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心旅留痕》之邊水(五)
作者丨漁樵 主播丨茉清
作為中國人你可以不知道松花江,但不可以不知道嫩江。因為站在江橋鎮上,面對著千瘡百孔,殘垣斷壁的嫩江大鐵橋,前面就是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后面就是浸滿了殷紅血跡的東北大地和人民的凄慘哀嚎。
這是坐落在嫩江泰來段江邊上的一個小鎮,因一座跨江而過的鐵路橋得名。小鎮距離當時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80公里,是扼守齊齊哈爾的南大門。“九一八”事變后,日軍迅速占領了遼寧和吉林,并繼續向黑龍江推進。為了盡快達成戰略意圖,日軍的捷徑就是通過江橋鎮的嫩江大鐵橋進犯齊齊哈爾。
馬占山是臨危受命,慷慨前赴的。1931年10月16日,時任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長的馬占山接到張學良任命其代理黑龍江省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的電令后,感到形勢急迫,便星夜兼程,于19日晚趕到齊齊哈爾。20日上午,簡短的就任儀式在匆忙中結束。馬占山立即發表了宣言:“爾后凡入侵我省者,誓必死一戰。”千萬別小看了這短短的十幾個字,這是“九一八”后,泱泱華夏,億兆民眾祈盼的“第一聲怒吼”,馬占山的“抗日宣言”就猶如萬馬齊喑[yīn]中的一絲啼鳴,喚醒的是一顆顆麻木的心靈,換來的是整個民族的齊聲吶喊。
作為強盜的日本人,在偷雞摸狗之前總是要尋找一個借口,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個習慣。1931年11月3日,日本人以洮[táo] 昂鐵路有日本投資,要修護嫩江鐵橋為借口,向馬占山發出通告:中國軍隊必須于11月3日正午前撤退到嫩江鐵橋十公里以外,日軍修橋完工之前不得進入。否則,日軍將付諸武力。馬占山認為,這明顯是日本人使用的障眼法,我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于是,按照原定計劃,他加緊部署了三道防線,嚴陣以待。
強盜不做壞事手就會癢。第二天,迫不及待的日軍就在飛機的掩護下從江橋車站北進,向駐守在大興車站以南的中國軍隊發起了進攻。本以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的日軍,沒想到會在這里遭到頑強阻擊。馬占山衛隊團徐寶珍部和張竟渡部奮起反擊,擊退了日軍嫩江支隊先遣中隊的多次進攻。“九一八”之后,還未遇到如此抵抗的日軍惱羞成怒,當天下午便調集了4000多人的主力部隊,由濱本大佐指揮,在飛機、坦克和重炮的掩護下再次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
這次日本人可是下定了決心,動了血本。他們傾巢而出,企圖以優勢兵力和火力一舉突破中國軍隊陣地。怎奈中國軍隊表現得異常英勇頑強,不但死戰不退,還和突入陣地的日軍展開了白刃戰。久攻不下的日軍只好暫時后退,卻又遭到埋伏在江邊蘆葦叢中的中國軍隊的截擊,損失慘重。疲憊不堪的日軍只好拖著大批尸體向后撤退,傍晚的江面一片殷紅。這次侵略者看到的不是夕陽殘照的美景,而是慘敗后的鮮血,槍管上挑著的膏藥旗也無精打采地垂墜著,仿佛斗敗了的公雞耷了著翅膀。
為了挽回敗局,日軍連夜增兵,急調日偽軍4000人趕赴江橋鎮。第二天早6時,開始炮擊中國軍隊陣地。7時,8000多人開始渡江。船到江心,中國軍隊猛烈開火。怎奈日軍人多勢眾,10時,日軍占領江岸陣地,第一道防線失守,并開始猛攻第二道防線。中午,馬占山親臨前線督戰,并急調人馬從兩翼包抄日軍,并派出部隊截擊日軍后勤運輸隊,日軍攻擊再次受挫。及至11月11日,久攻無果的日軍從沈陽和朝鮮又調來大批援軍,江橋附近的日偽軍人數增至3萬人。從12日上午開始,日軍發了瘋一樣地開始了總攻。面對窮兇極惡的日軍,馬占山毫不畏懼。他調動了省屬的所有部隊與日軍決戰,命令軍需部門把所有的庫存彈藥全部運往嫩江前線。及至18日下午,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苦戰半月,彈盡糧絕的馬占山再也無法支撐下去了,只好下令撤退。第二天,日軍占領齊齊哈爾,江橋抗戰結束。
這是怎樣的一種英勇和頑強,面對氣焰囂張,如入無人之境的日軍,敢以區區一省之兵力,與敵抗爭。明知力不能敵,卻偏要以卵擊石。江橋抗戰的意義,不在于消滅了多少日軍,而在與豎起了抗日救國的大旗。戰場上的馬占山敗了,敗在了獨木難支的國情上;人生上的馬占山贏了,贏在了他敢于獨立潮頭不懼外寇的性格和氣節上。馬占山就這樣抓住了歷史的機遇,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官吏,一下子成為全民族矚目的英雄人物,永遠地成為了這個民族的驕傲。
嫩江鐵橋邊的槍炮聲,在殘陽浴血時分漸漸停止。落日殷紅,鮮血凝固,馬占山的部隊趁著夜色悄悄地撤走了,一切似乎已經結束,。其實,一切遠未結束,這只是剛剛開始。從歷史學的角度上看,江橋抗戰是“九一八”后,中國軍隊打響的有組織、有領導的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槍。同時,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在東方主戰場上打響。中國人民十四年的浴血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槍炮聲,在這一刻才剛剛開始。
