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茜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學習禮,就無法立身。這里的禮可以理解為規矩,也就是人際交往中要遵守的規則。
每個人都處在社會關系網絡中,我們的言行必然會對他人產生影響。
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有些約定俗成的規則,大家都心照不宣。
而有一些人際交往卻是微妙的,需要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
古語有言:己之事,自完成;毋煩人,大事成。
意思是,每個人都要靠自己完成自己的事。
成年人的世界里,不輕易麻煩別人,是一種體貼和善良。
朋友小芳在一家企業實習。由于是新人,好多都不懂,小芳便勤學勤問。
一次,她向同事請教一張圖紙的設計原理。
沒想到這位同事居然花了一中午的時間,整理了厚厚的一疊資料給她。
打印好的資料上還貼心地用便簽標出了重點部分,方便她查看。
小芳當時都傻了,立刻后悔不已。
那疊資料有十幾頁,顯然是同事放棄了午休時間特意為她整理出來的。
因為自己簡單的一句話,讓同事犧牲了午休時間,小芳十分內疚。
從那以后,小芳決定,如果不是特殊情況,萬不得已,否則盡量不去麻煩別人。
知乎上有人問:“不愿意麻煩別人是一種什么心態?”
有個高贊回答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這樣自己的寶貴時間不會被過多占用,也不會給別人增加負擔。”
請人幫忙前,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必須麻煩別人。
成熟的人,都懂得體諒別人,不希望給別人添麻煩。
著名作家馮驥才把自己第一部長篇小說《義和拳》寄到人民文學出版社。
小說編輯組組長李景峰約他到北京修改作品。
一天,李景峰因為父親重病要連夜趕回東北,馮驥才去火車站送他。
火車晚點了很久,等景峰上了車,他才重新回出版社,而此時已經凌晨3點了。
出版社自然是鎖門了,馮驥才怕這個時候找人來開門肯定要害得人家睡不好覺,于是便坐在門口一直等到天亮。
后來李景峰知道了,問他大半夜地怎么在大街上過夜的?
馮驥才怕他自責,便開玩笑地說:
“我第一次知道一個大城市是如何從夜里一點點醒來的。下夜班的人怎么走路和騎車,上早班的人怎么在清涼的空氣里咳嗽……”
李景峰聽完笑了,心里十分感動。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也都是友好的,獨立和友好是兩條平行線,不要隨意打擾他人的獨立,更不要無端介入。
你的請求,也許都是無心之言,別人卻要花額外的時間為你付出。
再小的忙也是一份人情,總歸是要還的。
成年人最高級的修養,就是不輕易麻煩別人。
大學時候,閨蜜曾講過這么一件事。
她家要買房子,但是還差一些錢。于是,爸爸便想找一個做生意、家境還不錯的親戚借錢。
先給親戚打電話,沒接通。然后在微信上發了短信,又留了語音,但是對方一直到第二天都沒有回復。
沒辦法,她爸急得第二天直接去親戚家當面問。
親戚很是意外,反問她爸說“不是已經給你答復了么?沒說要借給你啊!”
后來才知道,這個親戚最近生意上遇到了難題,資金流出了問題,不知道如何回復,干脆就不回了。
成年人的交往,無聲勝有聲,不需要太多語言。
不回應,就是最直接的拒絕。
有時候的確需要我們堅持,但是太過執著就是執迷不悟了。
在沉默的語言中悟到對方的態度,才不會讓自己和別人尷尬。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意思是如果一扇門不愿為你打開,一直敲是很沒禮貌的。
電視劇《照亮你》中,霍巖宗一直暗戀女主徐來,始終沒有勇氣告白。
后來他發現徐來喜歡靳時川,這才醒悟過來。
其實徐來對自己的心意早就有所覺察,只是她一直不以回應。
我們一生中會遭遇各種大小事情,都需要我們表明態度,而沉默、不給回應有時也是一種態度。
所以應該推己及人,得不到別人的回應就是拒絕,切莫一味多情,高估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位置。
大多數人都喜歡發消息能及時回復的人,可如果一直收不到回復,那么,沒有答案就是最明確的答案,再去追問,就是拎不清了。
人海茫茫,兩個人能遇見就是莫大的緣分。
能一起相伴走多遠,誰也不知道,雖然乘坐的是同一輛列車,可是奈何目的地卻不一樣。
該分別的時候,無論多么不舍,都要道聲再見。
緣分已盡,總有人要先到站下車,無須挽留,也不必強留。
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翠花,年輕時愛上了插隊知青陳志,大膽而熱烈地追求他。
陳志并不喜歡翠花,但最后倆人還是結了婚。
她原以為可以和自己愛的人開始幸福的生活,可婚后她才發現,他們的差距太大。
兩人經常因為很多小事鬧矛盾,想法也都不一樣,總是吵架。
后來,陳志返城上大學,其間遇到了一個讓他產生好感的女同學葉秀蘿,很快兩人就相愛了。
其實,翠花和陳志根本不適合,陳志回城求學,就是選擇和翠花分開,可是翠花一直舍不得放手,陳志迫于道德和責任,無奈地選擇委曲求全。
一個執意要離開的人,能留住人卻留不住心!
成年人的交往中,沒有誰離不開誰,一味地委屈忍讓,只會讓自己和對方都痛苦。
如果一段關系讓雙方都糾結難受,就不必費盡心力去維系了,先離開的人最明智,被離開的人要拎得清。
《千與千尋》里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生這輛列車所有人的終點是一樣的,而且一路上會有許多站點,但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我們一起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漫漫人生路,能和我們相遇的都是有緣之人。
當有人陪著你走過生命中的一程時,自當開心和欣喜。
但是不要忘了,曾經因共同的愛好、態度和價值觀成為朋友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因環境、想法、觀點的改變而漸行漸遠。
總有一天,朋友會離你而去,不必傷心,也不必難過,曾經在一起的美好就是最珍貴的回憶。
緣分盡了,好聚好散便是,一廂情愿試圖挽留,只會徒增煩惱。
離開的人就不要強留,強扭的瓜不甜。
成年人的交往,不給別人添麻煩,力所能及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
學會覺察沒有回應背后的答復,放過別人,也讓自己好過。
緣來緣盡都順其自然,好聚好散,為過往歲月畫上圓滿句點,離開的人就不要強留。
如此,既展現了對他人感受的關懷和體貼,也彰顯了我們的自律與自尊。
當我們心懷善意、包容他人,并在交往中守住這些潛規則時,我們也會從中收獲更真摯的友誼和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