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沐恩
圖:紅艷、曉振
信步游走鄉村,你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那些年邁的老人,雖然已經七八十歲,但勤勉了一輩子的他們,卻不甘在家里等吃等喝,而是走出家門,到附近的種植大戶那里去做零工,賺取一些收入,補貼家用。
以上這一幕,是我在豐縣師寨鎮金莊村西北方向的田間拍到的。在我面前,是數十畝的一片綠色,她們此刻正坐在自帶的小凳上,拔洋蔥苗。村子里10多個老人圍坐在一起,美的像一幅畫一樣。她們大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她們一邊干活一邊說笑,看起來很是開心。
這位70多歲的大娘告訴我,自己家的地被承包了,平時沒啥可干的她,有空就過來打零工。來這里干活的人,都是附近村莊的人,最遠的,也不超過5公里。
平時,她們打零工的時間,相對比較寬松,但如果趕上比較繁忙的時間,往往六點左右,就要到達事先規定的地點干活,晚上6點才能回家。
在豐縣打零工的老人,工錢根據勞動量和技能核算,像她們坐在這里拔洋蔥苗,因為耗費體力較小,勞動量消耗也不是很大,每天的收益是50元,但老板娘管午飯,相比而言,老人們心里還是很知足的。
雖不算重體力活,但每天彎著腰重復一個工作,年齡又大,也是累的腰酸背痛,非常的辛苦。但對苦慣了的老人們而言,這些都算不得什么,畢竟,這個年紀,還能為家庭創造價值,是件令人很欣慰的事。
在浙江杭州的城郊,我在游玩時看到這樣一群老人,他們一群人有說有笑,講著我聽不懂的方言,坐在小凳上種花草。
她們是來自附近臨平鎮鄉村的農民,家里的土地和房屋都被政府征用了,她們早上六點就出發了,到這里要一個半小時。
坐在前面的白發大娘說,這些來的人,每戶光房租也有10多萬的年收入,現在家里條件好著呢,但在家閑著悶得慌,不如和大伙一起出來干點活,說說話很開心,又能曬太陽好著呢。隨便干點不圖掙多少錢,自己并不缺錢花。
這位老大爺,今年也71歲了,他是杭州石橋街道的農民,也是這群“大媽”的帶隊人,他說,現在找人種花草越來越難,年輕人不愿意干,但老年人也是“貨比三家”,哪個老板給的錢多,就給誰干,“大媽”們來來往往,都是車接車送,每天在150元左右。
不管是北方的老人還是南方的老人,在打零工的態度,幾乎是一致的,每個人都不想成為子女的拖累,正像北方的一位大娘所說的:“一天賺50塊錢雖不算多,現在隨便去鎮上買些煎包,再喝碗粥,也就三四塊錢,這樣仍然還有一部分結余。現在老了,在家光閑著也怕兒女說閑話,咱也不想做那個光天天張嘴吃飯的人,出來打個零工,咋說也能掙個錢,干完活回家買些饃,帶點菜,也讓兒子兒媳對你另眼相待。”
天下的父母,一樣的心。看著幾位大娘又說又笑地相互調侃著,真的好希望我們做兒女的,不要去嫌棄她們,她們雖然老了,但時時刻刻都在為子女著想,年輕的時候照顧我們,年老的時候,還打零工掙個小錢為自己的子女著想,所以,一定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好好孝順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