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利的威力大過原子彈!”不少人對于“復利”兩字大多耳熟能詳,但是,哪些理財產品最具有復利效果?復利效果真的存在嗎?
其實,所謂的復利,簡單說就是利滾利、錢滾錢的觀念,其推算公式就是本利和=本金×(1+年報酬率%)的n次方,其中n為設定之投資年數。
例如每年投資1萬元在年報酬率10%的理財工具上,第一年的本利和就是11000元,而第二年的投資本金就是1萬元再加上第一年的11000元,也就是將第一年的獲利1000元并入本金繼續投資,因此第二年的本利和就是就21000元×10%為23100元,第三年再以33100元繼續投資,如此周而復始,20年后本利和將達63萬元,以本金總和20萬元來看,20年間的投資報酬率逾300%,與最初每年投資報酬率10%(單利)相較,復利的威力由此可見。
而根據該公式的演算模式,若以每年投資14000元,投資報酬率提升20%、投資年限拉長至40年來計算,則本金總和56萬元在40年后竟可變成1億元,顯示復利效果在時間拉長及投資報酬率提高下,其財富膨脹的效果更為明顯。
至于何種理財產品最具復利效果,只要有投資報酬率的理財工具,再配合時間累積,都會有所謂的復利效果。因此評估復利效果的關鍵不在于理財工具本身,而是在于投資報酬率高低及時間長短,也就是說只要是具有投資報酬率的理財工具,加計投資的時間后,都可以產生復利效果。
具有復利效果的理財工具,除了最常被提及的定期定額或單筆投資基金外,股票也是一個擁有復利效果的典型投資工具,只要鎖定一檔基本面良好的個股,在大盤長線向上的情況下,則該檔個股的投資報酬率加計時間的累計,其獲利將十分可觀。
不過,筆者也提醒投資人,投資報酬率越高同時也代表風險越高,因此投資人最好進行資產配置,也就是利用高低風險不同的理財工具搭配投資,最常見的就是股票與債券進行搭配,或是混合型基金搭波動較大的股票型基金,可兼顧獲利與風險控管。復利"72法則"財富增長的魔術師
當我們在做財務規劃時,了解復利的運作和計算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常喜歡用"利滾利"來形容某項投資獲利快速、報酬驚人,比方說拿一萬元去買年報酬率20%的股票,若一切順利,約莫三年半的時間,一萬元就變成二萬元。復利的時間乘數效果,更是這其中的奧妙所在。
把復利公式攤開來看,"本利和=本金x(1+利率)x期數"這個"期數"時間因子是整個公式的關鍵因素,一年又一年(或一月一月)地相乘下來,數值當然會愈來愈大。
雖然復利公式并不困難?熏但若是期數很多,算起來還是相當麻煩,于是市面上有許多理財書籍,都列有復利表,投資人只要按表索驥,很容易便可計算出來。
不過復利表雖然好用,但也不可能始終都帶在身邊,若是遇到需要計算復利報酬時,倒是有一個簡單的"72法則"可以取巧。
所謂的"72法則"就是以1%的復利來計息,經過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一倍。這個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年報酬率的投資工具,經過14.4年(72/5)本金就變成一倍;利用12%的投資工具,則要六年左右(72/12),才能讓一塊錢變成二塊錢。
因此,今天如果你手中有100萬元,運用了報酬率15%的投資工具,你可以很快便知道,經過約4.8年,你的100萬元就會變成200萬元。
雖然利用72法則不像查表計算那么精確,但也已經十分接近了,因此當你手中少了一份復利表時,記住簡單的72法則,或許能夠幫你不少的忙 定期定投享受復利,賺足養老錢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復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跡,因為它揭示了財富快速增長的秘密。如果從年輕時堅持投資,隨著時間的延續,回報將會非常驚人。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愛下象棋的國王棋藝高超,在他的國度從未有過敵手。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了皇宮并贏了國王,國王問這個年輕人要什么樣的獎賞。年輕人說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中放上一顆麥子,在第二個格子中放進前一個格子的一倍,每一個格子中都是前一個格子中麥子的一倍,一直將棋盤每一個格子擺滿。很快國王就發現,即使將國庫所有的糧食都給他,也不夠百分之一。
