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岸云沙
圖:來自網絡
說到孝順,其實這既是一個充滿著溫情又充滿著道德感的話題,有時候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被自己的道德感所束縛。每個人,家庭條件不一樣,窮富不一樣,與老人一起生活或者不一起生活,對父母都有自己盡孝的方式。條件好的可以給老人另買房子,單獨居住,給老人找保姆,照顧老人的起居,然后我們只需定期去看一看;條件一般的,可以與父母同居,一起生活。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父母為了照顧孫輩們才會三代同堂而居,更多的父母愿意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自己的生活。這樣又分為兩種情況:城市與農村。城市的父母差不多都有自己的房子,而農村的父母如果不是孩子混得特別好,是沒有孩子單獨給父母在城里買房子的,而且農村父母大多住慣了農村,葉落歸根,也并不愿意跟隨兒女離遠故土。就算住在同一所城市里,也并不能天天陪在父母身邊,因為兒女們還要工作,還有自己的生活。
所以說起來,孝順,還真的是一言難盡。
我們這一代兄弟姊妹多,養老還是可以分擔的,父母真到了不能動的時候,也是兒女們各家輪著吃住,絕不會把父母送去養老院。等到我們老了,還真是不好說,應該在孩子身邊養老還是選擇敬老院去養老。
畢竟時代不同了。
中國進入老齡化之后,越來越多的老人面臨的也許不僅僅是如何養老的問題,如何讓老人晚年生活更充實,精神更易于滿足,也許才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
每次路過公園,總會有藝術團公演活動,公園里似乎集中了全城的老年人,戲臺下,假山上,路邊三輪車上,里三層外三層,會是老年人,都是聽戲的。不聽戲的老年人,擠坐在木走廊的椅子上下四子棋,發呆,看路人。你只有去醫院,才會知道,居然有那么人會生病;你只有去公園,才會知道,居然有那么多的老年人,無所事事地聽戲,發呆,熬日子。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想的,也許覺得這樣的老年生活也挺好,我每次看到,其實是很心酸的,生命走到這樣的一個階段,無異于都在等死。老而無奈,老而無助,老而無聊,老而無趣,終至老而麻木。
很多街角的十字路口,無論冬夏,常會有老年人,倚著三輪車,拿一小馬扎,坐在拐角處,望行人,曬太陽,或者瞇著眼坐在那兒,小睡一覺。他們的內心真的很孤獨,也許看看人流,看看車水馬龍的世界,才能讓自己覺得這個世界還是他們認識的樣子,而實際上,世界正在越來越遠離著他們的生活。
我大爺每天提著馬扎出門,無論再大的風都會在廣場上與老伙伴們聊天,談談國家大事,過去的經歷,或者坐在旁邊,看略微年輕一點的老頭兒打打牌,不到吃飯的點,是想不起來回家的。
大娘天天睡覺,因為耳背,眼花,連電視也不看;我母親天天看電視。
這就是他們的娛樂方式,精神生活。
這也是他們自己的生活。讓人安慰的是,他們還能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我們沒有時間參與。我們每個人所能做的,也只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我們所認為的最好的照顧給予父母。我們相信,這就是盡孝了。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我們是,父母也是。
父母那一代的生活還要簡單一些,因為他們對生活的要求其實是很低的,而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在越來越老去的日子里,是否會有父母們一樣的心態,平靜地接受所有一切,還真的是個問題。
畢竟時代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