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窮經,苦讀半生,能把中醫四大經典吃透,而成為一名蒼生大醫的,在當今時代寥寥無幾。即便是榮獲國醫大師稱號的老中醫,與民國以前書有記載的老中醫在診療技術上相比也相差懸殊,不說唐宋元明清那些流芳百世的大醫,能夠達到民國張錫純先生水平一半的也基本沒有。
因為他們是中醫全才、通才,通國學、通易學、通醫學、通四診、通方藥,這個“通”是精通,不是一知半解。這“五通”做不到,就無法成為名聞天下的大醫。
可能有些中醫學家內心不服氣,但是民眾心里一定服氣。現在虛妄的東西太多,大家心里還是有數的。你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所造就,但是,絕對做不到全面,也就是通過四診,可以辨證論治所有疾病。全才之難,難哉,難哉。
所以,古往今來,無數中醫學子,焚膏繼晷,能夠勝出者,總是少數。而大多數則是“半瓶醋”而已。
為什么?沒有做到“五通”啊,甚至,連中醫四大經典都搞不明白,怎么為醫?
古人學經典的絕招就是靠的背功,從小開始,從學徒開始,不管你懂不懂,先背得滾瓜爛熟再說。少時學到的東西,可以銘刻在腦子里。背熟的文字,一生都不會忘記。好多老先生對一些經典出口成章,就是少年時代的功夫。背經典的好處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溜。”后世詩詞經常可以看到前代文人的用典用句,就是因為背誦經典后的借用和融會貫通。當然,不能像乾隆那樣直白:兩岸猿聲啼不盡,扁舟已過萬重山。
有句話叫“熟讀精思子自知”。你一旦背熟了,然后再勤于思考,旁征博引,翻書查典,某一天某一刻你就會豁然開朗,腦瓜一拍,啊,原來是這個意思。
學國學有捷徑嗎?背熟就是捷徑。管子說:“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不是有個成語叫“如有神助”嘛,就是從這句話來的。
學中醫沒有捷徑,一定要說捷徑的話那就是多背經典,這是基礎,這個基礎打不牢,搬磚就是搬磚,不要故作謙虛地說“我在搬磚”。只要是經典滿腹,再用點精力,下些功夫,跟跟師傅,就能進入中醫的堂奧。
李大白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漢府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岳美中先生體會是:“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
任應秋:“我學習經典著作如《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都是二十歲以前讀背的,也就是用機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讀和背,基本把它記下來了。”
方藥中:“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復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
沈仲圭先生說:“根據我的經驗,年青時要讀熟幾本書做底子。因年輕記憶力強,一經背誦,便不易忘記,可以終身受益,同時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據說,李克紹老師聽學生背經典的時候是低著頭閉著眼,只要你一停頓,他就說重來。他對學生背經典要求很嚴,不達到滾瓜爛熟是不行的。
前些年,看到有人撰文對熊繼柏老師好像不服,你不服,你有他背誦的經典多嗎?你不服,人家大醫院經常找他會診,而不是找你。
有些經典條文必須背上來,比如《傷寒論》、《金匱要略》、《湯頭歌訣》等,你不背上來,臨證時怎么往條文上套,你不把方子背上來,腦子里就那么十個八個方子,怎么能信手拈來左右逢源?