這就是復利的秘密!盡管從表面上看,他的起點十分低,但是經過很多次的乘積,最終結果就迅速變成龐大的數字。
我們再舉個例子作個比較。兩個年輕人,一個在22歲開始每年投資1萬元,直到40歲,每年按照復利15%的方式增長;另一位,32歲才開始投資,他每年投2萬元,也按照15%復利計算到40歲,那么結果會是誰的多呢?是22歲的那位!影響財富積累的因素有3個,一是具備增值能力的資本,二是復利的作用時間,三是加速復利過程的顯著增長。顯然,及早開始自己的投資、盡早開始享受復利是讓資金快速生長的最好方式。
定期定額投資便是簡單便捷的方法之一。所謂定期定額,即投資者每月在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金額投資于一只或多只基金。比如說,某投資者每月投入1000元購買易方達上證50指數基金,將基金分紅進行再投資,從2004年3月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總共投入3.9萬元,但期末總資產卻達到113933元,定投其間資本加權收益率高達385%,年均收益率超過42%!若是從2003年底一開始定投易方達策略成長基金,在同樣的時間段內總投入4.2萬元,期末總資產已近16萬元!定期定投的優點之一是具有強制投資的功能,每月投入節余的小量金額,投資者將會為自己的“自覺自律”而受益匪淺。
基金定投賺足養老費用
怎樣才能在退休后有一筆可觀的養老費用,在孩子上大學或出國時有一筆充裕的資金?工行相關理財專家認為,基金定投就能幫助您實現一百萬的夢想。每月只要定投1000元,以平均投資回報率15%來算,堅持20年以后便能獲取150萬的財富。
可見,基金定投越早越好,其收益多少的差異不光來自投資時間的長短,也來自選擇基金的眼光。業績相對較好的基金與業績相對一般的基金往往一年的收益都相差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幾十,數十年下來其收益的相差程度將十分巨大。 一天賺N個漲停板 把握復利的奧秘
近期股市瘋狂上漲,數千萬的新股民每天在瘋狂上漲的重組股、低價股叢中快速輪炒,試圖每天都能獲取短線“超額利潤”。實際上,絕大部分的短線投資者最終都將是輸家,因為每天把握短線進出,而且要保證相對較高的成功率,難度是非常大的。
最近我跟股友談及“我今天賺了5個漲停板!”,所有人都覺得我在說謊。其實這是因為我在去年10元附近買入某只股票持有至今,目前股價超過60元,本周三該股漲停板,相當于當初本金當日升值50%,這就是一天賺5個漲停板的實例。試問,每天“高拋低吸”有可能達到這樣效果嗎?顯然不可能。
其實,這也是許多投資者都不明白或者明白了也不會執行的復利增長的奧秘!股市是一個時而讓人欣喜若狂,時而讓人捶胸頓足的地方,它能將人性中的兩個最大弱點貪婪和恐懼極度放大,因此絕大部分投資者無法平心靜氣去考慮長期復利增長的事情,只考慮眼前得失。快速致富是每個投資者強烈的愿望,許多初入股市的投資者希望快速致富,這種浮躁的心態往往欲速而不達。
真正的成功都是復利所致,如果一個人在20歲開始以一萬美元開始投資,如果可以保證每一年的復合增長率是35%,等到他70歲時,就可以擁有328億美元的資產,這就是復利的效果。
在股市里實現復利增長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短線投機性操作,一種是選擇價值成長型股票長期持有。短線投機性操作難度極大,它需要一般人不具備的豐富的經驗、敏銳的反應能力、超常的精力和大量的信息處理能力,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大部分的短線操作都是成功的,或者一個周期內(比如一個月)賺的一定要比虧的多。因此,靠短線投機性操作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另一種方法則是類似巴菲特式的精選潛力股,長期持有。這種方法的關鍵有兩點:一是選擇能長期“慢牛式”上漲的股票,即成長股,而不是大波段起落的垃圾股;二是長期持有這些股票的耐心。
