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么一定是云南的樣子,因為在云南,草可以亂長,人可以活得自在。天上有滾動的云層,地上有悠閑曬太陽的人,山林里有生長了幾百年的茶樹,采茶的婦女小孩穿著色彩斑斕的衣服,一切都是美好的。
在外人看來云南人都是“家鄉寶”,離不了家,但是他們不知道云南的美讓每一個云南人離不開,即使最初有離家的想法,最后都會選擇回去,回到云南。云南人對土地有著原始的炙熱深情,他們最懂得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這里有成片的古茶樹,有一群又一群在土地上討生活的人。
我出生在紅河州的小鎮,對于有眾多美景的云南而言,它注定不能成為拔尖的那位,在古樹茶方面它不如普洱、西雙版納有代表性,它只保持著自己原本的模樣站在時光里讓別人來發現它。它的茶同它一樣緘默、不爭,站在原始森林的深處,醞釀屬于自己茶葉里的味道,外人不知道它的可愛,但是他們在它的滋味里沉醉,他們驚嘆于它味道里蘊藏的時光和沉積的厚度。
一口茶,喝的是一方水土
一泡茶的滋味蘊藏了許多東西,比如它生長的地方海拔的高低、日照的長短、降水量的多少、還有土質的所含的礦物元素的多少等等。一口茶,喝的是一方水土,是土地成就了一泡茶的筋骨。
紅河州屬滇東南高原地區,具有古老而穩定的地質歷史。
地理特征:紅河州北連昆明,東接文山,西鄰玉溪,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北回歸線橫貫東西。紅河州境內則以紅河為界限分為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哀牢山沿紅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內,為紅河州內的主要山脈;境內有石灰巖山地、高原、谷底、壩區、丘陵等地貌形式,山地面積占全州的85%,海拔落差大,地形極為復雜。
氣候特征:紅河州地處低緯度亞熱帶高原型濕潤季風氣候區,總體屬熱帶、亞熱帶立體氣候,但在大氣環流與錯綜復雜的地形條件下,氣候類型多樣,具有獨特的高原型立體氣候特征。紅河州內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節區分較為顯著,每年5-10月為月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11月下旬至次年的1-2月為旱季,降雨量為800mm-1600mm。紅河州多樣的地貌和氣候條件,適宜茶葉及多種農作物生長。
茶山遠在時光中
云南茶葉可考歷史已有三千多年,清朝初年《物理小識》中“普洱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最早確立了普洱茶之名,普洱茶曾經是明朝和清朝有名的貢茶。普洱茶必須活在足夠的時間里,才能成就它醇厚的滋味,無論是它的生長或是它的發酵都需要足夠的時間,它歷經的時光、等待的歲月都會融入湯水之中。千年歷史,普洱茶經歷了興衰到現在的炙手可熱,不是全無道理,它是被時光挑選下來的,普洱茶山遠在時光之中。
▼紅河州茶葉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綠春縣就有人工種植茶樹、加工茶葉;
▼紅河縣在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已形成一定茶葉種植規模,僅羊街、安品一帶,茶葉種植面積就達1800多畝;
▼清朝后期至民國期間,由于戰亂影響,茶葉生產萎縮;
▼1954年后,紅河州茶葉生產得到重視,綠春縣騎馬壩軍墾農場在瑪玉村開始了一定規模的茶葉生產;
▼1974年,全國茶葉會議后,紅河州作為云南紅茶生產區,規劃發展茶園10萬畝;
▼至1978年,全州茶葉種植面積已達到8.54萬畝,產茶279.65噸;
