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授曾經說過,“未來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差距,可能會因為房產而不斷拉大。”在我們看來,這話一點不假。事實上,當前階段這種事情就在真實地發生:有人因為早買房、敢買房,早已坐擁多套房產,雖然尚未財富自由,但日子過得也相當小資,至少自己這一代甚至是未來幾代人都不用再為買房而發愁了;有的人卻連一套房子也買不起,而隨著未來房價的不斷上漲,這類人買房的難度將更大。一句話,有房者和無房者的差距正變得無法跨越。
在中國房子對于每一個人的重要性我們已經重復過很多次了,它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溫暖避風港灣,更是家庭財富、社會地位的象征,還是一個人能夠享受一座城市各種資源的標配。更重要的是,房子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里,還扮演著獨一無二的普羅大眾都可以輕輕松松參與投資賺錢的工具角色。正因為此,所以過去這些年,無數家庭才會擠破頭也要多買房,買完一套,買二套,房子從來不嫌多。
央行調查數據顯示,城鎮家庭房產資產占家庭總資產的比例高達77.7%,這更證實了房產是家庭財富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面對不斷高企的房子價格,現在的90后、00后卻并不熱衷于買房,我們分析認為有兩方面原因:其一、絕大多數群體無法承擔現在的高房價,開始厭惡房產,他們解決居住的第一方式是租房,這類群體有1.5億之眾;其二、壓根不需要為買房而發愁,因為他們的父輩、祖父輩早就為他們打好了基礎。夸張點說,有些家庭條件好的90后、00后,未來將要繼承的房本已經可以論斤稱了。
事實上,馬云曾經就說過,未來年輕人不用再為買房而發愁,兩個年輕人20年后可能至少要管理5套房產。所以即使在當下,很多人壓根不用為買房而苦惱,他們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從父母手中繼承來房產。
子女“不再繼承”父母房產?2021年起,新規有變,子女爭也沒用了,獨生子女也要格外留意
有人可能會嗤之以鼻,覺得筆者是在嘩眾取寵,“父債由子女來償還”,父母的房產、財產也必然有子女們來繼承。而且天下父母哪有不愛自己的子女的,他們的財產還能讓外人繼承不成。
對此我們想說,2021年起,新規有變,未來子女“不再繼承”父母房產的情況確確實實可能存在——2021年1月1日全新修訂的素有“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之稱的《民法典》正式開始實行,其中關于“繼承權”的新規有大幅變化。新規下,有兩種情況,父母可以不把房產留給子女。換言之,子女“不再繼承”父母房產。而且如果父母是依照法律法規選擇不把房產留給子女,子女如果不同意,像過去一樣去爭去鬧也是沒用的。 不僅多子女家庭要留意,獨生子女也要留意。
情況一:新規賦予了父母“自由處置”房產的權利,父母可以立遺囑把房子留給子女以外的任何組織或個人——《民法典》新規第1133 條第3 款規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
舉個例子,老張有兩個兒子,他們都很孝順且家庭經濟實力都非常雄厚,但老張熱衷公益,一直以來他都把自己的退休金收入捐贈給希望小學和其它公益組織。老張很早就打算,百年后把自己名下的房產、財產都捐贈給公益組織。而且他還立下了公證遺囑。對于老張這種做法,法律上是給予支持的,未來即使他的子女來爭奪遺產,也沒有用了。
情況二:《民法典》新規第1130條第4條款規定: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直白點說就是,如果子女在父母生前未盡贍養之責,父母完全可以剝奪該子女的房產、財產繼承權。哪怕是獨生子女,也不例外。新規明確規定了,子女不盡扶養義務之責,分配遺產時,父母可以不分遺產給他們。
打個比方,小王是獨生子,自小嬌生慣養,而且家里的條件很富裕。然而他從小品行就差,長大后更是變本加厲,對于自己的父母更是經常拳腳相向。到了三四十歲還是一事無成。父母也早就放棄了這個兒子,他們二老早就盤算著百年后把名下財產全部捐贈給公益組織。這種情況法律上是支持的,也就是說小王即使是獨生子女,但是因為傷透了父母的心,他們未來仍然可以選擇不把房產留給小王。換言之,在小王父母百年后,小王也不能再繼承父母的房產。
除此之外,還存在一種情況,子女擁有繼承父母房產的權利,但卻在一定期限內無使用房子的權限。那就是父母生前對自己的房子“設立了居住權”情況。這種情況多發生于老人和保姆之間,或者老人和常年照顧自己的親友之間。老人為了報恩,既不想辜負子女,也想給常年照顧自己的人余生有住房保障,法律賦予他們對自己房產對指定人設置“居住權”的權利。何為居住權?簡單來說就是,房產所有人對繼承人以外的自然人設置的使用房產的權利,僅限于居住,不可交易、轉租、抵押等其它用途。
