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肩膀
作者:楊久春(山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親,每個男人也大多會成為父親。在我的童年時代,我眼中的父親有一雙結實的肩膀,儼然一座大山,一個威武的象征。記憶里印象最深的,是三、四歲的時候,我騎坐在父親的肩膀上,去舅舅家吃年豬肉,從去到回并不近的路途,父親是一路扛著我的,還一邊輕松地哼著小調兒。
父親是1961年應征入伍的陸軍通訊兵,跨下騎馬、肩膀扛搶,實現了他青少年時期保家衛國的夢想。五年的軍旅生涯,雖沒趕上什么真正的戰爭,卻沒少參加挖隧道攻堅戰。據父親講,那可是真正的手工作業啊,一條又一條幾千米的隧道和防空洞,炸藥爆破后,剩下的全靠手工挖掘和人拉肩扛。那年代成就的火車和公路隧道,以及防空洞,現在看來可以稱得上真正的大型手工藝品了!
從部隊復員后,父親成為了吉林油田第一代石油人,工作單位是鉆井有名的“老五隊”。由于父親肯動腦、愛學習,沒多久就當上了隊里的大班司鉆。聽父親的同事講,那時的老五隊是出了名的“牛氣”,鉆井進尺速度和工程質量年年在全公司名列前茅,這些優異的成績自然少不了父親的辛勤和智慧。那時候,鉆井隊是油田的龍頭單位,沒有進尺,就沒有產能建設,什么發展啊,啥也無從談起。而鉆工們和井場則是鉆井隊的生力軍和主戰場。從這一點講,每一名鉆井工人都可以說是油田的一根脊梁!
父親負責著全隊4個小班的技術指導和工程監督管理,還要負責各類疑難問題和突發事故的現場處理和指揮。雖然各小班都有司鉆,但全隊只有父親一名大班司鉆,屬于隊里的鉆井技術“權威”。而且,鉆井人都知道,司鉆手里有“三條命”——人員、設備、井下,一旦工作失誤,將會直接導致人員傷亡、設備損壞,以及井漏、卡鉆和井噴等事故。所以,重任在肩的父親平時很少能回家。也正因為有父親的付出,他在井隊工作期間,隊里未發生一起人身傷亡和生產、設備事故。
記得太爺爺患病臥床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做為“孫子媳婦”的媽媽也顧不了那么多,以“親孫女”的身份為太爺爺打理大小便。后來,父親井隊里的領導和同事們知道家里的困境,誰休假回家或回公司辦事,都總是先到我家,幫著背太爺爺上廁所,幫著抹房蓋,幫著媽媽擔水買糧。
那個年代,父親一直是每月拿著三十幾元的工資,卻養著太爺爺、媽媽和我們三個孩子。父親常年在野外作業,就僅憑著這點微薄的工資維持著一家六口人的兩地生活。父親在井隊一干就是七年,經常回不了家,家里也就跟著苦了七年,好在有父親同事們經常來家里幫忙。父親講,那時候是苦,但那時的人真好,同志們的心也齊,心勁都在工作上,在工友間的互幫互助上,所以大家也就感覺不到日子的苦。后來,由于太爺爺一直癱瘓在床,媽媽又要帶三個半大娃兒,考慮到家里長期存在的實際困難,井隊領導也很無奈地把父親“照顧”回了后線工作。
直到現在,父親回想起在井隊工作的那段日子還懷戀地說,那年代設備落后,小班司鉆只能站著操作剎把,一站就是幾小時。不管風吹日曬,刮風下雨,就算噴了泥漿也不能躲。鉆機不停,剎把就不能松,特別是冬天最難熬。有時頂著刺骨的北風,手腳都凍得不聽使喚。遇到哪個小班司鉆頭疼腦熱或有事請假,總是父親主動頂上去。時間久了,頂班司鉆的活兒便順理成章地落到了父親的肩上。而且,下了這個班,還要監督管理其它班的作業。現在想起來,父親那時候是一直在用自己的那對肩膀扛著井隊進尺啊!父親還說,那時候條件差啊,井隊搬家有時由于車輛不齊整而延誤,為了搶工期,即便是大家手拉肩扛和用大膠輪車拖拽著,也要按時將鉆機等大小設備搬到新的工地。
雖然父親后來一直在后線工作,但他卻從未離開過鉆井公司。用他的話說,在這里工作方便知道井隊的情況,和原來的工友們溝通來往也便利。即便在后線,勤勞的父親卻仍然每年都能獲得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長相各異的獎狀常年不離家里的墻。父親常說,鉆井的工作做好了,油田就發展了,國家也就富裕了。只有國家有錢了,我們每個小家的日子才會好起來。
退休了,賦閑在家的父親有事沒事都會回原單位坐坐。我結婚后安家在外地,一直想接父母來我家養老,父親總是說離不開老家,離不開那里的老同事、老朋友。其實我知道,父親更離不開的是他工作過的那塊土地。
媽媽過逝以后,望著父親臉上更加斑駁的皺紋和老年斑,我才更加體會到,父親真的是老了。難怪啊,八十歲的人了,能不老么?以前,我是因為不覺得自己老,所以也就沒有真正感受到父親的老。如今啊,父親那對曾經壯碩堅實的肩膀似是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棱角和線條,更沒有了年輕時的風采,說話也變得柔和軟弱多了,腦部的少許梗阻更是讓他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望著老邁的父親,我曾以為父親這會兒應該愿意來我這里了吧,可他還是寧肯選擇在當地的妹妹家生活也不愿離開故土。他說,出門走走時,能看到井隊的同事。去澡堂時,也會碰到往日的領導和工友。和大家嘮嘮當年的事,問問如今的鉆井隊在哪打井呢,了解一下現在的新鉆機,心里可高興了!聽到父親如是說,我還能說些什么呢。原來父親這一生的情結在這里,我想,我又如何能給予他呢?
不知是誰說過,人生,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我想,父親這一代的老石油,絕大多數應該都與父親是一樣的,出生時頂著黎明前夜的黑暗,長大后又經歷了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然而這些似乎不但沒有難倒父輩們,反而讓他們愈挫愈奮。他們與命運抗爭,把青春賭給了油田。他們用自己一個個平凡的身軀,用一雙雙古銅色的肩膀,挖通了一座又一座隧道,扛起了高聳的井架,樹立了通天的鉆塔,開足了轟鳴的馬達,鉆透了半個地球!他們向世界宣告,我們中國有石油!正是他們,承起了一個時代賦予的擔子,一路義無反顧、奮楫篤行,才建起了我們中國今天的一座座石油城!
如今,父親的肩膀似是擔不了什么負荷了,腿腳也有些蹣跚。是啊,歲月總是無情的,任何生命都逃避不了歲月的蹉跎和侵蝕,任何事物也都要遵從大自然定格給它的生命規律和法則。如今,我也已是知天命年齡的一個父親了,我也終將會面對老邁和死亡。
我們國家有句話說,父母在家就在!我想,這句話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無論是國家還是我們每個人的小家,都需要有擔當的人來背負,在負重中前行。無論是哪一個時代,哪個民族,如果缺少了這些平凡樸素、堅實厚重的肩膀來支撐,都終將失去尊嚴和生存的機會。
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我照例給自己的孩子發了紅包,即便孩子如今已過了而立之年。因為在我的心中,傳承著父親的聲音,他告訴我:只要我們還有一點能力,就應擔起家里的這份擔子,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都需要有雙堅實的肩膀,需要有父親般的擔當!
2022年6月,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