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陽縣張塢鄉岳禮村南龍潭河東,有一座寺院,名龍潭寺,占地三畝多。現存建筑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東配殿,僧房共17間,還有土窯洞七孔。從殿宇建筑結構看可視為金代。院內有石碑兩通,一通字跡已看不清,另一通可看出“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是否是北齊所建,這需專家來確定。寺院西和北,各有僧塔一座。一座為“靜如和尚塔”,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建,另一座為“曉蘭云公和尚塔”,道光22年(公元1842年)建。這樣推算,龍潭寺始建至今,至少有1488年之久,為古老的寺院之一。1984年,龍潭寺部分建筑已出現圯頹。人們在對其殿宇進行修葺時,曾挖出一青石柱墩,墩的四個側面寫有小字楷書,字跡已分辨不清。上部雕花圖案,下部鐫刻有“天和三年”四字。天和是北周武帝的年號。如果是這時建的寺院,也已1440余年。但從寺內碑刻上的句子中還有“《重修龍潭寺暨會禪寺碑記》載:該寺迨至天和元年已顯勝跡,可知該寺建在天和元年之前。查歷史可知,北周在歷史上只存在31年,而且處在戰亂之中,不可能有時間來修建龍潭寺。那么龍潭寺,究竟建于何時?哪個朝代?據宜陽文史學者喬文博先生推斷,龍潭寺應為北魏孝文帝時期建造。因孝文帝是個積極推行漢化的皇帝。他把都城從山西大同遷來洛陽,大興佛教,建寺開窟,龍門香山石窟就是在他執政時期所修的。在這一時期,洛陽建佛教寺院就1360余座,全國寺院3萬余座。龍潭寺也應是北魏時期的產物。龍潭寺的僧人都認為,達摩禪師曾云游河洛的各個寺院,講經傳佛。特別是龍潭寺是達摩禪師坐禪傳法的主要寺院。在溪上面的龍潭邊上,還有達摩坐禪時在青石上留下的腳印。按照史載:達摩確有其人,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禪宗達摩開始到嵩山傳授佛法。開創了少林禪法,云游河洛大地。“卒于河濱,葬于熊耳山”。龍潭寺的僧人說:達摩禪宗就葬在龍潭寺。因龍潭寺就在洛河之濱。這里山水風光,最適合禪宗羽化圓寂和安葬。可惜缺少確鑿的史實記載資料。但從龍潭寺的創建時間,按孝文帝時期算,也已1510年。應是禪宗菩提達摩,比較重視的佛教圣地了。龍潭寺的位置實在絕妙。這里有幾條幽靜峽谷,山上長滿了翠柏。峽谷中有清澈見底的溪水,兩山相峙。在寺院西門順流而上,可看到龍潭,深潭綠水,面積約60平方米,潭深不可測。在龍潭的東側石壁上,有二尺見方的一個空心“佛”字。在龍潭的上方二十佘米處有一石井,傳說:此井與伊河相通。在石井處,前行20多米的石漫幔上,可看到一臥佛形象,其神態自然,寺內的僧人說:這是禪宗菩提達摩的形象。在龍潭的西側有石瀑布,其線條流暢,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些美麗的景色,更襯托出龍潭古寺的神秘,神奇,神妙。“千年古寺藏龍潭,生在深閨無人知。”龍潭寺歷經1500余年,周圍還有幾個未解之謎。他們是:出寺西門,向上有一龍潭,多人用繩、竹竿探其水深,終不見底,傳說潭深莫測。近年來,盤山道旁石壁,出現二尺見方的一個“佛”字,由花崗巖中的白色石脈組成,雙線空心,自然形成。人傳,石出佛字,萬山皆佛。龍潭上方有一石井,傳說:石井與嵩縣伊河相通,為百里龍井。石溪右側的石幔上有一臥佛,由花崗巖勾勒而成,坦胸露腹,頭枕左臂,左腿盤于右腿之上,神態自然,傳為禪宗達摩形象。龍潭西有石瀑垂下,構成一幅龍鳳圖畫,龍鳳中間有石鼓兩個。以石擊之,咚咚之聲作響,人傳是龍鳳飛舞之象。這里還有很多的傳說故事,等待人們來收集、整理,傳為后人鑒賞。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