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
1961年生于安徽渦陽,落居長沙,幼時即萌生地理、美術之興趣,隨歲增而志趣愈濃,以自然素材為根,以傳統文化為枝干,四十年來生發不斷,以創新之心巧剪精修,營養充實,或有花果掛于枝頭,獨樂不如眾樂,與友共賞,以悅身心。
高級園林工程師,中國創新山水盆景開創人之一,現為安徽阜陽浩楓園林公司藝術總監,長沙華夏園林盆景藝苑園主,至今在國家級報刊雜志上發表過上百件盆景佳作。多次在國際、國內盆景大賽展會上,榮獲大賽特別獎、特殊貢獻獎以及金獎、銀獎、榮譽獎等。
為《韓琦山水盆景藝術》所作序
文|黃山瑋
人與人之相遇是緣,
人與山水盆景之相遇是回歸自然。
2005年,我在深圳一園林公司做設計師,韓琦老師受此公司邀請,為其盆景園制作山水盆景,制作完成之后,讓我為此拍照、撰文,并將盆景作品向幾家雜志社投稿,這樣我們自然就認識了。《山河錦繡》、《峨眉金頂》、《寒江圖》等作品就是這個時候創作的。
▲韓琦老師,九十年代創作照。
韓琦老師1961年10月出生于安徽渦陽,這里曾是一代先哲老子故里,受老子“道法自然”思想潛移默化之影響,韓老師天性純樸率真,善于觀察,勤于動手,從小就對山野田間自然之物具有濃厚興趣,六七歲時,觀想自然山形,以泥塑之,山旋即成形,其又自田中挖來小樹小草,將其植于山上,玩得不亦樂乎。泥山易塑,只怕雨淋,待年齡稍長,力氣漸增,又爬山撿石,裝麻袋背回,于院中漸堆成山,搞起了造山試驗,一塊塊石,在經其一番構想后鑿開分解,又重新組合成一座座的山,雖是微縮的山,漸有真山的意趣,樂此不疲,玩著玩著,一發不可收,竟以此為業了。一回首,四十春秋一路走來,山高路遠,風雨兼程,那攀過的山,看過的景,都納入盆中,重新生成,就這樣做著、看著,心中生起對山水的崇敬。
2009年,我回山東過年,大年初六,雪停天晴,即起身前赴渦陽拜訪韓琦老師。既至其處,韓老師拿出上個世紀90年代的山水盆景作品照片給我看,一邊看,一邊給我講解其創作過程。這照片上件件盆景,生動再現了中國山水種種風貌,又進行了高度簡化提煉,山屋路橋、遠船近車,無不刻畫細致,還原了自然與社會風貌之發展變遷。原來,韓老師幼時之興趣,一直未曾磨滅,竟與日俱增,憶聊當年,二十多歲時,其為提升制作技藝,廣讀盆景書籍,遍訪名師,將眾多門派技法了熟于心,繼而不斷摸索新路。其難能可貴之處,是對中國山川地理及地質學有頗深研究。青春歲月,為開闊眼界、獲取自然山水之變化規律,體察中國各地的地質地貌,數年間,常孤身一人穿行于風景名勝及野山蒼水之中,風餐露宿,不辭辛勞,之謂求真務實,為山水盆景之創新打下堅實基礎。可謂:
山水真趣本自然,其中妙理入心間。
只因熱愛癡不減 ,一路艱辛作笑談。
韓琦老師盆景藝術創作之路,始終立足于自然,不斷突破、創新。他常說:“中國盆景美在自然之物,美在自然之理。”從山水盆景這一主題類型來說,既然是山水盆景,就要師法自然、超越自然、回歸自然,這是三重境界。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師法自然源于人在大自然中之直觀感受,山水靜觀皆生情,這種情感是來自于人類在漫長演化過程中對自然環境之依賴眷戀,現代社會之城市化,割裂了人與自然之依存關系,導致人從心理上對于自然之向往更加迫切。所以,對大自然山水之美的觀察學習,是做好山水盆景之第一層境界。
題名:神州盛世(布達拉宮)
素材:大理石異色彩。真柏、珍珠草、苔蘚…
盆長:150cm
作者:韓琦(1980年作品)
超越自然,是指中國人為自然賦予了內在精神,是指不斷汲取中國詩書畫等優秀傳統文化和山水盆景文化的營養,提升作品藝術格調及文化感染力,練內功,這是第二層境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兩千多年前孔圣人站在中國人文化精神的高度,為山與水賦予的獨特靈魂與風骨,這一理念傳承并影響至今。
內外兼修,在效法自然、學習傳統的基礎上,再深入的打磨作品,進行材料和技法創新,不斷突破自我、以達無我,不斷傳播和提升中國傳統山水盆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讓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真善美,恢復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回歸自然,這是第三層境界。
新作五品,氣象萬千。
近年,韓琦先生孜孜以求,往來無休,采擷一木一石,采自山野或至人栽,林林總總,總能視其材質,思慮創意,精修細鑿,組合有致,而近上品。
上品者,即達自然之至美也,亦謂之人品高潔脫俗者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居于市井,而醉心于山水之間,或賢貴或寒門,于方寸之所,置一盆一景于廳堂臺幾,伴隨日月輪轉,清風雨露之調和光陰冷暖,目光游弋,遠觀近賞,一顆心為之浮動,為之寧靜,或與琴、棋、書、畫、曲、茶同樂,其樂融融,或一人獨樂孤品亦或群樂眾品,各得其樂。山水無大小,皆為有情生,一片清涼意,盡在阿睹中,人若有高趣,不在高處尋,賞得上品景,自修真性情。
五品者,五類也。
一品山水盆景。
天下大事,必耕于細,然造景小事不必察其細乎?