除了必背經典之外,像《黃帝內經》那么厚,起碼也要把重要章節背上來吧。不能背上來的,起碼能讀得流暢知道是什么意思吧。
《神農本草經》是草藥中的第一經,張仲景用藥就是根據《神農本草經》上記載的藥物以及功效制方的。別看書上語句不連貫,一兩個字一個逗號句號,因為那是刻在竹簽上的,很費事,不是用圓珠筆寫那么簡單,所以用詞極其簡練又含義深廣。
《本經》中的藥物功效,被歷代本草詮釋和沿用,比如《本草經解》、《本草發揮》、《本草經疏》等。黃芪有“補虛”二字,也就是說凡是氣虛就可以用,為什么補氣虛?不是味厚啊。麻黃“破癥瘕積聚”,就5個字把現在所有的結節、增生、包塊、囊腫、腫瘤、癌癥等陰實的病灶都涵蓋了。
一位中醫研究生說:我終于明白學中醫,為什么一定要背誦經典原文。剛跟師時經常問這問那,老師說:“你現在什么都不要問,如果你想跟著我學習中醫,就先把《傷寒論》原文背會。背會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再問我。”
背了幾天,也不懂意思,背不下去了,想找一些書參考。老師說:“現在,我不方便給你講,你也不要看注解的書,先背完《傷寒論》再說。”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不背上來,老師怎么跟你講。比如,老師說《傷寒論》127條,你沒有背上來,內容都不知道,你怎么會茅塞頓開?
過去師傅帶徒,頭一年就是打掃廳堂,抓藥,閑著了聽老師跟病人說病情。然后,給你一本《湯頭歌訣》或者《傷寒論》讓你背,一本背完了,又給你一本,等老師看到你全部背熟了,才會給你講,才會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才會在你抄方時一邊給你講解,才會教你診脈。背誦不過關,后面這些連想都不要想。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徒弟,才能出門懸壺,坐診看病。
這樣的徒弟,將來才會成為真中醫,也有可能成為名重一方的大醫。
現在的中醫藥大學的學生,能背經典的少之又少,很多都是一知半解,所以畢業之后,能當中醫大夫會看病的很少,好多是去藥店賣藥了。
有的說,沒有背經典是因為要求不嚴,被學英語耽誤了。這個真不排除。但也不是唯一理由。你進中醫藥大學為了干嘛,自己不清楚嗎?
有個朋友,中醫藥大學畢業之后,自知不是當大夫的料,后來搞工程去了,成了小包工頭。
一般懷才不遇的人牢騷起來都會說,空有一身好武藝無處施展,像他這種情況,屬于身無半點技藝,只能改弦更張,另謀生活。
很多人都會想,把經典爛熟于心太難了,《湯頭歌訣》好幾百個方子我也背不上來,背上來也不能都用到,我用幾個方子,一樣可以看病。的確,大多數老中醫轉來轉去也就是那幾個方子,有些國醫大師也不例外。
有一個看婦科病的女中醫,傳說就用三個方子加減:逍遙散、四物湯、桂枝茯苓丸。肝郁脾虛逍遙散,血虛四物湯,血瘀桂枝茯苓丸。為了方便,方子用編號代替,看完一個病號告訴跟診的學生開幾號方,然后再加減事先擬定的藥物。還別說,找她看病的還真不少。
后來,我在想,早知如此,何必去背那么多經典,把這幾個方子搞明白,還用一個月嗎?類似這種只用幾個方子應對患者的大夫,現在大有人在,說不定你也是。
現在,有了電腦更省事,點開文件夾,方子已經儲存在那里,最多改改藥量,調整一下藥味,再點擊發送到劃價收費處即可。
這和過去老中醫全不一樣,以前老先生在處方簽上寫方子的時候,有時會寫幾味停一停,考慮一下再寫,每一味藥要掂量再三才動筆。沒有十分八分鐘方子開不出來。一上午看30個病號已經夠累的。
