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患者在接受藥物或心理治療時,不得不面對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醫生根本不知道哪種療法會奏效。
“目前完全靠猜。”斯坦福大學教授琳恩·默里·威廉姆斯(Leanne Maree Williams)說,“坦白講,很難想象還有比這更糟的。”
抑郁癥是指長期陷入悲傷情緒不可自拔,甚至覺得生無可戀,以至于到了影響生活質量的地步。目前的兩種主要治療手段,一種是認知行為療法,另一種則是使用抗抑郁藥物。前者以談話為主,讓患者重新調整他們的情緒和習慣。
二者的療效基本相同,大約40%的患者會有所好轉。
但沒有哪種療法對所有人都有效。這不單單是指心理干預和藥物治療。即便是在藥物治療方面,也只是對一部分人有效。
現在,該輪到“精準精神病學療法”上場了。“精準醫療”改變了醫生治療某些癌癥的方式,受此啟發,精神病治療專家希望利用腦部掃描和機器學習算法,將“精準療法”用于診斷和治療抑郁癥。許多患者因為治療失敗而深感沮喪,這些專家認為,他們可以改變這一狀況。
抑郁癥類型多樣,病因復雜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目前判斷抑郁癥的標準有九個:
每天大部分時間心情抑郁
每天大部分時間對所有或大多數平時感興趣的活動失去了興趣
體重顯著減少或增加(正常體重的5%),食欲顯著降低或增加
每天失眠或睡眠過多
每天精神亢奮或萎靡不振
每天感到疲勞,缺乏精力
每天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或者自罪自貶
每天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常常想到死,嚴重時有自殺的具體計劃,甚至有過自殺行為
只要符合這九個標準中的任意五個,就可以診斷為抑郁癥。
如果一個人失眠,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且容易疲乏,精力減退,內心焦慮,體重大幅減少,他就患上了抑郁癥。如果一個人嗜睡,體重增加近30斤,雖不感到焦慮,但對平時喜歡的事情不再感興趣,那么,他也得了抑郁癥。
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康納·李斯頓(Conor Liston)說,沒人會認為這兩種人存在相同的健康問題,但“他們確實患上了同一種病。”
抑郁癥很難治療,因為它是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它又是非常重要的健康問題:6.7%的美國人每年至少會有一次嚴重的抑郁經歷。
抑郁癥分很多類型,有的可能源于人體生物鐘紊亂,有的可能是反復遭受心理創傷所致,有的可能以遺傳因素為主,又或者包含上述所有原因。
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即使兩位抑郁癥患者表現出相同的癥狀,但病因可能各不相同。“抑郁癥的類型也許有數百種。”李斯頓說。
因此,很多患者需要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科學家正利用腦部掃描和機器學習
試圖弄清抑郁癥到底有多少種類型
“我們的很多治療都是在試錯,這讓我和大多數精神病專家感到沮喪。”在臨床實踐中給患者看病的李斯頓說,“沒有更多的客觀數據來幫助我們作決定,實在很有挫敗感。”
正是這種挫敗感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動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神經科學家窺探大腦的能力顯著提升。如今,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大數據工具(比如機器學習和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來“審視”腦部掃描圖,找出大腦活動模式的細微變化,以此預測人們的行為。
利用這些技術,李斯頓開始研究抑郁癥的子類型。
近期,李斯頓和一群科學家就利用大數據工具來分析抑郁癥患者的大腦,收集受試者在“靜息狀態”下的腦部圖像。
在實驗中,受試者將接受核磁共振掃描,并被告知,什么都別去想。掃描不是為了尋找受試者在完成某項思維活動時,哪些腦部區域會“點亮”,而是為了掌握受試者大腦的整體運作情況。通過靜息狀態掃描,可以發現那些會同時“點亮”的腦區。這些區域的相關性越強,它們的連接性據信就會越強。
科學家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不同的連接模式導致了抑郁癥會表現出不同的癥狀。
李斯頓和同事們共收集了1118幅掃描圖,其中458幅屬于抑郁癥患者。
