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岸云沙
圖:來自網絡
這段時間看電視劇上癮,先是看了《老中醫》,接著又看了《都挺好》,真的都挺好。
網上對《都挺好》眾說紛紜,還有人開玩笑說:一間房子是怎么賣掉的?近幾年大家對于原生家庭、啃老、巨嬰等名詞已經不再陌生。武志宏寫過一本書《巨嬰》就是講述中國人成長之狀態的,我后來也陸續讀了很多他的文章,甚至書籍,對于原生家庭也有過一些自己的思考與看法。《都挺好》這部劇,有人說人物刻畫的不夠豐滿,太單一。但如果單從心理上的成長也說,我覺得也足夠了。
首先這部劇講述了一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以及對他們未來生活的影響。在家庭的序列中,母親在家庭里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導致了家庭的錯位。一個強勢的母親,必然會養育出一個溺愛的孩子,一個同樣強勢的女兒,也必然會有一個是非不分懦弱無能的父親,或者還有一個同樣糊涂而又愚忠的長子。
在蘇明玉的整個成長過程中, 沒有人真正關心過她,愛過她,給過她哪怕一點點溫暖。看到她所承受的那種不公正的待遇,我特別地心疼,幾度落下淚來。當然父母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但是像這樣嚴重的偏心與不公正,卻是有些太極端了,這種原生家庭是扭曲的。也許蘇大海與他的妻子也是缺失的,所以他們給不了他們不能給予的愛。但是有一點,孩子都是自己的,這是無所改變的血脈關系。
妻子強勢,丈夫就會懦弱無能。蘇大海自私自利,沒有擔當,而且謊話連篇,利用兒女的孝心興風作浪,無限度地挑事作事,挑了事不承擔還要把責任推給別人,不肯面對,有這樣自私的父親真的是做兒女的不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畢竟還是極少數的。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的因素,讓我們在家庭中受過或多或少的傷害。只是大多數情況下,父母認為理所當然,我們也認為是理所當然。
單單從盡孝心這一點上,我倒覺得老二蘇明成也沒有多大的罪過,他還是比較孝順的,而且他與父母的感情是最親的,他是得到父母最多愛的孩子,他也是與父母在親密關系上最合拍的孩子。反倒是老大僅僅只是停留在面子或者一個假道學的位子上,并沒有給父母做多少事情。
無論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親密這種東西不是你拿了多少錢,就是盡了多少孝心,為什么母親獨獨溺愛蘇明成?那是因為他會討父母歡心,會說話,會撒嬌,所以母親心甘情愿把所有的積蓄都給了他。這是一種由衷的歡喜。就像你喜歡一個人,討厭一個人都是沒有理由的一樣。父母對孩子的偏愛大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
其次,說到這里,就該提到啃老與巨嬰的問題了。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不是他不愿意長大,而是父母不想讓他長大,之所以啃老也是父母慣出來的。這部劇宣傳的還是正能量,無論是蘇明成還是朱麗,其實都不愿意啃老,不愿被人看不起,所以他們努力掙錢想要把錢還給老父親。只是這個父親實在不是省油的燈,也不配做一個父親。
最值得同情的就是蘇明玉,她在那樣的一個家庭里傷痕累累地成長起來,雖然一直說與蘇家斷絕來往,可是每當家里有了什么事,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處理。在一個總是被二哥家暴的環境里,她其實是恐懼的,所以才會在被蘇明成毒打后,選擇了報警,選擇了錄像,然而最終還是心軟,放了蘇明成。在這個家庭里,如果還有一點點親情的話,那就是吳非與小咪給她的。
幾千年來,中國人慣常以“孝”這個東西來衡量一個人的人品,說一個人孝順,這個人就還有交往的價值,當一個人不孝順時,他就連做人的資格也沒有了,會被人都看不起。但是大多數的中國人還停留在愚忠愚孝的這個階段。每個人都會老,而養老也是我們要盡的義務與責任,但是當他們糊涂時,也不能一味地順從,該講道理講道理,該勸解勸解,一味地順從,只會助長了他的自私自利,興風作浪。
當然電視劇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集中夸大了蘇大海的自私與作。生活中極少有這樣的父母,所以這樣演,也是為了舞臺效果。
它真正呈現給我們的并不是這些表面的問題,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原生家庭。蘇明成之所以從小以大欺負妹妹,也是父母的縱容所致。而大哥蘇明哲也是沒有擔當的,他與他父親一樣地糊涂,不明事理,典型的愚忠,愚孝。他不會愛家人,對于家人的關心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喜歡吹牛與撒謊,為自己開脫。一個活在面子里的人,終究是悲哀的。
所有家庭的悲劇其實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都挺好》這個片子的主題很好。
每個人都想生活得更好。但是真的不容易。有些人從原生家庭的傷害中走出來,可能需要一輩子的努力。
你是,我也是。因為我們心里都住著一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