能讓華語電影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