40年前,認識一個祖傳三代的老中醫,70多歲,胡子老長,戴著眼鏡,一上午最多能看30個,多了也看不了,時間不夠。看十個八個之后,要靠在椅背上閉目養神幾分鐘,然后,再接著看。他每天只看一上午,周日休息。
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多看一些,他說看病太累腦子了。可不是,看他看病那認真勁,沒有體力還真撐不住。
不像現在,有的炫耀說他一上午看一百個病號,下午還接著看。這種大夫能做到詳細望聞問切,辨證論治嗎?可想而知,技術一定不咋樣,說不定有很多方子都是應付或者糊弄患者。
當然,也有用好一個方子可以應對很多疾病的高手。比如,黃元御第五代傳人麻瑞亭,一輩子治病基本只用一個方子——下氣湯。利用藥性的升降來調和脾胃,調和氣機。不管什么病,頂多稍微在基礎方上做一下加減,百試百靈,活人無算。甚至有許多嚴重的血液病,他都給治好了。老人1997年才去世,活了95歲。重慶馬有度老師能將一張小柴胡千變萬化;河南名老中醫趙清理一張逍遙散來回加減,左右逢源,對付各種病證……能夠用好一個方子的,并不是人家就會這一個方子,而是在整個辯治過程中這個方子使用的頻率最高,絕不是前面所說的用三個方子就能看所有的婦科病。
過去,老中醫限號是確實就能看那么多,現在的限號純粹是一種營銷套路,相當一部分人是故意制造饑餓療法,叫人覺得找他看病太不容易了。既然不容易,你非要找他看,所以,要提前掛號。所以,號很貴。掮客再煽惑說“一號難求”,號販子再沒良心的加價,這個大夫就開始神了。告訴你吧,有些大夫內心是喜歡號販子的,他的神奇就是號販子捧起來的,號販子就是他養起來的。
前年,北京有個大夫在網上挺火的,看了他講王清任癲狂夢醒湯確實叫人耳目一新。診所在柳芳地鐵站附近一個大高樓里,據說里面聚集了不少高手。這個大夫的掛號費和復診費每次都是500元,要提前兩個月預約掛號,我就介紹親屬花500元掛了他的號。患者是腎結石和嚴重房顫,房顫嚴重時一點不敢動彈,有瀕死感,到處治療沒有效果。在家人陪同下,從800公里外坐大巴車顛簸一宿來到北京,住進診所附近旅館里。第二天9點準時趕到診所。患者說,她剛說了幾句,大夫就不讓她說話。前后不到5分鐘,開了處方,他們沒有在診所取藥。用手機把處方發給我,果然是用來調神的癲狂夢醒湯。開了21副,吃完后復診。
我沉默了一會。如今的中醫大夫怎么都“三七二十一”了。老輩大夫開藥方都是三副,有效則“效不更方”,不效則調整藥方。如果六副無效,說明藥不對癥,沒辦法了,經常還會讓另找高人。就是現在,說藥勁不大了,也有大夫說5副沒效就不要吃了。怎么一開就是21副呢?補藥也不要這樣吧。
患者吃到15副沒有任何效果,我告訴他別吃了,不對癥。患者疼錢,全吃了。打電話給專門客服,客服問了大夫,大夫說再來調整藥方。問我去還是不去,我心里也沒底。去,來回費用還要換一兩千塊。后來,他們一商量,決定再來一次,又花了復診費500元。這回,大夫沒有不讓說話,開了方子還是21副。患者跟大夫說,先買7副,有效接著吃,沒效就不吃了。大夫說,隨你。然后又說,你們那兒的藥質量肯定不行。患者說她是在當地最好的藥店同仁堂抓的。大夫沒再吭氣。后面不用寫,大家也知道了。
這個患者總共花了4000多元。三畝地玉米毛收入不夠還要再貼上1000多元,病還是老樣子,最后做了心臟微創手術。
寫這個看病經歷,并不是說你去找人家就一定得給你看好病。而是說,不管你水平高還是低,都不要過度自信,聽病人自述不也是問診的主要內容嘛。你問未必能問到位呢。不問,你有孔二焦看小兒一望就知道是什么病用什么藥就能好那兩下子嗎?只憑把脈,你有梁秀清能把出患者后背上有一塊東西(彈片)的技術嗎?
