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剛入職場的年輕人,總是覺得周圍的一切都與自己“作對”:老板與自己作對,公司規定與自己作對,人際關系與自己作對……“為什么和在學校的時候不一樣呢?”這樣的感慨時有發生。其實,很多時候你可以反問一下:是不是自己身上存在著一些不成熟的職場行為呢?
學生腔:“現在才九點半!”
小K在學校的時候曾經是學院學生會的部長。念書的幾年里,他參與了很多大型活動的策劃與組織,能力不錯。可是初入職場的幾個月,他并沒覺得游刃有余。小K很奇怪,為什么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是“對工作充滿熱情,踏實肯干,能吃苦”,這些優點在如今的同事這兒,怎么就沒體現出來呢?
拿昨天來說,小K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出一份報表。這份報表由很多數據組成。上司只給了小K部分數據,另外一些數據需要其他同事提供。由于小K白天在做其他的工作,因此臨近下班,他才發現數據匯總的工作沒有完成。
怎么辦?加班!下班后,上司看到小K依然在電腦面前敲敲,面露微笑:“小K啊,別忙太晚啊!”上司的關懷讓小K的工作動力倍增,自己是一個新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當然要好好表現一番。
想想以前在學院組織大型活動的時候,經常晚上九點開會,有時候夜里十一二點還在寫活動策劃……現在這樣的加班,不是什么難事。
于是小K精神抖擻,忘我工作,不知不覺到了晚上九點半。這時候,小K發現自己手里還差幾個數據,正常來講,應該要問問相關負責的同事。完成這幾個數據,就大功告成了。想想自己剛參加工作,就能提前完成上司布置的任務,小K的成就感立刻膨脹起來。
小K拿起電話,奇怪,同事A怎么關機?現在才晚上九點半呀。沒關系,等下接著打。同事B怎么沒人接?沒關系,等下接著打。同事C總算接電話了,聲音卻很低沉,“喂,你好,哦,是這樣的……”小K又打給同事A和B,兩個人的電話還是沒有打通。看來數據匯總是沒戲了,小K嘆了口氣,只好先下班回家了。
第二天,小K一早來到公司,問同事A和B,不知道昨晚為什么聯系不上。同事A“理所當然”地說:“已經下班了啊,沒有規定說手機要24小時開機啊!”同事B表示同意:“是啊,下班了,盡量不談公事……”同事C也說:“昨天接電話的時候,女兒剛剛睡覺,小家伙聽到聲音就容易醒過來,再睡著就很難了……”
小K這才明白,原來自己打電話的時間沒選好,忘了這是私人時間。職場和學校不一樣。學校搞活動,只要是非上課時間都可以稱為課余時間,職場不同,對于員工來說,上下班時間的界限是相對明確的,原來自己把學校的習慣帶入了職場。
孩子氣:“怎么這么不照顧晚輩呢?”
小L法學專業即將畢業,在一個律師事務所實習。按照規定,事務所給小L配了一個導師。所謂“導師”,就是指導小L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小L很高興。學了一肚子的理論知識,平時在學校鮮有真刀真槍的實戰,現在不僅有了實習機會,事務所還派一個導師,自己可要好好抓住機會,多多鍛煉一下。
因為剛剛開始,工作內容相對簡單,每天整理一些文案資料,幫助所里的律師整理一些案例。就這樣過了兩周。小L的學習能力很強,雖然只是整理文案資料,但也在不斷吸收新知。
令小L感到奇怪的是,導師為什么不熱情呢?自己有問題請教的時候,他似乎不太愿意認真解答,他經常會說:“學校里沒有學過嗎?”“自己去查查參考書。”……小L心里不太高興,如果自己知道,還需要請教導師嗎?再說自己是新人,怎么這么不照顧晚輩呢?
其他的律師也是這樣。如果小L多問了幾句,他們就很不耐煩。慢慢地,小L認為這個事務所沒想象得那么好了,這份實習也不那么讓人期待了。想想在學校的時候,事無巨細都可以問輔導員老師,而老師從來都耐心解答。為什么出了學校,就沒任何庇護的東西了呢?
