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江湖后過上幸福生活的老兵,面對新的威脅,為了自己家人的安全,選擇逃避和忍耐。這樣的劇情設計似乎曾經在哪見過。
沒錯,多年前那部由梅爾·吉布森主演的抗英大作《愛國者》就是這么干的。身經百戰的老兵面對小嘍啰的挑釁隱忍不發,覺著自己挺牛逼的小嘍啰繼而開槍殺死老兵孩子。結果小嘍啰沒想到的是,自己惹毛了不該惹的人,于是乎一個裹挾著復仇欲望和建國熱情的故事正式開始了。
但相較于《愛國者》的厚積薄發,《水之道》在氣勢上卻是一瀉千里,雖然這部續作與前作一樣采用了好萊塢經典的三幕式結構。
影片的第一幕主要有兩個作用,回顧前作劇情、設置障礙交代沖突。回顧前作劇情自不必多言,但是在設置障礙交代沖突上,影片卻從一開始就泄了氣。
還記得《阿凡達1》中的薩利在人類身份與阿凡達身份的切換過程中,開始有了反思并進而有所轉變,伴隨劇情全過程的視頻日記自述,即使觀眾得以站在上帝視角了解薩利的內心所想,同時薩利自述每天經歷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審視自己內心的過程。
從一開始作為異鄉人對這顆星球充滿陌生,甚至想要征服一切到與納美人相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人類的貪婪無知,真正融入成為這顆星球的一份子,薩利這種身份的轉變使得他最終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想要守衛自己所愛的人和這座新家園。
可是第二部的故事卻在一開始就做了減法,薩利變成了一個只想守護家人平安卻不再關心被侵占家園的弱者,看得出影片的編劇想要以此作為薩利的又一個升華點,但如此一來,同一系列的兩部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在人物弧度的打造上存在割裂感,并且薩利的選擇也讓人難以理解。
面對人類的卷土重來和昔日宿敵的獵殺,薩利選擇帶著一家人離開自己的部落,去投奔海洋部族。可問題是,你既然覺著自家人都面臨著巨大威脅,為什么不帶著整個部族一起離開呢?難道說,薩利一家離開之后,部族的威脅就完全解除了嗎?顯然不是。
《阿凡達1》中的人類還僅僅只是想要掠奪資源,到了《水之道》中,入侵規模空前的人類已然不滿足于在此掠奪資源,而是要征服這顆星球,將其改造為人類的新家園。
而分散于這顆星球各個地方的納美人部族便成為了人類占據這顆星球最大的阻礙。《阿凡達1》故事中,薩利拼盡一切才讓整個部族真正相信并接納他作為部族的一員,從家人這個概念上來講,整個部族就像一個大家庭,薩利顧小家舍大家的這種決定顯然難以說的過去。
即使接受他的這一決定,也難以想象作為一個流亡者,明明知道上校對自己窮追不舍,卻還要帶著自己家人去投奔海洋部族,這不是把禍水引到更多地方嗎?他要是真的想保證自己家人的平安,正確的做法難道不是帶著自己家人找個沒人的僻靜地方隱居下來嗎?
而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更讓人難以置信這是曾經創作過諸如《泰坦尼克號》、《終結者2》等經典好萊塢大片的導演所執導出來的電影作品。
跋山涉水、歷盡艱險來到海洋部族的薩利一家居然直言不諱地說自己是來尋求避難所的,而海洋部族的首領明明知道接受薩利一家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戰爭,但三言兩語下就接受了薩利的請求。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薩利一家來到這個陌生環境后學習新技能、適應新生活的過程。
整個劇情的過渡十分生硬,而到此為止電影已然過了一個小時之久。這一個多小時的劇情簡單來講就是,自己的部族正處于人類的戰火威脅下,部族首領卻因為擔心家人的安全問題,帶著一家老小臨陣脫逃,甚至丈母娘都不帶了,去投靠此前幾乎沒有太多接觸的陌生部族。
按照卡梅隆最早的規劃,《阿凡達》將會成為一個像《指環王》和《教父》那樣史詩三部曲,這個系列將會融合《教父》、《沙丘》、《安德的游戲》、《獅子王》等諸多經典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元素,向觀眾展現前所未有的磅礴史詩劇情和恢弘壯闊的架空世界。
