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隨著春天溫暖的風,又踏著嚴寒冬天的雪,你經過春風的歡送和踏雪的足跡,已經深入到祖國的高山平原,也飄進了黃河、長江,經過黃河、長江的運移,你進入了無邊無際的海洋……
——《海棠花祭》節選
今天是2020年1月8日,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44周年紀念日,撫今思昔,我更深地感到這樣的總理的偉大與難得。
可以說,共和國能有這樣一位好總理,是上天給予中國人民的極大恩惠。
1976年1月8日9時57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
那一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百萬群眾淚灑如雨,只見靈車去,不見總理回……
那一年,我剛過一周歲生日。
因為年齡限制,我對周總理的印象只能來自于文件資料和影視劇形象,顯然是不夠真切和豐滿的。
而且每年的今天,都要東拼西湊地寫上一篇,真的是已經讓焦郎才盡了。
許多的文字,可能都不知道被轉載引用多少回了。但請你相信,這份心情是真的。
首先,我想借用基辛格博士的一句話:
“周恩來智慧超群、學識淵博,風度翩翩、道德高尚,他是我在60年來公職生涯中,遇到過的最有魅力的人。”
周總理生于1898年3月5日,他的父母為其所取之名,有“恩自日邊來”之意,這是一個寄予希望且富有詩意的名字。
除學名“恩來”之外,周恩來還有一個字叫“翔宇”,小名叫“大鸞”。鸞,是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傳說,這種神鳥象征著吉祥、幸福,它一出現,天下便會太平安寧。
前段時間,我看了電視劇《外交風云》,印象最深的,就是周總理在外交場合的一次次的博弈。
在半個世紀的國際舞臺上,周恩來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極富感染力的外交辭令,贏得了全世界各國領導人的欽佩和敬重。
至于那些走馬燈似的外國記者,更是對大國總理佩服得五體投地,并以到中國采訪見不到周先生而感到終生遺憾。
人們都說,周總理是政治上的“常青樹”,這與他忍辱負重的性格特點是分不開的。
由于他的自我犧牲,他的厚道寬容,他的任勞任怨,革命的每一個重要關頭,每一次進退兩難,都離不開他。
許多重要的轉折時刻,唯有他能夠左右逢源,穩定時局。但許多時候,他也只能被人們作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
可以這么說,是他的過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勞任怨的品質“害”了他,無論是多苦、多難、多累、多險的活,都由他去頂。
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周恩來總理總是以大局為重,忍辱負重,忍受著一次又一次的不平待遇,一如既往地把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所有的委曲只能埋在心底。
最讓我敬仰的,是周總理始終熱愛人民、勤政為民,集中表現為他甘當人民公仆的精神。
他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總服務員”,反復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我們國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應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要“永遠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
在他一生的最后一些年頭,身上一直佩著的一塊徽章是:“為人民服務。”
如果還有人問,44年過去,我們為什么還在懷念周恩來?
我會這樣回答: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超帥容顏,更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大國的總理,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020.1.8于山西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