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
A小調長笛奏鳴曲 · 第一樂章
“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在《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里的這句話放在藝術領域也格外合拍應景兒:別再說什么梵·高、舒伯特,即便是如今的“西方音樂之父”——J.S.巴赫其實也是這般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BACH”有兩個意思,大寫時是一個家族,小寫時是“流淌的小溪”。在那個年代,冒然提“巴赫”,必然會被問到,“你指哪個巴赫?”J.S.巴赫是老爸,J.C.巴赫和C.P.E.巴赫是兒子;倘若不刻意標明,大概率會被認為是在講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C.P.E.)巴赫。因為,在腓特烈大帝時代,兒子的風頭遠遠蓋過父親,被那個時代冠以“偉大巴赫”的是兒子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C.P.E.)
其實,直到18世紀末一些樂評人依然把J.S.巴赫那些所謂數學般的賦格貶之為“寫給眼睛的音樂”,倒是C.P.E.那流暢的自我表達讓身邊的觀眾、時代的文化風云人物和同期作曲家們瘋狂。他的音樂是一座迷人的橋,連接起巴洛克和古典時期,莫扎特曾坐在他的膝蓋上學作曲……你能真真切切地聽到他正想方設法從巴洛克的桎梏中掙脫,尋找一種在古典之初被稱作“真情風格”的新語言。“他是父親,我們都是他的孩子。我們當中,無論是誰,但凡能寫出像樣的東西來,一定是從他那里習得的。”這話出自莫扎特之口。
C.P.E.巴赫在腓特烈大帝宮廷內擔任伴奏,這位普魯士國王于1740到1786年間在位,他性格獨特開明、興趣多元、知識廣博、精通多門外語,被賦予了“哲學家國王”,是享譽歐洲的帝王。他讀寫法語,和伏爾泰做筆友;他重新建立普魯士科學院,邀請歐洲大陸一眾思想家、知識分子來柏林;他還為城市規劃了壯美嶄新的歌劇院和戲劇院。最最重要的:他還是位頗有才華的長笛愛好者,為自己心愛的長笛起個“小公主”的昵稱,無論走到哪里都要與其相伴,哪怕征戰沙場也寸步不離。讓人不得不聯想到通遼宇宙中的杰克·丘吉爾,能在諾曼底登陸之前,用風笛為同船戰友演奏一曲《卡梅倫人在行軍》(一個音都不錯)。
《A小調長笛奏鳴曲》便是德皇腓特烈大帝委約C.P.E.巴赫和其他作曲家創作的一些有史以來最為精美的長笛音樂,演奏者不僅需要掌握高超的技巧,同時還要將其詮釋得既調皮又可愛。
文/茶茶斑竹
曲目:A小調長笛奏鳴曲 第一樂章
作曲:C.P.E.巴赫
演奏:帕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