▼1989年后,紅河州茶葉得到長足發展,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7.11萬畝,茶葉產量達2490噸;
▼2012年底,全州茶葉種植面積達33萬多畝,主要分布于元陽、綠春、屏邊、紅河、蒙自和建水等7縣,涉及茶農達25萬余人。
古茶樹:我就在這里
我們為什么要一再的提及古樹茶?其中它的滋味和口感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存在的價值,它見證了普洱茶的發展史。普洱古樹茶是以時間的姿態站在我們面前的,一棵生長了幾百年的古茶樹愕然立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肅然起敬、謙卑起來。在時間的長河面前,我們脆弱如一根蘆葦,會輕易被時光折斷,而古茶樹屹立于時光之中幾百年的時間,日復一日,時間飽含匠心雕琢、沉淀它的滋味。
20世紀40年代,中外植物專家在金平縣的分水嶺、屏邊縣的大圍山、紅河縣的阿姆山、元陽縣的觀音山等自然保護區腹地和邊緣一帶發現了許多野生種古茶樹資源。
后來經過多次考察,初步明確了紅河州古茶樹資源主要分布在該州紅河南岸及紅河水系支流李仙江流域的紅河縣、金平縣、綠春縣、元陽縣;同時,在紅河州中部屏邊縣大圍山的原始森林中和建水縣的普雄鄉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
紅河州的古茶樹資源水平分布廣,垂直跨度大,分布區內的氣候類型迥異,生態環境復雜,既是茶組原始種類集中分布的區域,又具有茶組植物種和變種的多樣性。古茶樹總分布面積約占51.6萬畝,其中野生種古茶樹分布面積約40.5萬畝,栽培種古樹的分布面積約11.1萬畝。
1、建水縣普雄鄉
普雄鄉位于建水縣東南部,普雄鄉現存的古茶樹已經不多了,僅在該鄉紙廠村委會的大丫巴中發現成片分布的野生古茶樹。由于紙廠村委會的大丫巴山脈比較偏遠,古茶樹所在地比較偏遠,且古茶樹所在地又劃分為建水縣的公益林保護區域,才使得這些古茶樹保存至今。在海拔2000m左右的大巴山箐深處,尚存3萬多株野生古茶樹,混生于原始森林中,部分植株整體高度仍在10m以上,這些古茶樹發布面積約6000多畝。
代表植株有普家箐1號古樹茶、普家箐2號古樹茶、普家箐3號古樹茶、普家箐4號古樹茶等。
普家箐1號古樹茶
普家箐2號古樹茶
普家箐3號古樹茶
普家箐4號古樹茶
2、元陽縣新街鎮
新街鎮位于元陽縣中部,新街鎮境內山高谷深,峰巒疊嶂,最低海拔480m,最高海拔2878.3m(東觀音山), 年平均氣溫16.4℃ ,年降水量為1397.6mm,是茶樹生長的良好區域。現存的古茶樹主要分布在多依樹村委會和勝村村委會,分布面積約1600畝。古茶樹以居群狀發布于村寨邊的森林內,分布地的海拔在1926-2000m之間。多依村古茶樹居群的古茶樹植株密度較大,當地群眾對茶樹利用的歷史較長,但是因當地旱季的時間長且環境十分干燥,加之疏于管理,采摘方式不太恰當,使居群內的古茶樹分枝少,樹幅小,樹葉僅在頂端稀疏生長的情況十分明顯。
代表性植株有多依1號茶樹、多依2號茶樹、多依3號茶樹等。
新街鎮多依樹古茶園
多依1號古茶樹
多依2號古茶樹
3、紅河縣樂育鄉
樂育鄉位于紅河縣中部,樂育鄉是紅河縣茶園的主要分布鄉,但現存的古茶樹已經很少,僅在該鄉的尼美村委會的窩火垤、大新寨等村寨有所發現;古茶樹為單株散生在村寨周圍,或房前、庭院內。現存的古茶樹以尼美村委會所在地的4株最具代表性。
代表植株有尼美1號古茶樹、尼美2號古茶樹、尼美3號古茶樹、尼美4號古茶樹。
尼美1號古茶樹
尼美2號古茶樹
尼美3號古茶樹
尼美4號古茶樹
4、綠春縣大興鎮
大興鎮位于綠春縣東北部,大興鎮現存的古茶樹已不多,主要分布于牛洪村委會阿倮那村民小組的水源林中,大多野生種古茶樹,數量約200余株,分布海拔為1700-2000m。