從第一部影片的森林到第二部影片的天空,最后深入探索潘多拉的海洋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背景和不同部族的生活方式描摹體現著《阿凡達》系列從始至終的環保議題。但是受合作方、投資方以及創作過程中進行再調整等諸多因素影響。《阿凡達》系列逐漸從原先的三部曲計劃調整為如今擺在人們眼前的五部曲計劃。
故事也從原先側重人物成長逐漸轉變為以整個潘多拉星球作為故事的主角,在RNA與納美人的戰爭中,潘多拉星球的未來將何去何從,納美人能否守住自己的家園和彌足珍貴的圣物,因為地球生態環境惡化而對潘多拉展開侵略戰爭的人類又將迎來怎樣的結局。而系列第二部的劇本在經歷過三度重寫之后,最終變成如今以海洋世界作為故事主題的《水之道》。
相較于如今院線版沒頭沒尾的故事,早期的故事版本在劇情復雜度和思想深刻度上遠超《阿凡達1》。
結束與人類的第一次戰爭并將RNA勢力徹底驅逐出潘多拉之后,薩利和奈蒂莉帶領族人尋找到新的家園樹并在其中定居下來。之后薩利與妻子生育了數個孩子,也就是第一批阿凡達與納美人結合產生的后代。由于人類再度大舉入侵潘多拉毀滅了包含家園樹在內的大片森林,薩利不得不帶著自己的部族移居到哈利路亞山。
而如今的院線版僅僅在影片開頭簡單回顧了第一部故事結尾十五年間幸福生活,之后便是人類大舉入侵潘多拉,奈蒂莉面對充滿絕望的熊熊烈火。故事便很快跳到了數年后。
原版故事對阿德莫將軍與邁爾斯上校率領的阿凡達小隊有更多的情節展現。譬如RNA在潘多拉的新任指揮官阿德莫看出了杰克·薩利對納美部族的重要意義,于是派出了專門獵捕薩利一家的阿凡達小隊,想通過獵捕薩利一家瓦解納美人的反抗決心。
面對步步緊逼的獵殺小隊,薩利做出了卸任部族首領,帶領一家投奔海洋部落的決定。然而,由邁爾斯率領的獵殺小隊最終還是尾隨著薩利一家的蹤跡來到了海洋部族的居住地,并帶走了想要拯救圖鯤的孩子們。
得知孩子被帶走的薩利夫婦和海洋部族首領托諾瓦利夫婦最終下定決心不再逃避,為了拯救孩子們同時也為了死去的圖鯤們報仇,他們帶領海洋部族擊敗了邁爾斯上校率領的阿凡達小隊,并摧毀了被用來大肆獵殺圖鯤的海上軍事基地。但是邁爾斯最終還是帶走了后來被揭示為是愛娃化身的女孩奇莉。
為了拯救奇莉,同時也為了反擊人類的侵略行徑,森林部落與海洋部落聯合一致準備對規模空前的RNA橋頭堡基地展開攻擊。
然而面對數以百萬的敵人,僅憑兩個部族的力量顯然是無法成功完成這次行動的。于是杰克·薩利聯絡了整個潘多拉的納美人部族,并向他們告知作為“愛娃化身”的奇莉被搶走的事實。最終,在付出巨大慘重代價之后,薩利帶領著部族救回了擁有奇異能力的奇莉,而看似異常堅固的橋頭堡基地在遭受嚴重破壞之后被海水吞噬。
可以看到,如今的《阿凡達2》所展現出的故事內容僅僅只是劇本內容的二分之一左右,故事的重心從人類與納美人之間的斗爭轉變為對薩利一家親情的描摹。主題思想的轉變并非必然會導致電影劇情的崩塌,問題在于如今院線版電影劇情并沒有有效服務于“家庭”這一主題。
在原版的故事劇情中,我們看到卡梅隆構想的”家“這一意象所指代的既包括了薩利的小家,同樣也包括了潘多拉這一個”大家園“。
在《阿凡達1》第三幕高潮的那場聲勢浩大的史詩戰爭中,薩利以”魅影騎士“的身份集結了潘多拉星球上的數萬納美人戰士,再加上”愛娃“力量的神秘顯靈才最終打敗了人類的武裝力量。時隔十五年再一次入侵潘多拉的”天空人“有相較于此前十倍的實力,并建立起規模龐大的殖民基地“橋頭堡”。
作為前海軍陸戰隊士兵的薩利非常清楚,實力懸殊的納美人想要憑借正面硬剛再次戰勝人類的希望十分渺茫。再加上RNA的新任軍事指揮官阿德莫將軍派出了昔日宿敵帶領的“阿凡達”小隊獵殺薩利一家,借此打擊納美人的反抗斗志。在這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薩利才最終做出了帶領家人離開部族的決定。
后續劇情則逐漸從“小家”到“大家”進行過渡,通過圖鯤被大肆屠殺和兩個部族首領家孩子被抓捕,薩利一家和海洋部族最終發動了對邁爾斯率領的“阿凡達小隊”以及海上軍事基地的攻擊。在這場戰斗中付出的沉重代價以及有著神秘能力的奇莉再次被邁爾斯上校帶走讓薩利最終明白了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退縮和逃避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不能保護好自己的家人。
由此,經過大量的劇情鋪排使得薩利這個角色完成了人物弧度的完整轉變,并從而引出守護“大家”的最終主題,過渡到影片第三幕的最終大戰。