吾曾觀韓師造景有感,若縮山河大地于盆中,置石成景,必以自然風骨為體,以傳統國畫山水之意韻為魂,先立其意,再備料用工,往往大小高低、品相質地之選用取舍,皆在精微毫厘之間,取之天然,各各不同,用之細作,塑零為整,一盆山水復歸天成。非親歷不知盆中山水成之不易也。
二品樹木盆景。
以攀扎、修剪、嫁接等技,對樹樁進行藝術加工,或孤植或群栽,常以書法線條節奏變化為參照,作其動態,在蒼翠生機中展現生動多姿,是應用最廣泛,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盆景門類。
三品樹石盆景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在《蘭亭序》中,書圣借由觀景而為之贊嘆。山以石為骨,以樹為膚,樹與石相依相生,景觀之意、觀景之情,從古到今,未曾改變。
四品水旱盆景
水旱盆景結合了樹木盆與山水盆景,以植物、山石、水、土為材,豐富內容,合理布局,突出其主題景物,通過加工、重組,將山石與水土隔開,在淺盆中表現出水面、陸地、樹木山石兼而有之的景象。
五品掛壁盆景
盆景變壁畫,虛實相映生。
真石立體置前景,高遠山色隱云中。
九天銀河化飛瀑,山河大地仙境中。
觀韓琦老師新作,以上一至五品,
山水樹石皆成景,可謂多姿多彩。
春風落峽迎旭日,高山留云繞蒼松。
幽幽清溪環碧樹,叢林曼舞伴濤聲。
名山秀水稱其美,無名野趣亦天成。
遙望江山多神秀,盡得自然造化功。
看今朝,惠風去又來,天朗氣自清。
近作之一盆一景,清新明麗,
正合其時,共奏和聲。
執自然之道,迎時代之新,創山水奇境。
如何在山水盆景中反映時代之變遷,展現新時代風采,亦為韓老師創新方向之一。觀韓師近作,借一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可圈可點。
其一新,時代之新。是祖國偉大、繁榮、富強之新,安慶祥和、前所未有之“首新”,新風吹拂神州大地,也必將喚醒那期待已久百花齊放之盛景。土凍則不生,風寒則不長,春風暖陽之日,更有四方游客紛至沓來,踏青怡情。山水盆景,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百花園中一朵奇葩,也即將迎來一個嶄新花季。
又一新,韓師移山,盆中易景,源于傳承與創新。山河本無邊,縮盆必出新是其志。創新非一日之功,看似妙想偶得,實則源自其四十余年對山水盆景事業之艱辛探索、默默耕耘之所形成的深厚積淀。是在深研傳統技法、熟操各風格流派精華之上的重組與再造。
韓琦老師作品之創新,更源于其作為一位民間藝術家的主動與自覺,對于創新是發自內心,由內而外的。從大自然物理變化之中采得天地之靈氣,從詩、書、畫中尋得中國文化之根,并從中國新時代的發展巨變中獲得力量。如近作中運用長城、瀘定橋、珠江三角洲之中的立交橋等人文景觀元素,在一盆盆自然景觀中,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中國精神歷歷在目,躍然盆上。微小的布景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道具,用大小石塊一點點切割、拼接、粘貼、上色,并反復調整,為了一件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有時會花上幾個月時間來精心打磨、塑造。可謂慢工出細活,盡精微、致廣大。觀其作,是匠心、是真情,是其功到自然成。
傳承與創新,如太極之陰陽兩面,陰陽合,大美生。韓琦老師,如孤獨之探路行者,遠離喧囂,靜觀自然山水之象,造盆中山水之意,得心中山水之樂,獨守其樂,不如眾樂樂!愿這份堅守所呈現的清靜之樂能夠分享給更多的好友,置身新時代,創新不止,愿韓琦老師盆景藝術再辟新天、皆達妙品!
觀之盆中景,悅之自然心。
▲湘潭盤龍山莊盆景園大門里
▲韓琦在盆景園深處
▲韓琦老師與湘潭盤龍山莊盆景園,馮友根大老板左起:賓洪、李石強會長、韓琦、成明輝、馮大老板、趙延安等老師合影留念。
▲2021年11月6日,韓琦老師進入湘潭盤龍山莊,盆景園風水地,交流指導!
▲韓琦進入盆景園深處
▲盆景園一角
▲韓琦同李石強、成明輝、趙延安、等小左一起在盆景園游泳池邊合影。
▲池塘外風情。
▲盆景園進入橋里
▲盆景園,池塘瀑布…
▲盆景園池邊橋。
▲韓琦在盆景園路邊留影。
精彩回放:
中國盆景歡迎您!
隨時欣賞的盆景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