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新薇
編:金兆豐
最近,社交牛逼癥在網絡上的熱度居高不下。“社交牛逼癥”,指在生活中社交方面毫不膽怯的人,他們無論是和何人交談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他們不怕尷尬,并認為“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就好像喬家的兒女中的喬四美,喬四美敢愛敢恨以及隨時都能與人打成一片的性格特點使得其成為了社交牛逼癥的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最能理解“社交牛逼癥”是什么表現的人恰恰是“社交恐懼癥”群體。社交恐懼癥,隨著網絡對這一詞的娛樂化解釋,我們總是會聽到許多人說自己是“社恐”個體,像前段時間《我的巴比倫戀人》中陳美如崩潰時說出的一段話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但是這種對于人際關系的“恐懼”或者說是“緊張”并不能真正的認為是“社交恐懼癥”,適當的緊張對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的,真正的“社交恐懼癥”群體所面對的生活情景并不像網絡上所說的那樣輕松。
定義
社交恐懼癥(Social Phobia)為恐懼癥的一種亞型,在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如下:
(1)符合恐懼癥診斷標準;
(2)恐懼對象主要為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
(3)常伴有自我評價較低與害怕批評;
(4)排除其他恐懼障礙。
社交恐懼癥的發病率僅低于抑郁癥和酒精依賴癥。同時,其亦會與抑郁、焦慮、強迫等心理疾病共病。社交恐懼癥患者的身心正在經歷著極大的痛苦,其具體表現為:由于擔心受到別人的嘲笑,對自己的社交行為進行負性評價,并在相應的社交場合持續地存在緊張或恐懼情緒,如有意或無意地注視,更加地緊張不安,從而嚴重影響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
成因
01
生理因素
Stein認為社交恐懼癥是以應用大腦獎賞通路來評價社交依戀的危險和利益系統失調為特征的疾病,同時社交恐懼癥患者在5-HT功能、多巴胺能神經元等生理方面均表現出與正常群體的差異。
0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社交恐懼癥的發生中扮演著重要因素父母采用消極的家庭教養方式會增加孩子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可能性。過度保護孩子會使得孩子感知到父母過強的危機意識,從而缺乏安全感、對父母的依賴性增強,不能積極主動地與外界接觸以培養社交技能。然而冷漠地對待孩子及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失亦會使得子女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從而增加社交恐懼癥的可能性。
03
個體因素
社交恐懼癥的發病亦與個人因素相關,如個人的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個體曾遭受過的羞辱性、虐待性的經歷,較低的自尊水平,不安全的人際依戀風格等均會增加個體的社交恐懼癥的發病率。就像網劇《我的巴比倫戀人》陳美如一樣。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一般精神科大夫多會采用帕羅西汀、舍曲林等藥物進行治療(注:在選擇藥物治療前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咨詢專業醫生)。
(2)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多采用系統脫敏療法、森田療法及認知行為療法等治療方法這些療法均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在臨床研究中均有顯著療效。
(3)心理咨詢+藥物治療。早期對于社交恐懼癥醫者多采用藥物治療,然而目前多采用心理咨詢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法。
真正的社交恐懼癥患者像是人群中的一座孤島,他們渴望與人接觸卻又敏感非常,囿于自己為自己設立的牢籠之中。他們渴望被他人積極關注,同時過度的恐懼和焦慮也使得他們回避著可能的他人的拒絕、嘲笑和貶低從而體現出更多的僵硬、防御和戒備。故而在對社交恐懼癥患者進行交往時,我們也應給予他們更多積極、正面的反饋,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
而基于個人方面。社交恐懼癥患者也應接納自己,專注當下,不要在去設想自己會出丑、會被他人嘲笑排斥的情景,努力的邁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逐步脫敏,以更好的擁抱自己,擁抱他人。
END
作者簡介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