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無論是做教育培訓,還是帶團隊做業務,還是自己讀書聽課,我一直都在把玩一個問題:如何才能高效學習、學以致用,并做出成效?(好吧,這好像是三個問題,請原諒我這貪婪的基因)
那就把這篇的主題一分為三吧。
高效學習
關于“高效學習”,第一步當然就是想去學習,或者會去學習,不學,自然談不上高效。
如何想去、會去?
最開始的時候,我認可這句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太正確了,如果我不感興趣,我學的每一分鐘,都堪比在坐牢。
學習不感興趣的內容,就好比強迫我閱讀《母豬的產后護理》一樣痛苦。
越痛苦,就越需要消耗極大的精力去堅持。而這種痛苦的堅持,沒有非凡的意義支撐,通常事情鐵定做不好。
然后我們就從興趣愛好入手吧:學健身、學理財、學設計、學音樂、學烹飪(雖然學習母豬的產后護理讓人抓狂,但是吃一口紅燒肉還是真香)
從興趣出發,確實有一定效果,感興趣的東西,就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輕松愉快的體驗會自然帶你跨越學習新知的阻力。
可是,終究,我發現,好像有點問題。比如我的吉他,吃灰已經有五年了。這可是我的興趣呀(當然,顯然我不配說這句話,請原諒我的魯莽)
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同其他無數的道理一樣,都有其適用的邊界。
道理既然不能指導生活,但是生活還要繼續,于是,我又找到了這句話:
『高效學習的前提是找到正確的剛需』
(何為“正確的”是價值觀層面的問題,我們今天不討論,重點關注“剛需”)
這個道理顯然更接地氣,也讓我發現吉他吃灰的原因了:吉他是我的興趣愛好,但不是我的剛需呀。我的剛需是吃飯,而且自身精力有限,更多精力投入在工作上,興趣愛好的歸宿自然就是吃灰。
關于『學習的前提是剛需』,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在1962自衛反擊戰中,有個別戰士迷路走失到印度,這些人中有些只有小學文化基礎,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在當地學會并流暢的使用英語、印度語。因為學會當地語言是生存必須的條件。(這可能不是一個恰當的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剛需的驅動力,請不要有其他角度的解讀)
深入理解剛需的驅動力以后,學習就不再痛苦,也不用堅持,可以相對輕松的把必要的知識都往腦袋里裝(當然,知識就像調皮的小兔子,會時不時跳出來,還需要一次又一次裝進去)
總之,想去學習、會去學習,這個問題是解決了。
然而,不久,我就又遇到障礙了。
學以致用
任何領域的知識,起初以為就是一本薄薄的操作手冊,但往往推開門以后,發現面前是一座宏大的圖書館。
比如拍照,拿起手機就能咔咔咔,但是要去了解攝影(我都不敢說學習攝影,僅僅是了解),就會發現那是一個知識的海洋: 光圈 快門 感光度 焦段 景深 白平衡 色相 明度 飽和度 色溫 色調 對比度 構圖 焦點 后期。。。。。。
學習這些東西,即便是我的剛需,可是面對眼前這個大象,我怎么吃,是個問題,畢竟,這不是一塊入口即化的紅燒肉。
深入思考,借用GTD里面關于項目和任務的定義:項目是無數任務的合集,不能直接執行,而任務是具體可執行的清單列表。
吃不掉大象這個問題本質是:項目的確是剛需,但是直面這么多任務不知道從哪下手。
那怎么辦?
在《精益創業》里面,我又找到了可以借鑒的答案:
『最小可用品』
小米在一開始推出米1的時候,每周更新操作系統。通過互聯網推送更新,讓狂熱的發燒友率先使用。小米則積極地與用戶進行互動,快速進行修改。然后在第二個周五推送一個新的版本,如此循環往復。
今天的小米操作系統,不是工程師設計出來的,而是和用戶共創,自然生長出來的。
那學習是不是也類似呢?對此,李笑來老師有個更精準的定義:
『最少必要知識』
有了這個概念以后,學攝影,就了解光圈、快門、感光度。學電商,就弄懂流量、轉化、客單價,做銷售,就記住名單、話術、行動量。。。
最少必要知識,給我們在復雜的現實環境中穿行提供了精準高效的導航。
而且,這個最少必要知識,之所以必要,就是因為剛需,也就是經常會用到的,這也從源頭解決了學以致用的問題,因為“要學”的前提就是因為“要用”。
做出成效
找到剛需,就找到了學習的動力,找到最少必要知識,就找到了高效的路徑。那為什么有些人能成?有些人還是不能?
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當然是很繁雜的,有個體差異,但有一個角度,普遍適用。
那就是有沒有做到『積極主動』?,也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第一個習慣。
做不到積極主動的人,就像一個裝睡的人,再有用的方法,再精簡的最少必要知識,都對他不起作用,因為他不動。
而任何事情,要做出成績,當然包括賺到錢,都是需要“做”的,我前面講了很多,對我確實有用,因為我不僅是這樣的認知,我也是這樣的實踐的。而大大小小的結果無一例外全都來自于---實踐。
讀一萬遍《完全駕駛指南》也不能讓車子自己動力來。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一個人僅僅是看看,這些知識、概念甚至是方法論,對他“做出成效”其實是都沒有直接作用的。最多產生一種幻覺:就這呀,這不廢話嘛,我一看都懂。
懂,但是不動,毫無意義。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之所以有指導意義,是因為有落實到實踐。而實踐的大前提,是想去實踐的意愿,也就是積極主動。
而且,隨著你開始去實踐,你會遇到的都將是有價值的問題,因為解決那些問題,就能直接帶來效益,你學習的動力也會更強。
再進一步,由于學習動力強,在不斷解決一系列問題以后,會反復獲得超越過去的自己的喜悅感,同時客觀上也會在競爭中勝出,超越別人,然后反復實踐強化這種認知,自然就會產生更大自信和興趣,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實踐,然后自己就變得越來越強。
這也許就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相。
最后,用七個字收個尾:
積極主動、做、修正
看似耳熟能詳的大道理,恰恰也是做成事最核心的秘密武器。
加油!逐夢人!
楊磊
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