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的小日子繼續進行著。在基層的皮膚病中,其實神經性皮炎也挺多的。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常見病——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
還有一個名字是慢性單純性苔蘚(lichen simplex chronicus),是一種常見的以陣發性劇癢和皮膚苔蘚樣變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好發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腦力勞動者多于體力勞動者,生活繁忙不規律的人尤其容易發病。由此看來這兩個名字各有道理,神經性皮炎側重于該病的原因(神經),而慢性單純性苔蘚更側重于皮損性質(苔蘚樣變)。
順便再復習一下名詞解釋苔蘚樣變(lichenification):因反復搔抓、不斷摩擦導致的皮膚局限性粗糙增厚。表現為皮嵴隆起,皮溝加深,皮損界限清楚,常伴劇癢。常見于慢性單純性苔蘚、慢性濕疹等。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不清楚!!!一般認為與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有關。
(一)精神因素,目前被認為是主要的誘因,性情急躁、情緒波動、思慮過度、過度緊張、焦慮不安、憂郁勞累、生活環境變化、睡眠不佳等均可使本病加重或反復。
(二)胃腸道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體內慢性病灶感染、進食辛辣食物和魚蝦等,均可成為致病因素。
(三)局部刺激,如衣領過硬、毛織品、化學物質刺激、昆蟲叮咬、陽光照射、汗水浸漬、搔抓等,也可誘發本病發生。
搔抓及慢性摩擦可能是主要的誘因或加重因素,病程中形成“瘙癢-搔抓-瘙癢”,如此惡性循環可造成本病發展并導致皮膚苔蘚樣變。
二、臨床表現
最初僅有瘙癢感,無原發性皮損。因癢而搔抓及摩擦,皮膚才逐漸出現原發性皮損——丘疹,扁平,大小如針頭至米粒樣,圓形或多角形,硬而有光澤,呈淡紅色或正常膚色,可覆有少量糠秕狀鱗屑,散在分布。在“瘙癢-搔抓-瘙癢”的循環模式下,丘疹遂逐漸增大,日久而融合成片,形成繼發性皮損——苔蘚樣變(見上面名詞解釋),直徑2-6cm或更大,皮損變為暗褐色、干燥。邊緣可見散在的小的扁平丘疹。皮損斑片數目不定,可單發或泛發周身,大小不一,形狀不定。
(一)苔蘚部位,好發于頸部兩側(90%)、雙肘伸側、腰骶部、股內側、女陰、陰囊及肛周等易搔抓部位。若皮損僅局限于一處或幾處為局限性神經皮炎;若皮損分布廣泛甚至至全身則稱為泛發性神經性皮炎。
(二)自覺癥狀,陣發性劇癢,是首發癥狀,夜間尤甚,影響睡眠。搔抓后可有抓痕及痂,嚴重者可繼發毛囊炎及淋巴結炎。
(三)神經性皮炎為慢性疾病,癥狀時輕時重,治愈后容易復發。
三、分類
主要是依據臨床表現中的皮損部位,分為局限性和播散性兩類。
(一)局限性神經性皮炎
多見于中青年。皮損僅局限于一處或兩側對稱分布,90%以上好發于頸部,其次為肘、腰骶、股內、陰肛。表現為典型皮損,以及因搔抓而出現的抓痕及血痂。
(二)播散性神經性皮炎
好發于成年及老年人。皮損廣泛分布于眼瞼、頭皮、軀干、四肢等處,表現與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相似,也可因用藥不當而產生接觸性皮炎或繼發感染(毛囊炎、癤病)等。
四、診斷
主要依據發病特征及臨床表現
1、中青年,先癢后損。
2、原發皮損是扁平狀多形性的丘疹,因癢而抓繼發為苔蘚樣變,無滲出。
3、多于頸部>四肢伸側>腰骶部>股內側>外陰>肛周。
4、慢性且反復。
五、鑒別診斷
1、慢性濕疹
多由急性濕疹轉化而來,病程中滲出傾向。皮損為浸潤肥厚性斑疹、斑塊,苔蘚化倒不明顯,伴陣發性劇癢。
2、扁平苔蘚
皮損相似,但其扁平丘疹較神經性皮炎的大,為紫紅色,有蠟樣光澤,可見Wicknam紋。有同性反應(說明與自身免疫有關)、黏膜損害(如頰粘膜和龜頭處損害)。組織病理學有特異性。
3、尋常型銀屑病
好發于小腿伸側及頭皮,皮損為慢性局限性肥厚性斑丘疹,基底呈淡紅色或暗紅色,上覆銀白色鱗屑,有蠟滴現象、薄膜現象、點狀出血(Auspitz征)、束狀發。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
4、瘙癢癥
多見于老年人,常與季節有關,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性皮損,但會有繼發性皮損,如抓痕、血痂、色素沉著或減退,甚至濕疹樣變和苔蘚樣變,以及各種皮膚感染。
5、原發性皮膚淀粉樣變
皮損為高粱至綠豆大棕褐色堅硬丘疹,有時皮疹沿皮紋呈念珠狀排列,組織病理有特征性改變:淀粉樣蛋白沉積。
六、治療
雖然本病易復發,但只要采用正確的治療方法,療效還是可以的,尤其是對新出現的皮損,一般外用藥物1-2周后會消退,所以應當積極早期治療。
首先應當解除可能誘因或導致本病加重的原因,這樣會有利于疾病的恢復,甚至能在不用藥物的情況下消退:
1、放松緊張情緒。保持樂觀態度,特別注意避免緊張、焦慮、激動等,生活力求規律,注意勞逸結合;必要時要輔以心理治療。
2、調節飲食。對于能引起此病的明顯食物或飲料,應完全避免飲用。限制飲酒和辛辣,保持大便通暢,積極治療胃腸道疾病。
3、減少局部刺激。神經性皮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皮膚局部增厚粗糙度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就是劇癢誘發的“瘙癢-搔抓-瘙癢”惡性循環,因此要避免用力搔抓、摩擦以及用熱水燙洗等,切斷惡性循環。
在用藥上,其主要目的是止癢,避免患者因瘙癢而去搔抓。
1、外用藥物
應根據皮損類型、部位等,合理選擇藥物種類(止癢類、焦油類或糖皮質激素)和劑型(干對干,濕對濕)。一般會選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霜劑;如果皮膚增厚可以選用軟膏(如復方氟咪松軟膏)或硬膏(如皮炎靈)來加強療效;特別厚的地方可以晚上涂藥后用保鮮膜封包,以利于藥物吸收;嚴重的患者,局部可用去炎松封閉治療;如局部紅腫繼發感染,則需抗生素治療。皮損泛發者可選用藥浴、礦泉浴、紫外線治療。
2、系統用藥
可口服抗組胺藥(白天用西替利嗪等非嗜睡作用藥,夜間可選擇撲爾敏、多慮平等嗜睡作用藥)、鈣劑、維生素C,配合谷維素、維生素B1、B12、復合維生素B等。嚴重者可采用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皮損泛發者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懷孕期間治療以外用藥物為主,盡量少吃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