相較于觀眾如今所看到的院線版,上述的這版劇情無疑要更加豐滿且合乎邏輯。那么問題來了,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觀眾們如今看到的影片是這幅模樣?雖然有不少觀眾聰明意識到了《阿凡達2》如今呈現出來的劇情內容或許與迪士尼收購20世紀福克斯后,對電影項目的干預有一定的關系。
但不得不說,迪士尼高層這次還真背不了這個鍋,《阿凡達1》上映是2010年的事情,而《阿凡達2》原本的上映時間是2014年,可卡梅隆硬生生地將這部足以拯救20世紀福克斯命運的影片一延再延。
在卡梅隆的早期規劃過程中,《阿凡達2》包括后續續集的故事將會借鑒影視經典《教父》系列和《指環王》系列的經典元素,打造成為又一“史詩三部曲”。然而,隨著在中國取景的希望日漸渺茫以及劇本的反復創作,卡梅隆逐漸將餅畫的更大了,將“三部曲計劃”改為“五部曲計劃”。
為了讓原本的劇本內容能夠撐得起五部曲的劇情,卡梅隆將此前作為系列終曲的“海洋故事”一分為二,將前半部分融合了一些早期的第二部人物設定之后作為《阿凡達2:水之道》,后半部分則改為《阿凡達3》。
而這就是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水之道》故事的由來。將一部電影的故事一分為二搞個上下兩集其實也不是不可以,問題是卡神這次真把自己當神了。
如果將此前的劇本按三個小時的電影時長來算,一分為二之后,則《阿凡達2》的影片時長大概在九十分鐘到兩個小時左右。可卡梅隆卻偏不這么做,好不容易拍攝的那么多海洋場景素材可不能白費,于是乎《阿凡達2》的粗剪版本達到了驚人的三個小時時長。從影片院線版長達190分鐘來看,迪士尼給予卡梅隆的創作自由顯然是足夠的。
《水之道》最大的問題在于,劇情邏輯實在是太薄弱了,且三個小時的電影有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與劇情主線并無太大關聯的內容,這就使得這部電影不可避免會讓很多觀眾感覺到冗長。
從占據影片大量篇幅的海洋生活情節中,可以看到卡梅隆想要重現第一部的成長與感受之路——薩利一家接觸海洋部落到學習海洋生活技能,最終真正作為海洋部族一員被接納。
可問題是,既然想要講述薩利一家來到新部族被逐漸接納的故事,那就得設置個有著充足理由的前提。
比方說帶著部族一起逃亡投奔海洋部族或者為了吸引敵人注意帶著一家人逃亡之后意外遇見海洋部族。而影片呈現出來的感覺卻是,薩利帶著家人拋下部族安危不管,臨陣脫逃去投奔海洋部族。
而化身成為阿凡達的邁爾斯上校在本片中也缺乏合理的人物動機,一開始看著像是要騙過哈利路亞山的生態防御從而攻占森林部族在哈利路亞山的居住地,但是之后又莫名其妙逮著薩利一家不放。
即使按照早期劇本設定,邁爾斯率領的“獵殺小隊”是專門受到阿德莫將軍的指派去獵殺薩利一家。那么在第一次行動只抓到“蜘蛛”的情況下,不知道薩利一家已經離開部落的邁爾斯首先要做的不應該是繼續對哈利路亞山的森林部族展開第二次行動嗎?
然而,邁爾斯上校仿佛是心有靈犀一般,不再對森林部族展開行動,而是帶著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和小隊成員去山上找坐騎。即便第二次行動不能找到薩利,但是不擇手段、喪失人性的邁爾斯也完全可以將森林部落的新首領處決,然后帶走幾個像薩利丈母娘這樣極富價值的人質來逼迫薩利現身。
后面的劇情發展則更為離譜了僅僅因為意外發現一架飛機的雷達信號,邁爾斯就帶著自己的小隊開始了海上的搜尋征途。你要說邁爾斯前面沒腦子吧,突然變回本性了,又殺圖鯤又燒房子的,就是想逼薩利現身。
幾個小孩也確實不讓人省心,可以看出卡梅隆是想表現出老二的冒險精神,好為他后面的個人成長做鋪墊。但是吧,就這么一個開場戰斗就坑大哥,后面因為救圖鯤意外被人類抓住,好不容易被大哥從人類基地救出來,又偏要自作主張回去接著救妹妹,間接導致大哥身亡的愣頭青,你說他能成長為堪比父親的英雄?要不是因為和斷鰭圖鯤有段感情戲,估計他能成為整部電影最讓人討厭的角色。
最后不得不提,海洋部族在影片第三幕決戰中幾乎毫無存在感,那頭圖鯤在戰斗中發揮的作用都要比海洋部族多得多。納美人與人類間的戰斗似乎全部發生在薩利一家身上。如果讓觀眾進行投票選擇的話,我想沒有人會介意將第一幕的戲份減弱,多一些海洋部族在第三幕的戰斗場景。
簡單來講,《阿凡達2》的失敗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卡梅隆身上,他耗費大量不必要的時間在前期策劃上,無論是幾經修改的劇本,還是尋求與外國合拍,整整耗費了數多年,最終呈現出來的感覺卻像是個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