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感冒的又多起來了。這可能與冬天剛過去,春天來了,天氣回暖有關。要知道,初春時節,樹木尚未萌芽,地下的昆蟲仍在休眠狀態,隨意脫衣服是很容易感冒的。有句話叫“春捂秋凍”。意思就是不要一到春天就急著脫衣服,要多捂一段時間,不是說“清明斷雪不斷雪”嘛,真正暖和的時候還早著呢。也不能剛剛立秋就急著加衣服,盡量晚一點加,讓身體結實一下。
春風不刮,萌芽不發。前天風刮得夠大,像吹哨一樣。其中有三個感冒患者,全是風寒感冒。癥狀都是怕冷、流鼻涕、無汗。我給他們每人開了一副麻黃湯。
其中一位晚上只喝了一次,第二天早上起來就好了。說:“真神!”
很多人一感冒就去醫院掛吊瓶,其實,不是患者非要掛吊瓶,而是,醫院過去一直在提倡掛吊瓶。曾經看到網上貼出圖片“節假日輸液打折”橫幅。現在感冒了,去醫院有幾個是不掛吊瓶的?如果不讓掛吊瓶又能怎么治療?
前幾天,我朋友到鄉醫院住院4天,沒有給一片藥,天天掛吊瓶,把醫院里僅有的7臺儀器都用上了,真是細致入微啊,不該檢查的也給你檢查。人家是膀胱結石,也要給做心電圖。做多普勒,做CT等,儀器檢查花了1000多元。
胡大一教授在《過度醫療不是為了人民,是為了人民幣》一文中說,從小到大,你因為感冒、發燒、腹瀉做了很多次“手術”,這件事你自己都不知道吧。很多人一感冒發燒就去輸液,醫院里到處都是輸液的人。這在美國、歐洲是絕對看不到的。
輸液是侵入性操作,相當于一個小型“手術”。輸液過程中,需要刺破血管,向其中輸入本不屬于人體的藥物,這個過程中,輸液藥物、設備、環境、操作的無菌程度,都會影響輸液安全。
輸液還會增大心臟負擔,有心臟病的老人風險更大。因為輸液需要把藥物溶解在鹽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輸兩袋500毫升的液體,相當于短時間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人,正常情況下全身血量約為4-5升,粗略估算,輸液1升相當于加大了20%的循環負荷。老人的心肺功能較差,尤其是有心衰等心臟病的老人,頻繁輸液的風險更大。
另外,輸液的藥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們堵在細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輸液真的太可怕了。刺破靜脈血管倒不是很怕,怕的是低于體溫的液體進入血液中,體內的血液是否對外來物體有所排斥,而更可怕的是如果藥物中的“微粒”真的堵在細小的血管中,引起栓塞怎么辦?醫生如果知道栓塞是“微粒”引起,會告訴病人嗎?他們有辦法再把“微粒”清楚掉嗎?如果因為“微粒”堵塞嚴重出現意外,醫生會承認嗎?經常聽到輸液發生死亡事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事故?
