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學豐
圖:來自網絡
國人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對“野味”恨之入骨。公眾紛紛指責吃野味的人,把病毒從森林曠野帶向世界。
疫情之下,宅家的日子,也促使大家集體反思野味文化。雖疫源地是否是華南市場還存爭議,但從17年前的SARS、H7N9禽流感、埃博拉等新發傳染病,都和野味有關,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濫食野生動物,苦果最終還是由人類來“買單”。
雖然零號病人究竟出于哪里,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后續疫情的爆發,也和野味售賣攤位休戚相關。
于是,在大家的殷切期待中,2月24日,最嚴“禁野令”終于緊急上架。決定在舉國上下,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物陋習。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形式,專門立法,可見問題嚴峻程度。
但在很多人心中,到底哪些屬于禁食的“野味”,概念還不夠明確,“一刀切”的做法肯定不合國情,因為,畢竟很多種野生動物,人工養殖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有的雖然養殖時間不太長,但也初具規模。
譬如,“知了猴”(金蟬)的養殖。
眾所周知,“知了猴”作為一種純粹的野生動物,民間食用由來已久,于是,關于它的人工養殖,也在很多地方,開始出現。如今,隨著“禁野令”的頒布,養殖戶們急了。
據可靠資料介紹,知了猴作為一味中藥材,在我國的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早有考證。中醫認為,金蟬營養價值高,有滋補藥效功能,因此,吃知了猴也成了蘇魯豫皖交界處的一種時尚,因此市場需求非常旺盛。
知了猴長在樹梢上,生活在土壤里,在土中完成若蟲的整個過程中靠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生長,無須飼養管理和投喂食物;人工養殖的金蟬只是把前期的孵化時間縮短,整個生長過程和野生的金蟬并無任何不同。
據筆者了解,在很多鄉村,人工養殖知了猴的,大有人在,尤其是近兩年,隨著知了猴銷路的一路看好,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這項養殖。
種養“知了猴”,前期投入相對也比較大,由于前兩年,土地幾乎是顆粒無收,這對農民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果這次“知了猴”列入禁養的范疇,那么對很多人而言,打擊將是致命的。
在筆者老家的村莊,目前有12戶家庭從事知了猴的養殖,規模普遍在10畝到50畝之間,每畝收益平均在七八千元左右。
截至目前,知了猴是否被列為禁養的范圍,還無法給出最終的答案。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
“禁野令”的出臺,意味著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交易、流通和消費將迎來強烈“地震”。此外,深圳等地最近也陸續公布可食用動物的“白名單”,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對知了猴養殖戶而言,未來將何去何從,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