患者找到你,如同夜航找到了燈,都是滿懷信心的,希望你能盡量聽他(她)訴說,希望你起碼裝也要裝出認真的樣子,希望從你的嘴里得到一個能給他(她)帶來希望的安慰,從而堅信他(她)對你的信任。而你不能平抑內心的傲慢而顯露于形,患者要不是看著你這一身白衣,早就甩門而去。
有網友曾經推薦一個姓仲的民間中醫,說他有水平,能否有機會全面介紹一下。我搜索了一下,不止一個人說這個人脾氣不好,你的哪句話稍有拂逆,他就會面生不悅,甚至罵罵咧咧。
皇帝也不都是暴君啊,你算個啥嗎?患者找你治病不是來吃你氣的。一看這個樣子,離德太遠,還是算了吧。
20年前奉命采訪一位有名氣的血液病專家,同事提醒我說,這個專家脾氣非常暴躁,讓我說話悠著點。我一聽,這不是踩雷嗎?這樣的人不值得宣傳。后來,還是去了,畢竟領導安排的任務不能抗命。
脾氣暴躁,那是被患者慣出來的,然后自己又太把自己當盤菜了。不就是有點技術嘛,能有多了不起,總不至于動手打人吧。我去了,見了面。不愧是血液病專家,臉堂紅紅的,陰虛火旺的樣子。我就想,大概脾氣不好就是這種面相吧。
他看了我的證件,可能覺得有點分量,嘴角露出一絲笑容。我說,有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他哈哈一笑:我這人大度,見的人多了,什么話都能聽。我說,剛才在走廊里有個人說你脾氣特別大。他說,糟踐人也不看日子,您看我是那樣的人嗎?我說也是,我采訪過的像您這樣的專家都是很有修養的。就這樣,整個采訪過程特別順溜,臨走還送了一把迷你型瑞士軍刀給我,掛在褲腰帶上很拉風,后來丟了。
有水平的人一般都有點張揚,你不可能讓他保持低調,那是捂不住的。不顛不狂,其名不張嘛。
誰都有脾氣,沒有脾氣那就不叫人。但是,人是有理智有理性的,知道什么叫得體,什么叫場面,能夠控制自己。尤其是醫生,如果脾氣差一定要學會克制。一個脾性溫和的大夫,患者見面十分病會減去三分。
什么是好醫生?一是有真本事,畢竟是醫生嘛。因病開方,因需開方,不開大方;二是脾氣好要善良,不需要像林巧稚那樣,但是要向她學習;三是心不黑不坑人。能做到這三條,就可以算是好大夫。這三條缺任何一條,都不成立。
好多人說找不到好中醫,這是實話。大多數時間你所找到的中醫大夫,就是來回用幾個方子在看病的,病有幾百種,稍微超出他所涉及的那幾個病種他就沒招了,所以,吃了他的方子你也治不好,因為那個方子很可能就是勉強開出來的,根本不能治病,但保證吃不壞。
好中醫確實難找,但不是沒有,這個需要多留神有關新聞報道。好醫生也是相對而言,不能對他期望太高,不能指望找到他了,你的病一定能給你治好。要從大局看,如果十有六七能治好,這樣的大夫就應該是相當不錯了。
很多人找中醫看病,認為歲數大的道行多,真不一定。有些年富力強的,思維敏捷,也有很多高手。
掛號費貴的不一定就特別會看病,聽說有個院士掛號費1200元,估計一般百姓是看不起的,也找不到他。
大隱隱于朝,你也找不到;中隱隱于市,找起來也費事;小隱隱于野,或許更便捷。
對于那些動輒掛號費幾百的要慎重;對于那些提前兩三個月預約的最好不要去,都是一種營銷手段;對于愛開大方子,一開幾十副,要用尼龍袋裝藥的,堅決不要去看,大部分都是賣藥的騙子;對于那些在度度上搞所謂義務咨詢的,聲稱專科的要慎之又慎……
有干貨才有收獲
點點贊會漂亮 點點在看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