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放下自我,別太在意自己了。
我們的身邊一定不乏這樣的人:不愛和人打交道,不愛參加集體活動,一旦有陌生人在場,就臉紅得不敢抬頭,恨不得找一個樹洞躲起來……
“社交恐懼癥”這個詞近年來漸漸地進入大眾視線,許多人都會對號入座將自己歸入“社恐”一族。
但我們大可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因為,我們越是害怕它,就越該去了解它,認識它,并且正視它。
一直以來想聊聊關于社交焦慮的問題,是因為近年來“社交恐懼癥”這個詞似乎變得很流行,但很多人可能對社交焦慮與社交恐懼癥未有區(qū)分出來。
尤其很多人在社交網(wǎng)絡上推脫不參與線下聚會的理由,多是說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癥”。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是一種正常心理現(xiàn)象,與陌生人見面之前,人人都有可能出現(xiàn)焦慮的情緒。
至于大家提到的社交恐懼癥(social phobia),也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即是心理疾病的一種。
幾乎任何人在社交場合都會有某種程度的緊張感,但這種緊張感其實并不會造成他們完全斷絕社交活動。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與陌生人見面前感到有點擔心焦慮,或在出席正式場合前有些恐懼緊張,這是正常的,但在實際情況中又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可以應付自如,某些場景到最后甚至是樂在其中。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焦慮治療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青少年在社交場合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覺,從來未有過焦慮擔心,不但無法真正擁有長大成人的心智,而且也會變成一個遲鈍而不敏感的人,這不是一件好事。
而心理學上有一份研究,指出容易在社交上出現(xiàn)輕度焦慮害羞的成人,比其他人更能體諒別人,了解別人,而在交談時他們亦會更細心傾聽,較少打斷別人的話。
所以,我們其實不必把社交焦慮看作洪水猛獸,適度的社交焦慮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想象一下,一個毫無社交焦慮感覺的人,也就不會在乎他人對他的評價,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我們要明白,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以上的害怕及焦慮的感覺不會持續(xù)阻止我們去做想做的事情。
不過,當這種焦慮與不安的感覺令我們不能從容地去做一些事,從而嚴重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時候,它便可能成了恐懼癥。
患有這社交恐懼癥的人,一般會有如下特征:
心理方面:
經(jīng)常擔心于人前出丑
參加聚會前會感到十分緊張
不斷想像自己尷尬丟臉的情況
無法隨意說話和做想做的事情
在活動后,會一直做“檢討”,反復地想當時應該怎么做
生理方面:
感到口干
面紅耳熱
流汗
心跳加速
手指腳趾麻痹
心悸
為了不感到恐懼,社恐的人多會做出遷就,讓自己的生活受到限制。他們無法上街購物,即使有能力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可能也會拒絕升職加薪的機會。
半數(shù)的嚴重患者甚至無法和他人建立長遠的伴侶關系,其中尤以男性為甚。
事實上,即使中國社交恐懼癥人數(shù)因為各種原因(譬如東方傳統(tǒng)文化)長期被誤解為“內向”和“害羞”而趨于保守,但目前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能證明中國的社交恐懼癥比例高于美國。
而在美國,調查顯示,亞裔患病率實際低于白人。
社交恐懼癥的成因,科學還沒有定論,但我們已知道社交恐懼癥在以下人群比中發(fā)生率較高:
對自己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要求特別嚴謹?shù)娜?/p>
在孩童時期曾經(jīng)有口吃問題或有人際關系陰影的人
最近有學者認為,社交恐懼可能是因為患者停滯在 3 至 7 歲孩童正常發(fā)展的害羞階段影響
我希望在此再次強調,不能將社交焦慮與社交焦慮癥混為一談,一般的社交焦慮,一些自助書、練習等就可以提升社交商及社交技能。
而如果認為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癥,請盡快確診,并尋求更專業(yè)的人士幫助,而不要僅僅認為“我就是這樣的,說的就是我”。
社交當中產生的焦慮感,雖然并非病理性行為,卻也有程度高低之分。
我們確實見到有些人非常善于交際,而有些人則害怕與陌生人見面。
但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正常情況下,幾乎不會有人對和熟人見面有焦慮感——除非自己和熟人之間中的某一個產生了改變。
社交焦慮產生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題主所問社交的“可怕”之處,我個人認為還是在未見面之前,擔心他人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
當一個人覺得別人總對自己有負面評價的時候,便會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對自己縝密的觀察(detailed self-monitoring and self-observation)。
他們總是通過自己的猜想來判斷自己在別人面前呈現(xiàn)的樣子,別人怎么想自己的,這樣就會很容易進入一個封閉的怪圈,他們的恐懼來自于自己的想象。
面對社交所產生的焦慮感,我有 5 點扼要的建議:
不要對于自己在社交中有過高的要求,比如“我完全不能暴露任何缺點”;
不要對對自己訂下的形象規(guī)則 ,比如“我要經(jīng)常看起來聰明及能夠自制” ;
不要對于社交中的后果固有的想法,比如“如果我對某人的觀點表示不同意,他一定會覺得我很笨,回避討厭我”;
不要對自己產生過多的負面評價,比如“我和別人不同,我非常怪”;
不要有對將來的負面預測 ,比如“如果其他人認識真正的我,他們就會知道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而克服社交焦慮最好的辦法,還是多多參與社交,熟悉社交規(guī)則,建立社交方式,都有助于造成心理的安全感。
當對社交技巧熟悉以后,對于社交結果就會出現(xiàn)偏良好的期待,結果也變得更可預測,社交的“可怕”之處也就自然減輕了。
至于社交焦慮癥的心理治療,可能有人會有興趣了解,簡單介紹三個常見療法:
社交技巧訓練
社交技巧訓練可以幫助患者輕松及自信地與人相處。訓練包括學習一些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社交技巧,例如如何與一個陌生人展開對話。
患者可以與其他人練習技巧,然后獲得反饋,將練習過程錄像,并從錄像實況中了解自己的行為和在別人面前的表現(xiàn)如何。
層遞式呈現(xiàn)治療
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患者對某一種情況感到十分恐懼,焦慮的感覺是會隨著時間而減退的。層遞式呈現(xiàn)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列出所有令你恐懼的情況,然后將它們按不同的恐懼程度排列出先后次序。
在治療師的協(xié)助下,由最輕微的恐懼情況開始,患者需要保持面對令你恐懼的情況,直到他不再感到焦慮為止。
然后,可以處理下一個程度的情況,如此類推。整個過程分階段進行,恐懼和挑戰(zhàn)的程度會隨著成功克服的練習而逐漸增加。
認知行為治療
社交恐懼癥患者面對的問題,對自己、世界及他人的看法有密切關系。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去改變自己對自己或及自己對他人的想法。
治療師會協(xié)助患者去留意患者慣常對自己作出沒有幫助的規(guī)則、假設或預測及這些想法引起的身體反應,以及一些慣常想法的不良影響及這些想法與焦慮情緒之關系等。
例如,治療師可能先請患者一面說話, 一面想著自己一定要表現(xiàn)得十分聰明及有趣。在數(shù)分鐘后,嘗試另一種模式, 把注意力集中在談話內容或要完成的事情上,而不要留意自己有的表現(xiàn)。
這些治療通常都會由治療師與患者個別進行。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們越是害怕某樣東西,就越該去了解它,認識它,并且正視它。
這不僅僅對社交焦慮有效,我想,對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