是退縮還是堅持?小L選擇了后者。在實習單位不太容易落實的今天,還是要珍惜這個機會。
小L盡快調整了心態,學著獨立解決問題。三個月實習結束,事務所出具的實習鑒定用了“學習能力強,面對困難勇于克服……”等評價很高的語言。
等到小L回到學校寫論文,突然發現很多以前要去問老師的問題,現在都能獨立找到答案。小L這才明白,自己實習初期的“憤憤不平”是一種孩子氣的表現。在職場沒有長輩,只有前輩;沒有呵護,只有獨立。這些聽起來挺殘酷,卻給了自己最真實的鍛煉。
界限感:“不該在上班時做私事。”
小M大學剛剛畢業,雖然學的是金融專業,但是她對會展策劃情有獨鐘,加之以前在學校時經常組織大型活動,于是她找了一份會展助理的工作。
小M知道,在職場人際關系非常重要,要想順利開展工作,少不了周圍同事的幫忙。尤其是剛進公司,一定要和周圍同事打成一片。小M性格開朗,活潑外向,以前在學校就是個“熱心腸”,用“樂于助人”來形容小M是非常恰當的。
對于一個整天笑瞇瞇的小姑娘,同事確實很喜歡。沒過多長時間,小M覺得自己已經融入了集體。
因為小M原來的專業是金融學,對于投資理財自然敏銳一些,加上很多同學都在銀行工作,信息更加靈通。而當今社會,投資理財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小M的同事也不例外。茶余飯后,大家談些股票、基金之類的,小M都會給出一些專業建議。
這天,小M聽到同事在談論保險。剛好自己有個同學在從事保險業務員的工作,小M想可以趁機兩全齊美,既幫助同事解決了買保險的問題,也幫同學拉成一單業務。
就這樣,小M向同事提到自己的同學,同事說方便時談談看。后來保險業務員到公司上門服務,結果引得周圍同事都很感興趣,過來詢問具體情況。小M很得意,覺得自己又發揮了作用。
第二天,部門召開會議。布置完工作任務后,主管說:“雖然我們公司氣氛很輕松,畢竟工作時間大家還是要遵守,有些事情需要低調的還是要低調……”說完別有深意地看了小M一眼。
小M開始沒明白主管的意思,等到同事的保險要簽單的時候,小M發現同事一反常態的低調,把保險業務員約到了外面。
小M這才明白過來,自己熱心過了頭,不該在上班時間做私人的事情。好在主管比較開通,小M這回可是牢牢記住了工作和私事的界限。
在身份轉換上平穩過渡
上面三個故事,只是大學生初入職場的幾個片段。
很多時候,職場經驗較淺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披著“職業胎衣”。有的是學生腔,有的是孩子氣,有的是非職業化的語言和表現……那么到底“職業胎衣”是怎么形成的?應該怎樣去除不成熟的“職業胎衣”呢?
從小到大,十幾年的學校生活,已經使大學生非常習慣“學生”的身份。大學生發展階段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社會閱歷較淺,與社會有一定距離。這個階段,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往往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這也是很多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評價是“天真、幼稚、完美主義……”的原因。
小M的經歷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小M以為自己幫了同事和同學的忙,但是由于對職場規則認識不充分,以為只要維護好人際關系,就可以無往而不勝。其實職場中最基本的就是職場規則,不明白這一點,很可能會吃虧。
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踐與鍛煉。當大學畢業生抱怨周圍的一切不如意的時候,更多的是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心態沒調整好?角色沒有轉換好?要知道,你已經不再是學生,而是職場人;你不再被學校的保護傘庇護,而是要獨立面對問題;周圍的環境中不再有同學和老師,而是性格迥異、形形色色的人。
因此,“職業胎衣”去除的藝術,在學校里似乎沒有辦法完全學會,經歷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職場上體驗之后,才能讓自己蛻變至成熟之身。
當然,在去除“職業胎衣”的過程中,學校教育也是必要環節。很多用人單位之所以不愿招聘應屆畢業生,很大原因是學校的教育內容與社會現實脫節。如果在學校期間,學校用“職業化”的理念對學生進行相關的訓練,那么學生也會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接觸到職場的規則。
看小K的故事,如果在學校期間,有老師教過職場與校園的差別,那么小K就不會在不恰當的時間給同事打電話。小L也是一樣,如果在學校的時候,老師鼓勵她自己解決問題,那么她也不會初入職場時事事依賴他人。
所以在學校期間開設《職業素養提升》等方面的課程,在高年級開展相關的活動與培訓,就能夠使學生在身份的轉換上有一個平穩的過渡。
再說說直接和學生接觸的企業。
正如前面所說,小L在實習期間的委屈固然是"胎衣"的一種,換個思路來看企業對待大學生是不是也過于苛刻了呢?當然,從企業的角度來講,自然希望能夠花費最小的成本招到合適的人選,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最大的作用。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人才培養是企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企業既然招聘了應屆畢業生,就應該對他們的職業素養有合理的預期。畢竟是剛剛踏出校門的學生,職業經驗尚淺,但是大學生的優勢在于可塑性很強。企業如果能在入職培訓時滲透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規則,在新來的大學生出現問題時能夠耐心教導,勢必會營造更加寬松的成長氛圍。不僅能讓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企業服務,同時也將促進其自身的快速成長。
因此,“職業胎衣”不是一個學生的問題,而是一個群體的問題,是基于學生個人、學校教育、企業培養三個維度的問題。內在的個人實踐,外在的教育訓練,加之社會資源支持,才是人才培養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