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在中醫學中也叫“傷風”,它是一種極為常見、普通而較難避免的疾病。雖然普通感冒一般比較容易治療,但中醫所稱的“體虛感冒”(或“虛人傷風”)治療起來則需特別留意。所謂“體虛感冒”是指患者在感冒時伴有某些“正氣虛弱”的表現。該病患者大多由于脾肺氣虛、衛外不固而易于感受外邪。體虛感冒會反復發生。有些患者往往感冒剛好些,又因冷天外出、保暖不足,或在洗頭、洗澡、換衣服時不小心受涼而復發感冒。正如明代《證治匯補·傷風》中所說:“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在臨床上,體虛感冒的病程往往較長(常在1周以上),嚴重時還會誘發患者的宿疾或使其原有的疾病加重。
臨床實踐證實,中醫治療體虛感冒有較好的效果。其治法不是單純地祛邪解表而要兼用補法,不僅重視對患者病癥的治療,還要注意對患者病后的調理以及病前的預防。下面就從上述這三個方面介紹一下體虛感冒的中醫療法:
一、病中治療
體虛感冒主要分為氣虛感冒和陰虛感冒(含氣陰兩虛感冒)兩大類型。與治療一般感冒使用辛涼解表或辛溫解表藥有所不同的是,治療體虛感冒不宜使用作用強、劑量大的藥物,而且必須應用補氣或滋陰的藥物,以扶持正氣。
1.治療氣虛感冒:氣虛感冒患者既有發熱、惡風寒、無汗或有汗、頭昏或頭痛、肢體酸軟或疼痛、鼻塞或流涕等風寒感冒的癥狀,又有疲倦乏力、少氣懶言等脾肺氣虛的表現。查體可見其舌苔薄白、脈浮無力。治療該類感冒可選用如下藥劑:①參蘇丸(
中成藥):參蘇丸的藥物成分有黨參、紫蘇葉、生姜、葛根、前胡、桔梗、枳殼、陳皮、半夏、茯苓等。該藥具有疏散風寒、祛痰止咳以及補氣(扶正祛邪)的功效,適合有咳嗽癥狀的氣虛感冒患者服用。其用法是: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也可服用本品的片劑或顆粒劑。②黨參荊防湯(經驗方):黨參荊防湯的藥物組成有:黨參15克,荊芥、防風、陳皮、桔梗、枳殼、生姜各10克,大棗15克,甘草3克。該方具有較平和的疏散風寒作用,適合有惡風寒而頭身疼痛以及咳嗽較輕癥狀的氣虛感冒患者服用。其用法是:將上藥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劑,分3次服下。③紫蘇防風湯(經驗方):紫蘇防風湯的藥物組成是:黨參、防風、紫蘇、生姜各10克,大棗30克。該方具有扶正祛邪、疏風散寒的功效,適合病情較輕或尚未痊愈的氣虛感冒患者服用。其用法是:將上藥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劑,分3次服下。④人參敗毒膠囊(中成藥):人參敗毒膠囊含有人參、羌活、獨活、生姜、柴胡、薄荷、川芎、前胡、桔梗、枳殼、茯苓等成分。該藥具有與紫蘇防風湯類似的功效,但其疏散風寒、止痛作用較強,適合有惡風寒、肢體疼痛較重癥狀的氣虛感冒患者服用。其用法是:每次口服3粒,每日服3次。
2.治療陰虛感冒(含氣陰兩陰感冒):陰虛感冒患者既有發熱、微惡風寒、有汗、頭昏等風熱感冒的癥狀,又有口干咽痛、久咳少痰等肺胃陰虛的表現。查體可見其舌紅少苔、脈細數。氣陰兩虛的感冒患者除了有陰虛感冒的癥狀外,尚兼有脾肺氣虛的表現(同氣虛感冒)。治療該類感冒可選用如下藥劑:①加減葳蕤(wēiruí)湯(經驗方):加減葳蕤湯的藥物組成是:人參、薄荷、桔梗各6克,玉竹12克,蔥白、淡豆豉各9克,甘草3克。該藥具有益氣養陰、疏風解表的功效,適合有較輕的發熱惡風癥狀的陰虛感冒患者服用。其用法是:將上藥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劑,分3次服下。②參麥薄荷湯(經驗方):參麥薄荷湯的藥物組成是:西洋參、桔梗各6克,麥冬、白薇各12克,薄荷、桑葉、菊花各9克,甘草3克。該藥具有益氣養陰、疏風清熱的功效,適合有發熱惡風、頭昏癥狀的氣陰兩虛感冒患者服用。其用法是:將上藥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劑,分3次服下。
二、病后的調理
痊愈后的體虛感冒患者,為了恢復身體的“正氣”,提高抗病能力,防止再次發生感冒,需使用一些具有補益脾肺之氣功效的中藥或藥膳加以調理,一般應堅持調理1~3周。通常,該類患者可選用以下藥品或藥膳進行調理:
1.玉屏風口服液(中成藥):該藥含有黃芪、白術、防風,具有益氣固表的功效,并有一定的解表作用。其用法是:每次服10毫升,每日服2~3次。也可服用本品的顆粒劑、丸劑或袋泡茶劑。
2.黃芪精(中成藥):該藥是用黃芪加工制成的口服液,具有益氣固表的功效。其用法是:每次服10毫升,每日服2次。也可服用黃芪顆粒。
3.參芪丸(中成藥):該藥含有人參、黃芪,具有益氣固表、補益脾肺之氣的功效,尤其適合平素體弱氣虛較明顯的感冒患者服用。其用法是:每次服8~10丸,每日服2次。也可服用參芪糖漿或參芪膏。
4.黃芪粥:取黃芪15克,大棗10枚,粳米50克。先將黃芪煎水取汁,然后用此藥汁與粳米和大棗一起煮粥。每日服一劑,分兩次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