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承民
圖:林風男人
每當說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美麗,人們自然會想到有關"羞花閉月,沉魚落雁"的神話般的故事。那么王昭君究竟有多美?誰人能說得清!
我想,王昭君的美應該是《詩經·秦風》中描述的那位"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王昭君的美應該是戴望舒筆下那位"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著憂怨的姑娘”,若隱若現,不即不離。惟其如此,王昭君的美麗才讓人們生發無限遐想,才讓人們難以忘懷。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北雁南飛。我和朋友一行來到塞北高原的昭君墓,有幸走近王昭君,一睹她那沉魚落雁般的芳容,聆聽有關她那凄美動人的故事。
出呼和浩特市向南不到20里,車過大黑河,放眼望去,一座土丘拔地而起,巍峨如山。這就是昭君墓。相傳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時,惟有昭君墓草木蔥籠依舊,故有"青冢”之稱。
漫步走進墓地寬闊的廣場,只見楊柳依依,花草葳蕤,歷代碑刻次第排列,著名詩文鐫刻其上,把整個墓園裝扮得十分神奇而美麗。迎面映入眼簾的便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并轡而行的《和親》青銅雕像,使人頓時聯想到2000多年前塞上高原那枯草秋風,馬嘶雁鳴,漢送匈迎的和親的熱烈場景。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遷到長城外的光祿塞下,三次進長安,主動與西漢結好,約定"漢與匈奴為一家,毋得相詐相攻"。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請求和親,得到同意,王昭君主動請嫁出塞,經過一年多的風雨波折,到達漠北王庭,被封為"寧胡閼氏”,當了匈奴的王后。墓區的《和親》雕像記述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
沿著曲折陡峭的石梯登上30多米高的墓頂,舉目四顧:藍天,白云朵朵;平疇,秋色如畫。綿延其北的大青山逶迤崢嶸,流淌腳下的大黑河滔滔有聲。明亮的高原陽光,照耀著藍天下的大墓;醉人的邊塞秋風,一往情深地搖曳著大墓的綠樹青草。而大墓那"晨如峰,午如鐘,酉如縱”的一日三變的神秘,更是令人驚嘆不已。
據導游小姐介紹,在我國北方,昭君墓有十幾處之多,然而規模最大,最負勝名和最有傳奇色彩的要數這座青冢了。導游小姐講述了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有一天,昭君奉玉帝之命要回天宮了。臨走時昭君依依難舍,一步一回頭,含淚升空。四面八方的匈奴父老聞訊趕來,鏟土筑臺,要留住昭君。
突然,半空一聲巨響,閃過一道紅光,昭君不見了,留下了一座方圓五里,高40多米的土臺。人們都說,昭君靈魂升天了,留下的就是她的墓冢。
從此以后,人們年年來此膜拜祭祀,始終不忘昭君的恩德。據史料記載,到清朝的時候,青冢前還有石虎、石馬、石獅和石鐘分列,而且上有方亭,下栽垂柳,故有"濃陰覆地,蒼翠撲人"的詩句。
王昭君,一位漢家的所謂"和親"宮女,怎么在這茫茫大漠高原有著如此巨大的影響和魅力?這要從漢朝的和親政策說起。
說到"和親"之策,這是貫穿西漢二百年的一項重要外交政策。西漢初年,劉邦在白登解圍之后,針對匈強漢弱的實際,采納劉敬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而這時的和親實際上是向匈奴乞求和親,也就是以漢宗室女和大量財物奉獻給匈奴單于,意在以暫時的屈辱換取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是一種被動的、迫不得已的措施。
即便如此,匈奴單于仍是反復無常,屢屢率軍南侵殺戮掠奪,人民遭受了無盡的苦難,就連和親出塞的公主也是過著寄人籬下的屈辱生活。
經過70余年的委屈求全與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社會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到漢武帝的時候,開始廢除和親政策,集中力量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經過十年數次大的戰役,以衛青、霍去病將軍為首領的漢軍,取得對匈奴戰爭的巨大勝利,使其不敢南犯。
之后,匈奴要求息戰和平,重建和親。而此時的漢武帝希望的和親卻是要匈奴臣屬于漢,遣子入侍為質,與其他藩國一樣待遇。結果是匈奴沒有誠意,雙方為此僵持了數十年,爭斗不止,和親不再。
到了漢元帝時,匈奴連降天災,內亂頻仍,每況愈下,昔日風光無存,匈奴與漢朝強弱易勢。應匈奴呼韓邪單于的請求,漢元帝決定恢復中斷數十年的和親政策。不過,重新啟動的和親政策,已與之前的和親有著根本的不同。