代表性植株有阿倮那1號古茶樹、阿倮那2號古茶樹等。
阿倮那1號古茶樹
阿倮那2號古茶樹
5、綠春縣牛孔鄉
牛孔鄉位于綠春縣西部,現存古茶樹已不多,主要分布于阿谷村委會,總數約200株,現存古茶樹大部分生長在農戶承包的山地,長勢茂盛,品質優良。
代表植株為阿谷古茶樹1號。
阿谷古茶樹1號
6、綠春縣大水溝鄉
大水溝鄉位于綠春縣城西部,現存古茶樹也不多,主要分布在龍碧村委會。該村村民于1876年就從云南西雙版納勐臘縣的易武茶山引來茶樹種植,經200多年的發展,已頗具歸規模。但是1979年,當地農民燒野火時引發較大山火,茶園受到嚴重破壞。現在僅存20多株,因曾人為深修剪,大部分古茶樹都為再生枝,管理粗放,長勢較弱。
代表性植株為龍碧古茶樹等。
龍碧古茶樹
7、綠村縣騎馬壩鄉
騎馬壩鄉位于綠春縣中部,騎馬壩鄉的茶樹資源一瑪玉茶最為著名。瑪玉茶因最早種植于瑪玉村而得名,其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騎馬壩鄉現存的古茶樹約300株,主要分布在瑪玉村委會和黃連山自然保護區內,分布面積約50畝。
代表性植株有騎馬壩古茶樹、瑪玉1號古茶樹等。
騎馬壩古茶樹
瑪玉1號古茶樹
瑪玉2號古茶樹
8、 屏邊縣大圍山自然保護區
大圍山自然保護區地處紅河州南部,地跨屏邊、河口兩縣,山脈的東南部緊鄰越南邊界,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上未受過第四紀冰川襲擊,直接從古老的地質時期延續和演化過來。其中有不少古茶樹,其古茶樹資源以野生種為主,分布在海拔100m-2100m 的地帶,從保護區外圍到中心均有分布。野生古茶樹多為單株散生,呈零星發布,長勢較強,保存也較完整。
代表性植株有大圍山1號古茶樹、大圍山2號古茶樹、大圍山3號古茶樹、大圍山4號古茶樹等。
大圍山1號古茶樹
大圍山2號古茶樹
大圍山3號古茶樹
9、金平縣金河鎮
金河鎮位于縣中部偏東,金河鎮的古茶樹主要分布在永平村委會的后山自然保護區,多為野生種古茶樹,在原始森林中無規則地小片分布,古茶樹的間隔在幾米或幾十米之間,據不完全統計,數量約為200 株。
代表性植株為金河1號古茶樹等。
金河1號古茶樹
10、金平縣銅廠鄉
銅廠鄉位于金平縣西部,銅廠鄉的古茶樹主要分布在銅廠村委會的龍口小寨村民小組和哈尼上寨村民小組,多生長于農戶的房前屋后或承包的山地中,皆為單株散生。現存的植株已很少。
其代表性植株有銅廠1號古茶樹、銅廠2 號古茶樹等。
銅廠1 號古茶樹
銅廠2 號古茶樹
11、金馬縣馬鞍底鄉
馬鞍底鄉位于金平縣東部,馬鞍底鄉的古茶樹主要分布在地西北村委會的雞窩寨、八底寨、梨樹村、石頭寨、中棚等5 個村民小組。古茶樹為零星分布,植株大多比較高大,總數約60 株。古茶樹均為普洱茶種。
代表性植株有馬鞍底1號古茶樹、馬鞍底2 號古茶樹等。
馬鞍底2 號古茶樹
云南向來不缺好茶,只缺“發現”。喝茶喝的就是一方水土,所以不同產區的茶滋味、香氣和口感都是不一樣的, 獨具特色,不會為了迎合大眾的口感而改變。喝茶是一個人的事,喝到口里喜歡或者不喜歡心里便有底了,大可不必趨炎附勢追求與他人相同的評鑒感受,在不斷的喝中尋找到自己喜歡的滋味,尋找適合自己的茶。
古人亦有說“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喝茶這事要量力而為,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斷。當然,喝茶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不斷的去學習,去嘗試,去接納,去品飲更多山頭和產地,實踐而來的知識最為真實,樹立屬于自己的品飲標準,這樣在茶路上自然能夠越走越遠。
作者:離蘇丨弘益茶道美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