選擇一個有長期上漲潛力的股票有兩個要點:價值和成長。價值是基礎,成長是股價上漲的動力。尋找價值加成長的股票,可以循以下的標準: 1、行業獨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2、具有不可替代或者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或重置成本遠大于其總市值;3、產品有一定的市場壟斷地位,并具有被持續消費的需求;4、公司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在國民經濟發展或人民生活中能發揮重要作用;5、最近三年凈利潤持續增長;6、未來3~5年的成長性有保障;7、市盈率適中。一般而言,具備上述條件中的4至5個,該股票就具備長期上漲的潛力。滬深股市中,貴州茅臺、萬科A、云南白藥、上港集團等就是成長股的典型,是長期投資的首選品種。
在一個相對低位買入成長股并長期持有,當該股上漲至你的買入價的N倍時,它漲一個停板,你的本金就漲N個停板,這就是復利增長的魅力.月投1000元有望聚財百萬
“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我就是一個上班族。”談到理財,想到自己銀行賬戶上可憐的4位數,林欣有些彷徨。工作兩年,她一直高興地當“月光公主”,然而身邊的不少朋友都通過股票、基金賺夠了買房的首付款,并開始為買房而奔走的時候,她才猛然意識到自己當初沒有理財是多么的錯誤。
不能僅指望儲蓄致富“都說男人要對自己‘狠一點’,可我對自己夠狠了,一發錢就往銀行跑,像樣的衣服也沒幾件,可幾年來卻沒有攢多少錢。”
周文今年25歲,目前月薪2100元,正計劃2年內買房結婚。參加工作3年來,處處省吃儉用,但積蓄也只有不到4萬,離首付款10萬還差一大截,每當聽到房價上漲,他都寢食難安。
招商銀行武漢分行理財師馮婷婷表示,雖然儲蓄是理財的第一步,但如果僅僅指望儲蓄來致富,是十分困難的。如果想要10萬的本金翻番,按照目前的利率,大概需要20多年,而這個時間顯然十分漫長,要有相當的毅力。
月投1000元有望聚財百萬
復利可以讓您的存款幾何級增長,但是鑒于上班族積蓄有限,目前比較好的投資方式有基金定投,零存整取等。
中信銀行武漢分行理財師陶理偉比較看好基金定投,他認為在股市震蕩的背景下做基金定投能克服股市變化無常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因為定期定額投資兼具儲蓄與投資雙重功能,另外基金定投每月分散投資,風險相對較低。
如一個25歲的年輕人,目前月收入3000元。如他每月能堅持投資1000元,同樣按照10%%的年利率、6年后他就可以有9.8萬元。不到50歲,他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
存款也有技巧
光大銀行武漢分行理財師葉剛表示,即使是存款,也有技巧,比如可以選擇一兩只貨幣市場基金來作為定期儲蓄。
此次加息后,1萬塊錢存1年期收益為2.79%(稅前)。但是要想提前取出來,只獲得0.576%(稅后)的收益。
貨幣基金目前的收益率一般都高于半年期銀行存款稅后利息收入,但是其存取的便利程度相當于活期,投資者可以隨時支取,不影響收益。
上班族投資步驟
葉剛表示,上班族投資理財也應該遵循一定的順序。他認為,上班族應該先買保險,趁著年輕買保險,不但保費便宜,也讓自己有個基本保障。在有一定保障的基礎上,可以再拿錢出來做投資。
葉剛說,上班族收入不高,應該適當地克制自己的欲望,量入為出,他認為記賬可以讓自己清楚所有開支狀況,從中了解有哪些消費是可以省下來的,從而把錢花在刀口上,不作無謂的消費。 發家致富,小投入聚財百萬
投資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將資產投資于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上。而存放在銀行無異于虛耗光陰,浪費資源。
窮人之所以窮,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沒有夢想,而是沒有去把夢想變成現實。
有1萬元錢,5個人分,每人可得2000元,誰也不窮,誰也不富。要是其中的兩個人用自己的2000元去做生意,每人又賺了1萬元,那么這個社會的財富總量就達到了3萬元。而其中的兩個富人擁有2.4萬元,占80%,三個窮人擁有6000元,占20%。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說三個窮人“窮了”是因為兩個富人“富了”嗎?不能。因為兩個富人的“富”來自于社會財富的“增量”,而不是從另三個人手中奪取的“存量”。