作為中國人你可以不知道黑龍江,但不可以不知道綏芬河和烏蘇里江。因為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雖然我們贏得了勝利,但是我們卻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拋開具體的人財物上的損失不講,單從時間上算,中國東北毫無無疑問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世界經歷戰火摧殘時間最長的地區。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馬占山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華民族有組織地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第一槍。同時,也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一槍在東方主戰場打響。但是,很多人還不知道,在這片黑土地上,還有兩條叫綏芬河和烏蘇里江的邊水,也必須走進中華民族的記憶。綏芬河和烏蘇里江這兩條河流都位于中俄邊境,它們之所以被20世紀的人類歷史所青睞[lài],完全也是因為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那場第二次世界大戰。
話還得從日軍占領東北后說起。日軍占領東北后,在向南發展企圖占領中國全境的同時,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是害怕蘇聯進行軍事干預。于是從1934年春天開始日軍在中蘇邊境線上大規模修建要塞工事,至1945年二戰結束,在綿延四千八百多公里的中蘇邊境線上共修建了大型要塞群十七處。這其中以緊臨綏芬河和烏蘇里江的東寧要塞和虎頭要塞最為重要,被稱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這兩個要塞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東寧要塞是日軍為了進攻蘇聯遠東戰略目標符拉迪沃斯托克,摧毀蘇軍太平洋海軍艦隊司令部,進而控制蘇聯東方海岸橋頭堡而修建的。可以說是一個規模宏大,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性堡壘型陣地;虎頭要塞的對面是蘇聯遠東重鎮伊曼市,從虎頭用肉眼就能清楚地看到蘇聯西伯利亞鐵路大橋,毫不夸張地說,虎頭就猶如刺向蘇聯遠東地區的一把尖刀。
要塞的龐大規模可以說是史無前例,每個要塞群都由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相通的地下工事組成,周圍幾十座山頭都被掏空。要塞的功能也被設計的十分全面,儲存物資、兵員,醫療、通訊和日常生活所必須的功能一應俱全。拋開所配號稱世界第一的重炮等先進裝備不說,僅從日軍最多時在虎頭配備了一個師團12000余人和在東寧配備了多個師團、混成旅和國境守備隊等13萬人的兵力上看,其重要性和重視程度都居各要塞之首。
據說,1945年8月9日,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開始對虎頭和東寧要塞發起攻擊。日軍憑借堅固的要塞工事負隅頑抗,激戰至26日,虎頭要塞被攻克,除幾十名日軍生還外,其余均被消滅。由于日軍指揮官不相信收音機里播放的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詔書,仍然命令部隊頑強抵抗。久攻不下的蘇聯紅軍無奈之下只得命令被俘關押的關東軍司令部河野貞夫中佐到東寧要塞勸降,這樣8月30日守衛要塞的日軍才最后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一槍在此結束,深藏在烏蘇里江和綏芬河畔的虎頭要塞和東寧要塞也因二戰終結地的身份而載入史冊。
從世界范圍內看,以黑龍江一個省的面積并不算個大地方。但歷史的機緣卻偏偏投向了這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戰爭給這里留下了太多的印記,江橋抗戰的開始與虎頭要塞和東寧要塞的結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
“邊水”迢迢,搖醒了過去。這不是為了激發痛苦和點燃仇恨,而是為了即將忘卻的歷史,為了告訴未來。
作者 漁樵 本名王法勝,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作家協會會員,大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大慶石化公司作家協會主席,邂逅湖讀書會會長。
出版個人詩詞集《心旅詩話》、《大慶城事》等文集。作品散見報刊和網絡。創建邂逅湖讀書會和漁樵書院公眾號,致力于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播。
桌上一杯茶,手中一本書,靜謐的午后,王法勝與您相約漁樵書院。靜靜地聽,輕輕地聊。聽,從歷史深處傳來的文化信息;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體會到的感悟。人生不過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讀書就是這個過程中的最好方式。所以,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主播 瑞雪 全國“百佳”語文教師,省市勞動模范。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她一直恪守的原則,她帶領她的學生在折合的世界里遨翔,在立起的土地上耕耘。她喜歡用聲音解讀文字,用聲音傳遞美好,讓文字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