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所謂認知覺醒,更多層面上是指學習借鑒別人優秀、成功的經驗,反思自我,從而使自我成長的過程?!?/span>
最近在讀《認知覺醒》一書,隨著閱讀的深入,過去許多模糊的信息點逐漸被串聯起來,許多意識越發清晰,怎么改進怎么前進也變得明朗了。
如果說沒讀此書前,腦海中雖有苦苦思索;但卻如霧里看花,摸不著門道。讀了片刻后,才發現事情原來如此,我未能堅持,我努力不得果的原因竟然是這樣……
如何評論這本書,確實說了許多概念,看似很新穎;其實老祖宗早就有闡述過,只是我們不喜歡閱讀典籍,不知道而已。
書中沒有過多深奧的知識,跟其它勵志類、成功學心理學類的書籍差不多;但從我對書的看法上,只要是書籍都會有它的可取之處。所以,《認知覺醒》在我看來,它主要的可取之處在于幫讀者理清思路,把我們早已運用到人生過程中的一些東西說出來,并且把這些零碎的東西整合在一起,然后告訴讀者:事情原來這樣的,我們應該要這么干,不應該那么做;我們可以這樣思考,而不是那樣想。成功就離我們近多了。
當然了,書中也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回味的句子。
“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span>
“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span>
“特別是對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極度焦慮的人,暫時缺少人生目標、過得渾渾噩噩的人,想了解底層成長規律、主動創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認知覺醒能讓你豁然開朗,并內化出真正的認知驅動力?!?/span>
“人生沒有什么定數,不折騰,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什么時候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span>
物種的進化,是不斷適應環境的結果,人類智慧的產生卻改變了這種底層的原始需求,活著不僅僅為了生存,為了填飽肚子,更為了實現某種東西,每個人都有除生存外的一點追求,這也是進化的結果。
而在這個發展過程里,首先是為了生存,大腦內存儲的第一份與生俱來的印記就是頑強地活下去,不惜一切代價地活下去,這個生理性需求導致的結果是我們的行為無意識地為活著而行動,我們似乎更愿意去做體力勞動、我們更樂意去干完事就能拿到錢的活,我們會為體力勞動后的成果而心滿意足,甚至歡天喜地,我們樂此不疲地去完成這些工作;但往往體力勞動的結果是身心疲憊,失去了思考前進和取得更大進步的空間和時間,看看馬路上拉貨的司機、撿廢品的大叔、出賣肉體的年輕女子……他們或許有那么一瞬間明白自己不能長久從事體力活,但本能的生存需要,及時獲得的滿足感,卻又死死地把他們拉回原地。
其次,經歷了生產工具的改進,我們能更容易獲得生存的權利,之后出現了情緒腦,但這仍然處于較為底端的需求,它并沒有擺脫對活著的渴望。因為,情緒的出現,雖然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更豐富的要求,但這些都是為了本能的愉悅,就是體力勞動后的歡天喜地的延展,為了不停地獲得這份歡快,人類出現了負面情緒,“為什么我明明已經很努力去體力勞動了,還是得不到更多的滿足;為什么我提前完成任務而能提前得到休息等等”。
最后這些負面的情緒不斷積累,就出現了樂不思蜀、縱欲過度、躺平、放任自流等,大多通過看手機、玩游戲、熬夜、刷視頻等方式展示出來。而只有懂得運用理智腦來主導人生的人,才有機會脫穎而出,獲得高層次的愉悅感;但這種提升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的,掃眼望去在40度高溫下拼命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只有那些真正時刻懂得時刻運用理智腦的人,才有資格坐在咖啡店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