不僅如此,兩個富人在給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給三個窮人增加了就業機會和勞動收入。那樣,在兩個富人每人的財富總額達到1.2萬元的時候,三個窮人每人的財富也就可能不再是2000元,而是3000元或者5000元。
法國有位貧窮的年輕人,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終于成為媒體大亨,躋身于法國50名大富翁之列。1998年他去世,將自己的遺囑刊登在當地報紙上,說:我也曾是窮人,知道“窮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的人,將得到100萬法郎的獎賞。幾乎有兩萬人爭先恐后地寄來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門。大部分的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另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技能……但沒有人答對。一年后,他的律師公開了答案:“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
這個謎底震動了歐美,幾乎所有的富人都予以認可,說出了自己成為富人的關鍵所在。這里說的“野心”,準確地說,應該是我們常講的“雄心壯志”。我們難以設想,一個心志不高的人,一個沒有遠大目標的人,連一張藍圖都沒有的人,能夠創造出什么奇跡。
通常對富人之所以能致富,較負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運氣好或從事不正當的行業;較正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更努力或克勤克儉。但萬萬沒想到,真正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理財習慣不同。投資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將資產投資于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上。而存放在銀行無異于虛耗光陰,浪費資源。
我小時候5分錢買一支小豆雪糕,現在最便宜的雪糕是一元錢一支,這20年時間“同檔次”的雪糕價錢漲了20倍。如果把這筆錢存在銀行并要求它保持購買力不變的話,就要求銀行的每年單利是100%左右,哪個銀行有這樣的利息?
窮人的錢不是資本。一個人用100元錢買了50雙拖鞋,再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賣得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都要從社會福利局領取100元的生活補貼,他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換種方式,每個月給窮人200元,讓他可以用余下的100元去做賣拖鞋的生意,一個月下來就有150元;下個月還給他200元,他就可以用250元來買賣拖鞋,又可賺125元;到第三個月,這個窮人手里已經有了375元,除去100元生活費,還有275元資本金,你不用再給他任何救濟了……
但實際上,很多窮人不會按你給他安排的道路前進。你給他100元,他會去買米;給他200元,他會去買酒買肉;給他500元,他會去買件好衣服,最后只剩下10元也要買幾注彩票。哪怕你給他100萬元,他也想立刻把錢變成房子、車子,風風光光地去兜風,好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經不是窮人了……窮人不僅是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有個人很窮,一個富人可憐他,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春天撒下種子,秋天就可以脫離貧窮。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斗。