以上三種情況,都是真實發生過,而且新規明確支持的。這算是新版《民法典》比較大的一次變動,和以往我們了解到的遺產繼承很大差異。新規下,子女真的可能“不再繼承”父母房產,不管是多生子女還是獨生子女都要留意。
除此之外,今年起開始實施的新規還有其它三大非常明顯的變化,也值得我們留意:
第一、公證遺囑優先被刪除,還增設了錄音錄像、打印、口頭立遺囑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以往立遺囑的方式有公證、自書、代書、錄音、口頭5種,其中以公證遺囑的優先權最高,換言之如果老人同時立了以上5種遺囑,不管公證遺囑是否最后確立,最后都會按照公證遺囑的內容進行執行。
但從2021年起,公證遺囑優先權被刪除了,未來如果老人立了多種遺囑,都以最終的遺囑為準。而且新規還增加了錄音錄像、打印和口頭遺囑三種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防止老人被脅迫,各種遺囑確立時,都要求有兩個見證人在場證明。
口頭遺囑重點說明一下,指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所立下的口頭遺囑。同樣需要兩個見證人在場,危急解除,口頭遺囑自動失效。
第二、繼承人“范圍”擴大了:侄、甥也可以代位繼承了
原有的法律繼承人是指第一、第二順位繼承人。但從今年起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在第一、第二順位繼承人不在的情況下也可以代位繼承了。這也是今年起實施的新規的重要變化之一。需知,在以往發生過很多起,老人離世無法定繼承人,最終房產、財產收歸國有的情況。新規顯然是考慮到了這種情況,所以才擴大了繼承人的“范圍”。
有人可能會覺得,侄、甥并未盡絲毫贍養老人之責,為何他們也有權利來繼承老人的遺產?我們認為這正體現了國家對于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
第三、女性繼承地位提高,男女繼承權平等了。
婦聯作家王春霞直言指出,新版《民法典》是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的典范。《民法典》在繼承關系方面,除了規定夫妻在繼承上有平等的權利和有相互繼承遺產的繼承權外,在繼承人的范圍和法定繼承的順序上男女平等相同、父系親與母系親平等,代位繼承既適用于父系血親也適用于母系血親。
前段時間我們就看到有女性網友在網上自述自己遭遇到了父母的“不公正”對待:家里老房子拆遷,獲得了2套房產和300萬現金。由于哥哥早就移民國外了,照顧父母的重任常年落在自己身上。但即便如此,也沒有換來父母的公正對待,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父母把這兩套房產和260萬現金都留給了兒子。自己最終沒有落得任何財產。
對于上述該女子正遭遇的情況,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很正常,甚至會搬出傳統觀念認為家里的資產本來就應該傳男不傳女,更何況女兒早已嫁人,是別人的兒媳婦。但不管大家如何站在傳統思維的制高點發聲都無濟于事,因為按照新規,兒子和女兒享有平等的繼承權,即父母應該“一碗水端平”,2套房子和300萬現金,父母在想分割的情況下就一定要進行平等分割。事實上,按照給網友的自述,她理應比哥哥多分財產,因為她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比哥哥多。
總結:天下父母沒有不愛自己子女的,絕大多數父母辛苦操勞一生,其實最終都是希望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因此不管是購買房產,還是積攢財富,父母都希望把這些自己打拼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女。然而現實生活并不是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也有這樣那樣的不盡孝道、忤逆父母的子女存在,尤其是面對動輒二三百萬一套的房產,很多子女為了爭奪財產不惜對簿公堂,很多父母也很無奈。新規對于房產繼承有了升級改進,是為了完善繼承法規,更是為今后家庭財產繼承矛盾糾紛處置指明了方向。
此外,新規賦予父母自主選擇繼承人的權利、新增“居住權”,使得子女“不再繼承”父母房產成為現實,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教誨天下兒女“百善孝為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