過度醫療從普通感冒開始,可謂抓到了龍頭。所有疾病的治療就是用金錢堆積起來的,治好治不好花錢都少不了。
啰嗦了這么多,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能動不動就輸液,輸液是有危害的。
下面說說張仲景發明的治療風寒感冒的神藥“麻黃湯”。
前面說的三位患者,其中一位就服了一次(半副)藥湯,所有癥狀都消失了。
這是一位60多歲的男性,感冒兩天后就診。自述一般很少感冒,這次一天擤鼻涕用了100多張抽紙,每次左眼都能跟著出淚水,渾身有些發冷,不覺得發燒。渾身無力,偶爾咳嗽。喝了小柴胡顆粒、黃芪顆粒、速效感冒膠囊等也不見效。
刻診:擤鼻涕造成鼻溝發紅,左眼掛著眼淚,不時地用抽紙擤鼻涕。舌苔薄白,右脈浮緊略數。
辯治:外感風寒。屬于麻黃湯證。惡寒怕冷,有一分怕冷便有一分表證。形寒飲冷則傷肺,肺主涕,故流清鼻涕。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太陽病的主證有“惡寒、無汗”,故用麻黃湯主治。
麻黃15克、桂枝10克、炒杏仁24粒、炙甘草6克。一副。
先煎麻黃15分鐘,再將余藥加入同煎20分鐘。取藥液300毫升。分兩次喝,一次150毫升。
藥液口感不好,比較澀,囑其喝完后含一點點冰糖。蓋被出點微汗。
當晚服150毫升,也未出汗,第二天早上,所有癥狀消失。
這位患者如果去醫院,十有八九會讓你輸液,按照鄉醫院規定,住不夠三天不給報銷,沒有個千八百元是治不好的。
方劑藥量取的是原方用量的三分之一。麻黃原量為三兩(45克),只用了15克。這個量,可能有人也會認為比較大,實際上分作兩次喝,也就不到8克。麻黃沒有那么可怕。
敏感的人,喝了會出汗,不敏感的很少會出汗。患者沒有出汗,只是覺得身上有點熱乎。據臨床觀察,不管是否出汗,都有效果。當然微微出點汗最好。
麻黃湯原方:麻黃三兩,去節,桂技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湯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傷寒論》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雖然僅僅四味藥,但是配伍卻比較獨到。方子的主藥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藥,能發越人體陽氣,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在整個方中占有君藥的重要位置,且全方也是以這味藥來命名的,可見此藥在本方中的作用非同一般。麻黃湯這個方子的配伍,可以說君臣佐使十分嚴密。除了麻黃作為君藥之外,桂枝以其溫經散寒,透營達衛的作用作為臣藥,以加強發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等作用。然后再配上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方中甘草為使藥,它既能調和宣降的麻黃、杏仁,又能緩和麻黃、桂枝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義。
區區四味藥,卻是治療風寒感冒的特效藥。2000年前有效,2000年后還有效。只要對癥了,那就是“一劑知,二劑已”,下咽立效。
現在,很多人不敢用,主要是因為麻黃,把它當成“青龍”。擔心發汗過多亡陽,其實還真沒那么厲害。再就是擔心有高血壓的人不小心用了之后,造成血壓升高。過去說水煎要去沫,現在煎也沒有沫。再說,也不能因噎廢食啊,仲景用三兩,也沒叫你一次喝完啊。比例別搞錯,你少用點行不行?
究其根本,還是對自己不自信,沒有把麻黃湯領悟透,真要領悟了,不僅是治風寒感冒效如桴鼓,治療身痛腰痛骨節疼也是神效。
張錫純謂“麻黃于全身臟腑經絡,莫不透達,而又以逐發太陽風寒為主治之大綱”。
麻黃能發汗,把邪氣從汗排出;能利尿,把濁氣從小便利出。它還有一個作用少有人知,那就是“破癥瘕積聚”,什么囊腫、包塊、腫瘤之類,它都能破。是不是不是一般的厲害?
由此可知,桂枝芍藥知母湯用它治“諸肢節疼痛”;麻黃加術湯用它治“濕家,身煩疼”;葛根湯用它治“項背強幾幾”的頸肩痛;烏頭湯用它治“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還有個治療“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的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湯可不能單單用來治“但欲寐”的少陰病,從以方測病或以藥測病就能看出,也是治療各種痛癥、痹癥的好方子。
在感冒中,特別是感冒初起,受風寒的最多,如果能及時用上麻黃湯,也就一兩副藥的事情,十塊八塊就解決了。
問題是,現在的一些中醫也不愿開,或者也不會開。要不就是怕出意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被輸液洗腦,認為輸液好得快。有些孩子動不動就感冒,感冒了就輸液,好好的一個孩子,成了病秧子。孩子的身體不是病壞了,是被治壞了。
衛健委幾年前就說了,不準隨便輸液,并且規定了很多不準輸液的病種,可是,到醫院看看,感冒了還是都在輸液,輸抗生素,感冒是病毒引發,輸抗生素有用嗎?把不對癥且有副作用的藥物輸進血管里,這叫治病救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