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于是他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只羊,先殺一只吃,剩下的可以生小羊,長大可以賣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愿以償。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窮人想,這樣下去不行,不如把羊賣了買些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些,日子立刻能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愿以償,但是日子并沒有改變。艱難時,他又忍不住殺雞,終于殺到只剩一只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心想,致富是無望了,不如把雞賣了,打壺酒,一醉解千愁。
春天來了,富人興致勃勃送來種子,發現窮人醉臥在地上,依然一貧如洗。富人轉身走了,窮人繼續貧窮。
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最終沒能堅持到底.教你發家致富的三大絕招
某雜志最近刊登了23名青年百萬富翁如何開創自己商業帝國的成功故事。這些富翁年齡都不超過40歲,沒有一個來自商業世家,事業的起點也不高,其致富方式可大致歸為三類。
勤勤懇懇型
雖然也有一些百萬富翁的成功之路充滿傳奇色彩,但更多的還是靠勤勞的雙手和多年的苦干。比利·斯達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93年, 23歲的比利出于對冬季運動的熱愛開了一個不足20平米的滑雪板小店,此后,比利和妻子一道將經營范圍從滑雪設備一步步擴展到少女時裝、運動器材,誰知 “9·11”給他們帶來了沉重打擊,公司連續三年虧損,險些破產。他們歷盡艱辛重振旗鼓,去年終于迎來了600萬美元的贏利。
為等待機會,老練的企業家都需要臥薪嘗膽,白手起家的年輕人更不例外。亞美·凱茲和德納·斯拉維特在紐約的各種行業里摸爬滾打多年,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商機。一個偶然的機會,微軟公司向他們訂購一批禮品包裝袋,這使他們瞄準了跨國公司禮品市場。在各個跨國公司之間周旋多年后,2004年他們與法國專營包裝的行業大王達成合作協議,這次機會使他們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900萬美元。
另辟蹊徑型
有人喜歡埋頭苦干,有人卻喜歡尋找別人不曾注意的市場盲點。但能夠另辟蹊徑干成一番事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得克薩斯州36歲的維耐·巴阿特的賺錢思路很與眾不同。美國各行業的競爭都很殘酷,讓維耐很不適應,為躲避競爭,他把注意力轉向了那些非營利組織:專為不善經營的非營利組織提供管理服務,幫助他們改善與商業客戶的關系。如今,他的公司為幾千家非營利組織服務,僅去年就贏得了2000萬美元的豐厚利潤。
利人利己型
有些人創業之初就立志建功立業,但有些人的成功卻是無心插柳。1983年,年幼的約瑟夫·薩姆皮維夫患上了糖尿病,不能吃含糖過多的冰淇淋。為了解饞,他為自己做了個不含糖的冰淇淋。15歲時,他已經研制出好幾種不含糖的甜點。
在美國,胖人很多,這種低糖食品非常受歡迎,約瑟夫嘗試著把自己研制的甜點拿去賣,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這位34歲的企業家已開發了40多種無糖食品,暢銷全美,僅去年的銷售額已超過1億美元。
說起利人利己,33歲的安德魯·福克斯做得也不差。福克斯年輕時最熱衷的就是出入紐約高檔俱樂部,為省錢,他想方設法去蹭票。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問自己:為什么不直接與俱樂部老板協商,給那些熱衷于過夜生活又想省錢的消費者優惠待遇呢?沒想到這一簡單的主意給他帶來了巨額財富。現在通過他的網站不僅可以享受到美國各大俱樂部的優惠服務,還能找到各地的旅游信息,去年的營業額已達到2200萬美元。富豪創業發家的七種秘密“武器”