研究人員先讓電腦區分抑郁癥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腦模式,準確率為84%。然后,他們讓電腦程序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只著眼于抑郁癥患者,看看是否可以通過大腦活動模式來區分抑郁癥患者。
在背內側前額皮質(涉及自我指涉思維的腦區)與大腦其他區域的連接方式上,抑郁癥的四個子類型各有不同。
在抑郁癥的兩個癥狀(焦慮和興趣缺失)方面,四個子類型也存在差異。“一個子類型同時表現出興趣缺失和焦慮兩種癥狀,另一個基本上只是興趣缺失,還有一個基本上只是焦慮。”李斯頓說。
更大的樣本容量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抑郁癥子類型,或者,會更明確地界定他們已經發現的子類型之間的差別。科學家相信,有助于區分抑郁癥的腦區連接網絡不止一個。令人欣慰的是,李斯頓團隊把他們從一組受試者身上得出的預測性結論,在另一組受試者身上進行重復試驗,結果同樣成立。
這再次說明,抑郁癥并不都是一回事。這種觀點可能將改變抑郁癥的治療方式。
如果能通過腦部掃描來診斷抑郁癥
就能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
進行個性化的治療
對于抑郁癥,初次治療時就找對方法,這一點很重要。埃默里大學心理學家W·愛德華·克雷格赫德(W. Edward Craighead)說,如果初次治療失敗,“會使已經抑郁的人進一步喪失信心。”這會加劇患者的消極思想,令病情惡化。
最近,克雷格赫德和埃默里大學的海倫·梅伯格(Helen Mayberg)公布了一項實驗的結果,證明他們能為患者帶來福音。
在他們的研究中,122位抑郁癥患者被隨機分組,一組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另一組接受藥物治療(服用SSRI類藥物或者SNRI類藥物,這是最常見的兩類抗抑郁藥物)。隨后,他們對患者展開了為期12周的追蹤,仔細記錄病情的改善情況。
與李斯頓的研究一樣,在受試者接受治療之前,克雷格赫德和梅伯格對所有受試者進行了靜息狀態核磁共振成像掃描。12周后,在收集病情數據時,他們“問”電腦,是否可以通過某種大腦活動模式,來預測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分別對哪些患者有效。
“如果患者的大腦前葉區域與其他腦區的連接性較強,那么心理治療更有效。前葉區域更多地涉及思考、說話、解決問題,等等。”克雷格赫德說,“而這種連接性較弱的人,更適合藥物治療。”
總的來看,對于連接性較強的患者,心理治療的有效性為70%左右,而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僅為5%到10%;對于連接性較弱的患者,藥物治療的有效性約為50%,但心理治療的有效性只有5%。(在所有受試者中,約30%的人既沒有出現明顯改善,也沒有出現顯著惡化。)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羅素·艾倫·波德拉克(Russell Allen Poldrack)提醒說:“利用腦部掃描來預測療效,這種方法無疑很有前景,但到目前為止,研究的規模還是太小。”
研究的方向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先掃描受試者的大腦,然后根據掃描圖像來對患者采取對應的療法,進而將結果進行比對。克雷格赫德和梅伯格說,這方面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如果接受了相應療法的患者病情大有好轉,就說明通過分析大腦圖像可以更好地治療抑郁癥。
克雷格赫德和梅伯格的研究結果與李斯頓的研究結果一致:腦型不同的人,他們所適用的療法也各不相同。但李斯頓強調說:“患者必須明白,這只是初步結論,還有大量的重復和驗證工作要做。”
梅伯格解釋說,最終的目標不是對每一位抑郁癥患者都進行腦部掃描。“也許會有分析腦型的床邊評估。我們必須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她說。床邊檢驗使醫生可以更好地針對患者采取有效的療法,檢驗的方法可能包括觀看感人的視頻,或是通過驗血尋找遺傳因素。
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都帶有一種謹慎樂觀的態度。現在就進行大規模臨床應用,還為時過早。不過,對那些尚未找到適應療法的抑郁癥患者來說,這項研究至少為他們帶來了些許希望。
克雷格赫德說:“如果你進行了治療,病情卻沒有改善,這不是因為你的病沒法治好,而是因為,你所患的抑郁癥類型也許不適合這種療法。”
翻譯:于波
來源:V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