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國傳統的文化,父母大過天,父母所說的話一定是對的,孩子一定要聽父母的話,順從父母的教育,否則就是不孝,正因為上一輩人固執、頑固的思想,導致現在教育上的阻礙,當孩子已經擁有獨立的意識時,家長還要自負的插手,來指點孩子的人生,這必然引起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隔閡,家長與孩子之間缺少的是溝通,是交流,是真正有意義的交流。多少自負的父母不懂得與孩子交流,而導致教育上的失敗。
多少人生失敗的父母指望靠孩子的勝利來翻盤
他們自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定型,一切指望只能托付在兒女身上。期望是好的,但你做不到的事情,憑什么要逼迫孩子做到?許多人只知道,自己過的生活不好,不能讓孩子重蹈覆轍。
但他們并不知道怎么做,只能從別處照搬粗糙的方法和理論,套在自家孩子身上。
經歷過相似痛苦的父母就能學會換位思考嗎?
答案是不會,他們“忘記”當年的痛苦,將父母的教育方式全盤復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那些“成功”的父母們,已經忘了、或者從未考慮過自己真正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也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成為“自己”的機會。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我認為中國家庭教育最缺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真正意義上的:
“理性”的心靈溝通
心靈溝通,顧名思義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溝通,也是情感溝通。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與孩子之間,為什么心靈溝通會越來越少,越來越不通常,越來越沒有效果?原因就在于缺少了“理性”二字。
首先,父母與孩子的地位是不對等的,即不是人格平等的關系,而是一個大一個小,一個上一個下,一個強一個弱,一個發號施令一個聽令行事。
其次,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感情總是占上風,理性總是缺席。孩子長大時,有了獨立人格,父母仍把孩子當作附屬品或下級,還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孩子當然就不會接受了,兩者的溝通當然就遇阻了。
第三,父母缺少心靈溝通的意識與技巧,不重視心靈溝通的重要性,認為孩子只要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成績突出,就不會有問題,更不會想到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會存在問題。這仍然是理性缺乏的表現。
第四,不少父母不注重學習,不注意提高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孩子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一方面,有些父母懶惰,不愿意學習,不與時俱進;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思想保守,頑固不化,默守陳規。
溝通是教育的基礎,當你把自己看做一個獨立體,而將你的孩子當做你的一個附屬品去對待的時候,你的教育就是失敗的,不懂得傾聽孩子的內心,只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去強迫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這是家長的自私,而自私的家長所教育出來的孩子必然也會深受影響,在某種道德上也一定會有所缺陷,學會溝通很重要,孩子的想法也是家長值得參考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