第一招向前看兩年
當年李彥宏在美國拋棄唾手可得的博士帽而艱苦創業的時候,美國IT界最火的是電子商務。無數人拼了老命想要擠上這輛被看好的網絡列車,甚至不惜拋掉自己熟悉的行業。
李彥宏沒有跟隨大流進入電子商務領域,而是悄悄走到了尚少有人問津的網絡搜索領域。因為他看到了搜索對網絡世界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
李彥宏告誡躍躍欲試的年輕人:一定要有向前看兩年的眼光。跟風、趕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只是殘羹冷炙。
第二招少許諾多兌現
“這個項目多久可以完成?”“6個月。”“4個月行嗎?給你加50%的報酬。”“對不起,我做不到。”
這是在李彥宏創業之初和一個客戶的一次對話。后來,這個客戶告訴他,對于李彥宏的拒絕,他感到非常滿意,因為這反映出李彥宏是一個很真實和穩重的人,這樣他的產品在質量上一定會有保證的。
第三招不需要錢的時候借錢
在創業過程中,“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在美國硅谷里,每天都有公司因為有了風險投資而開山立派,每天也都有公司因為囊中羞澀而關門大吉。李彥宏認為,一定要在不需要錢的時候去向投資人尋求投資。
用一年的時間來做半年的事情,這是李彥宏的風格。他認為,這樣可以保證有一半的錢仍然在自己的掌握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向投資人借錢,你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因為“就算借不到,我的公司也不會馬上垮掉”。
“不要輕易將主動權交給投資人,在創業的過程中沒有人會樂善好施。”李彥宏告誡創業的青年人,“一定要在尚不缺錢的時候借到下一步需要的錢。”
第四招分散客戶
在創業的初期,創業者常常會因為有了一兩個固定的大用戶而偷笑不止。“或許不久就是想哭都哭不出來埃”李彥宏這樣說。
他剛回國創業的時候,公司主要是服務于幾大門戶網站。這幾大網站都占據了公司收入的10%以上,任何一個客戶的流失,都會對公司的效益造成極大的影響。
“命運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絕不能操縱在別人手中。”
第五招不要過早地追求贏利
過早地實現贏利就是在大量地縮減對技術的投入。
李彥宏認為,一個創新的公司,在技術上一定需要大規模的投入。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技術上一直處于領先甚至于壟斷的地位。而這種領先在今后一定會帶給企業大的回報。犧牲企業的長遠利益宣布贏利,是不理智的行為。
第六招專注自己的領域
從1999年公司成立到現在,4年的時間里,互聯網世界滄海桑田,“網絡游戲”“短信平臺”紛紛強勢登場,不少人捷足先登,賺得盆滿缽滿;不少人跟風而動,也摔得頭破血流。而李彥宏說他只在做一件事:搜索。
他說不少人曾鼓動他向網絡游戲、短信等領域涉足,但李彥宏并沒有這樣做。在他眼里,自己的公司,自己的領域還有很深的潛力可以挖掘,自己目前要做的只是將搜索這一個領域不斷翻新。
“在今后的若干年,百度也將只在搜索領域發展。”李彥宏如是說。
第七招保持激情
一個創新的過程,絕對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愛和激情,創業者將是很難堅持下去了。所以,李彥宏對青年創業者們說,先確保你對這個事業的熱愛和激情,然后再創業吧。
“我選擇放棄博士學位來進行創業,并不是為了錢,而是真的出于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同時,我也并非完全不考慮錢的因素,但我始終堅信:在今天的社會中,只要你給了社會好的產品,社會一定會給你更多的回報。”小錢也要賺"分厘"利潤累百萬家財
上萬家大大小小的企業,年產110億雙襪子,146億元的產值,襪都浙江諸暨一個叫大唐的鄉鎮,襪業的繁榮又為多少人帶來了財富。但財富大多是靠一分一厘才積累起來的。
二臺軋塑機,幾名工人,幾間房子,既是生產車間,又是銷售門市部,生產的也是很不起眼的小小襪鉤,這就是大多數大唐襪鉤生產廠的現實情況。
雖然每只襪鉤只有少少的一分甚至幾厘的利潤,小產品卻著著實實為生產經營者創造著財富。
褚勇潮:產品都是這些模子壓起來的......
