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陽光、水分、氧氣、溫度關乎著一顆茶樹的生長,甚至于還關乎著茶葉成品的最佳飲用時期。
生物老師曾講過:光能讓含有葉綠體的綠色植物經過光反應和碳反應,利用光合色素,使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
然而,茶葉在儲藏過程中,一旦受到光線照射,就會使茶葉中的葉綠素分解褪色,從而影響茶的外觀色澤,茶湯色澤、葉底色澤,可想而知,這么一來,茶湯口感也會受到影響。
條形茶含水量超過12%時,茶條彎曲,手捻略有碎片,茶會出現明顯的潮氣或陳氣,這樣的茶很容易發生霉變,而含水量達6%—7%的茶葉,品質能夠保證穩定,所以茶在儲存過程中,避光的同時不能使茶葉受潮。
一般情況下,含水量正常的茶在用手捻時,會成粉狀或片狀,并且還會伴有明顯的刺痛感產生,受潮的茶則茶條彎曲不易折斷,手捻時幾乎無刺痛感。
由于暴露在空氣中的茶易被氧化,所以那些構成茶葉近300種香氣的醇類物質、醛類物質、酮類物質等會在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中,使茶葉散失原有的香氣。
與此同時,從相關茶葉書籍中我們可發現:那些構成茶湯滋味的兒茶素及其氧化聚合物、咖啡因、氨基酸及其他可溶性含氮物質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由于兒茶素類物質較其他物質不穩定得多,所以茶葉一經空氣氧化,茶湯本身具有的收斂性、活性、刺激性就會大大減低。也正因如此,我們常常見到市面上出售的茶葉,大多選擇馬口鐵盒、鋁箔積層袋、保麗袋、kOP積層袋......具備良好密封性的材料進行包裝銷售。
另外,因為茶葉在儲存過程中,茶葉褐變速度會隨溫度上升而加快,所以,0—5℃也是茶葉儲存最為經濟有效的低溫儲藏環境,但要保證冷藏環境下,冷空氣要循環,且茶葉密封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