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科教興國重大國策,必須秉持“以變應萬變”的戰略指導思想……
那天,看書看累了下樓散步。來到東郊菜園,背陰處殘雪未消,我問這么早就上肥?菜農說不早了,翻地整地開壟挖渠,到清明前后就該種瓜點豆了。腦際就蹦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諺語。于是,就想到孟德爾以豌豆為對象做植物雜交試驗時,提出的遺傳基因的劃時代概念。
回家的路上,一個哲學問題飄入我的腦際:是存在先于本質,還是本質先于存在?
上網看到:哲學家波普認為,存在著三個世界:物理世界(簡稱世界 1 )、精神世界(簡稱世界 2 )和客觀知識世界(簡稱世界 3 )。
“世界
1 ”指的是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客體及其各種現象,如物質、能量、一切無機物質和一切生物有機體,包括人體及其大腦。因此,世界 1
中又包括了兩個世界:無機界和有機界。“世界 2 ”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個體與群體的主觀精神活動。波普認為主觀精神是實在的,因為它對世界
1,尤其是對人和動物的軀體能起反饋作用,即它直接支配著人和動物的物質軀體并通過其活動表現出來。顯然,世界 2
也可以劃分為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世界 3
”被波普定義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如思維觀念、語言、文字、藝術、神話、科學問題、理論猜測和論據等一切抽象的精神產物以及一切具體的精神產物,如工具設備、圖書、房屋建筑、計算機、飛機和宇宙飛船等等。
何謂存在?從波普的三個世界理論著眼,我覺得,存在是潛在的存在者產生、量變、發生、發育、發展、形成、衰亡的過程。存在也是潛在的存在者被構思、設計、制造、形成、耗亡的過程。
何謂本質?從波普的三個世界理論著眼,我覺得,本質是潛在的存在者在產生、量變、發生、發育、發展以及被構思設計制造過程中產生質變,形成存在者后,所蘊含的根本屬性。
無生命的物質、生物的社會屬性,一般可看作存在先于本質。譬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都是先有有機物化石的存在,逐漸演化形成相應的存在者,然后具有存在者特有的根本屬性。譬如磚。先用土、水混合相和,用模具打出磚坯,涼干,入窯焙燒,也是先有相應組成成分的存在,經過制作過程然后成磚,然后具有存在者特有的根本屬性。再譬如土壤。土壤的形成告訴我們,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理化性質改變,形成結構疏松的風化殼,其上部可稱為土壤母質。如果風化殼保留在原地,形成殘積物,便稱為殘積母質;如果在重力、流水、風力、冰川等作用下風化物質被遷移形成崩積物、沖積物、海積物、湖積物、冰磧物和風積物等,則稱為運積母質。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質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母質代表土壤的初始狀態,它在氣候與生物的作用下,經過上千年的時間,才逐漸轉變成可生長植物的土壤,然后具有存在者特有的根本屬性。可見也是存在先于本質。
生物的社會屬性,特別是人的社會屬性,也是存在先于本質。人往往先求生存,后圖發展,然后根據社會需要或者自我追求,在社會實踐中,他才成為某種社會角色那樣的人,比如科學家、藝術家、農民、工人等等……
就生物的自然屬性而言,由于遺傳與變異的因素,情況要復雜一些。
生物學告訴我們,生物的親代能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現象叫做遺傳。遺傳物質的基礎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親代將自己的遺傳物質DNA傳遞給子代,而且遺傳的性狀和物種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生命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遺傳物質在生物進程中得以代代相承,從而使后代具有與前代相近的性狀。
只是,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的個體之間,是絕對不會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異,這種現象叫做變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人類中多數變異現象是由于父母親遺傳基因的不同組合。每個孩子都從父親那里得到遺傳基因的一半,從母親那里得到另一半,每個孩子所得到的遺傳基因雖然數量相同,但內容有所不同,因此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新的組合體,與父母不一樣,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一樣,而形成彼此間的差異。正因為有變異現象,人類才有眾多的民族。除了外形有不同,變異還包括構成身體的基本物質--蛋白質也存在著變異,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特異的蛋白質。所以,如果皮膚或器官從一個人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便會發生排斥現象,這就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蛋白質不一樣的緣故。
還有一類變異是遺傳基因的突變,這類突變往往是由環境中的條件所誘發的,這種突變的基因還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遺傳和變異是對立的統一體,遺傳使物種得以延續,變異則使物種不斷進化。
變異有三種類型。主要是指基因突變、基因重組與染色體變異。其中基因突變是產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來源,也就是產生生物多樣性的根本來源。人類可以通過人工誘變的方法創造利用更多的生物資源,比如說輻射、激光、病毒、一些化學物質(常用的是秋水仙素)都可以產生變異。而遺傳則是變異后新物種繁育的必經方法,變異只有通過遺傳才能使變異在下一代表現。
生物的變異有些是可遺傳的,有些是不可遺傳的。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外界因素如光照、水源等造成的變異,是不會遺傳給后代的。
我們有從父母獲得的遺傳物質,保證我們人類的基本特征經久不變。從這種意義上說,遺傳是本質先于存在。
基因突變是產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來源,也就是產生生物多樣性的根本來源。人類可以通過人工誘變的方法創造利用更多的生物資源,從這種意義上說,變異則是存在先于本質。
作為“世界
3
”的精神產物世界,表面上看,似乎是本質先于存在。譬如一架飛機,在制造之前,已設計好圖紙,功能用途以及性能已經設定,好像是本質先于存在。其實,這個本質,仍然是從構思、創意、設計、繪圖而來,再經過制造把潛在的存在者變為實然的存在者,使其具有它特有的根本屬性。回到前面所述,何謂本質?從波普的三個世界理論著眼,我覺得,本質是潛在的存在者在產生、量變、發生、發育、發展以及被構思、設計、制造過程中產生質變,形成存在者后,所蘊含的根本屬性。因此,還是存在先于本質。
赫胥黎曾將達爾文對自然選擇的論證作過精煉的表述:所有的物種都是由共同的祖先所產生的變異進化而來,通過這種轉變和自然選擇的過程,首先產生出固定的品種,隨后產生新的物種。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有從父母獲得的遺傳物質,保證我們人類的基本特征經久不變。從這種意義上說,遺傳是本質先于存在。
基因突變是產生新生物基因的根本來源,也就是產生生物多樣性的根本來源。人類可以通過人工誘變的方法創造利用更多的生物資源,從這種意義上說,變異則是存在先于本質。
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