1993年,從山里來到襪都大唐創業的褚勇潮夫妻倆,當初只是在鎮上辦起了一個供應各種襪業生產配件的商店,來到大唐后,他們并沒有象其他來這里創業的人一樣,把目光投注到做襪上,而是耐心又敏銳地捕捉有關賺錢的商機。一個偶然的機遇,他們辦起了這間襪鉤廠。
妻子 王鳳:當時資金又少,產品質量剛開始又不懂,又做不好,都是要一點一點的,勇潮天天很有耐心的,一天一天的起早貪黑的干,一點一點研究,機修工請不起,都是靠朋友幫忙的,有時候機修工那里請不起就是隨時叫一下叫一次有時候 50。有時候100,就這樣子的一點一點的熬過來的。
立足于自力更生,這對山里夫妻咬咬牙終于熬過了創業期。在辦廠的十年間,他們把賺得的錢基本上都投入到了再生產上,設備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新和提高,到現在,廠子仍然不大,可生產的襪鉤種類已由原來的幾種擴大到了400多種,凡是襪業生產中所需求的襪鉤,在這里幾乎都能采購到。襪鉤至今還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行業,少人競爭,所以,生產襪鉤雖然利潤既薄又少,卻足可以讓這對夫妻過上富裕的生活。
褚勇潮:我們的生意現在做到南邊可以做到廣東,像北面像遼寧。
石景各:今年呢,爭取達到4千多萬雙......
同樣,依靠幾分幾厘利潤積累財富過上富裕生活的小產業與小行業在大唐還有很多。比如襪子的定型。石景各是大唐鎮上最早搞襪子定型的人之一,早些年他也辦過針織廠,后來,他轉而一心一意搞襪子定型,這反而成就了他這家企業的現有規模。
到現在,石景各所辦的廠在大唐共計100多家定型廠里屬于規模最大一列的:職工有80多名,兩條定型設備。去年,僅僅他一家定型廠就加工了3000余萬雙襪子。算一筆帳,如果每雙襪子的定型價在三分到四分之間,石景各給職工的報酬是計件工資,每雙一分半,這樣,職工在他的廠里打工,收入卻也不少。
職工:多的每個月有一千多塊,剛開始也就是600-700百塊,時間長了都是1000塊。
除卻職工工資與企業運作所需的成本,石景各定型一雙襪子所賺的利潤也只有一分左右。小不經大算,每年幾千萬雙的業務量也是可觀的一筆數目。
然而令石景各頭痛的是同行業的壓價式的競爭。由于近幾年搞襪子定型的人逐年增多,經營者又如同一轍相互壓價。還有每年數額不小的應收款,這使他頗感壓力,逼得他只能節衣縮食精打細算式地經營業務。
這種讓利壓價式的競爭確實無處不在。在大唐,繁榮的襪業經濟催生出了繁榮的彩印行業。20多家大大小小的彩印廠為襪業包裝提供了配套服務。與小投入小產出的行業相比,彩印行業的投入要比襪鉤廠和定型廠的投入高得多。
王寶鋒:還保存著1993年創辦時用過的老印刷機......
王寶鋒所辦的彩印廠在大唐是規模較大的。可以說,這家企業是跟隨著襪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至今,王寶鋒還保存著1993年創辦時用過的老印刷機。
王寶鋒:這個機器運行工作效率不高的,印個10萬張商標最起碼印三天時間。
在技改上,這些年來,大唐鎮上的彩印廠大多都是遵照量力而行,跟著市場走的原則進行的。市場配套的要求提高了,彩印廠的設備也就跟著提高。如果計算開辦彩印廠的成本,各檔印刷設備包括切紙機、生產用房以及購買紙張等流動資金,像王寶鋒這般規模的彩印廠,資金額度最少得七、八百萬元。相對于近1000多萬元的的資金運作,每印一只商標的利潤也只在幾分幾厘之間。辦一個彩印廠也是靠數量在賺錢,這時候,有沒有業務就顯得十分重要。
王寶鋒:另一個就是,假如客戶需要的話我能夠再能夠繼續投資設備,假如客戶認為這個質量可以了,那我就是這樣過去么,因為我們畢竟是一個小廠么。
大錢能賺,小錢也要賺,正是通過每一分每一厘的積累,才有了象襪鉤廠、定型廠和彩印廠的利潤和效益,他們的財富就是這樣掙來的。
三個百萬富翁的財富就是這樣靠一分一厘的利潤積累起來的。無邊春色把他們的創業經歷帖出來,對其他的一些創業者或許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