此時的漢朝,再不是以對等的婚姻形式嫁公主于匈奴單于,而是以高傲的姿態賜漢室宮女于匈奴單于,其目的就是在其恩威之下,使匈奴永遠臣服于己。在強于敵方國力的支持下,王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行為,占據了有利位置。它改變了昭君入藩的生存環境,促進了雙方的和睦相處、漢匈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從此一角度來看,王昭君應該是幸運的。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公元前53年,出生于長江沿岸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的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縣,漢元帝時以良家女子被選入宮。此次和親,20歲的王昭君沖破后宮藩籬,毅然自請入胡。
作為一名靚麗年輕的宮女,能夠離鄉背井,從容出塞,其心可謂善良之至,其舉可謂壯烈之極。尤其讓人扼腕的是,昭君出塞不到兩年,呼韓邪單于死亡。生有一子的她,遵元帝之詔,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習俗,竟又忍受著世人難以想象的"子蒸其母"的巨大悲痛,從胡俗嫁給呼韓邪之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為妻。昭君與復株累單于育有兩個女兒。
11年后復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胡地。一年后絕代佳人王昭君因病疾香消玉殞,病故時年僅33 歲。從昭君出塞后的十多年的坎坷經歷來看,她確實又是不幸的,真的是紅顏薄命,讓人唏噓不已。
后來,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后。當年昭君出塞后她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自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和親,到其后的60多年里,千里北疆發生了巨大變化,"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平心而論,此一時期和親取得的成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如果都歸結為昭君一人,說什么"昭君出塞可以安漢”,顯然是不公允的。但王昭君在客觀上為此卻作出了應有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王昭君成了民族團結的象征,人們喜愛的心中偶像。
歷史上無論朝代如何更替變幻,這座大墓青冢就像一座不朽的豐碑,始終屹立在塞外高原,慣看長河落日,大漠孤煙!
不僅如此,為昭君增色添彩、讓后人永志不忘的,還有她的聰慧美麗和高尚的自我犧牲的品德。
本文開篇就說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說真的,這四大美女人人都是天生麗質,美貌絕倫。然而,無論西施,還是貂蟬或楊玉環,與王昭君相比都黯然失色,蒼白幾許!西施,以其驚人美色以身許國而致吳國滅亡,卻讓后人對其毀譽參半。貂蟬,那種離亂親情,淫亂天倫的纏綿風流,成為人們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又何足道哉。楊玉環,干政亂朝,禍及江山,馬嵬坡被迫自縊身亡,豈能值得同情憐憫?
王昭君則截然不同!昭君是名正言順地嫁人,光明磊落地和親。遠嫁大漠,痛別親情;備嘗艱辛,怨恨無語;倫理綱常,不越雷池。后人欣賞贊美西施、貂蟬和楊玉環多源于美人情結;但欣賞贊美王昭君除了少不了的美人情結,還有對昭君人格品德的贊許!
從墓頂往回返,我們走進一座地宮。地宮正面是站立著的昭君的金尊塑像,像前的案幾上燭燃香繞,善男信女虔誠祈禱。導游小姐自豪地說,塞上高原的人們早已把昭君當作濟困施善的女神來供奉了。是的,一位被皇帝遺忘的待詔宮女,因為一場政治聯姻,歷史把她推向千里大漠,更推向千年高度。
青春,是一條涓涓細流,然而當青春融進了歷史的滔滔江河,等待它的不是被淹沒,而是千古流傳。王昭君,雖不曾征戰沙場,也不曾著書立說;但她用青春與美麗、柔情與眼淚而功在當時,澤被千秋。
在地宮,我們還參觀了許多歷代墨客騷人的書法丹青作品。據景點資料介紹,二千多年來,歌頌和贊揚昭君功績和人格精神的藝術作品數不勝數。其中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40余種,詩詞、散曲700余首,各類戲劇30多種,并涌現出大批繪畫、雕塑、音樂、歌舞和電影電視等文藝作品,有的還傳到韓國、朝鮮、日本和歐美等國家。
圍繞昭君出塞的歷史,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在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游覽即將結束,我們又回到大墓青冢廣場。當我再次看到董必武老人《謁昭君墓》一詩時卻有了新的理解。該詩為董老墨寶,鐫刻在廣場顯著位置的一個小方亭的石碑上。
詩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意懣,舞文弄墨總徒勞。”仔細吟誦琢磨,才體會到這位政治家的深邃眼光和對蒙漢人民和睦相處的良苦用心。
今天,內蒙古各族人民已成了高原大漠的主人,蒙漢民族一家親已然成為時代的主題,王昭君作為民族團結的象征,恰似一面鮮艷的旗幟在高原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秋風送爽,長空雁叫。回眸大墓青冢,我仿佛看見遼闊的廣場上昭君與呼韓邪單于正并轡向我們走來。啊,王昭君,"在水一方的伊人",你還是那么青春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