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當你來到這里時,很有可能是在經歷一次單程旅行!”
夏威夷上有一個名為“火星 HI-SEAS”的太空探索模擬棲息地,海拔約8200英尺(2500米),此前已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名預備役宇航員在這里進行過6次火星模擬演練,就在那個13000立方英尺(368立方米)的白色圓頂建筑中,他們需要生活多達一年。
生活在 HI-SEAS 中時,即使出門就是大自然,但宇航員們依然被要求每次外出身穿宇航服,甚至和外界溝通時都被設置為存在20分鐘的延遲。而今天,我成為了最新一批體驗這里的人。
這棟白色建筑的所有者名為 Henk Rogers :“火星基地遠離我們的文明,就像這座島一樣。6500萬年之前,恐龍滅絕了,為什么?因為它們太蠢了,還沒懂得如何離開這個星球,我們可沒恐龍那么蠢,但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還在這里。”
其實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早已經將火星探測列為了 NASA 的關鍵目標,現總統特朗普也承諾將把美國宇航員重新送上月球。即使是私營企業,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創業公司 Moon Express 希望能夠將機器人送上月球開采能源、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建立的“藍色起源”公司志在讓人類在太空中長久生活,還有大家熟悉的 Space X,馬斯克承諾在2022年把人類送上火星。
現在的 NASA 官網上寫著:“火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下一個前沿陣地,而這是一個可望也同樣可及的目標,雖然開拓火星存在挑戰,但我們已經掌握了征服它的方法,人類正準備前往、登錄,然后把火星變成第二個家園。”
以上就是 HI-SEAS 存在的意義,是 NASA 將人類在20世紀30年代將人類送上這顆紅色星球的努力的一部分。
“我學會了孤獨的意義。”
在 HI-SEAS 的第一課就是研究按保質期制備的“膳食”和真空包裝的“即食”食品在營養上的不同和對測試人員心里的影響。完成這一實驗有兩個目標,一個是發現哪些食物更讓人滿意,第二是為了知道這些食物如何影響宇航員對電力、水、食物和生活用品的使用,畢竟在火星上,任何資源的分配和使用都必須精確到極致。
第二課就是挑選出適合長期發送任務所需要的人格組合,HI-SEAS 基地負責人、信息和計算機科學教授 Kim Binsted 說:“火星任務就相當于人體的一個系統,而宇航員是靈魂,如果靈魂破裂,將和火箭爆炸一樣可怕。他們必須能夠愉快地合作,因為根據火星和地球的相對位置,他們需要9個月的太空旅程到達火星,在哪里生活16個月,直到軌道再次重合,才能再花9個月時間回家。”
夏威夷大學和 NASA 合作設計了 HI-SEAS 和在這里需要完成的測試任務,為的是反映真實的探險條件。
我進入這棟白色圓頂建筑需要通過氣閘結構,從室外進入氣閘之后,我得快速關上身后的門,直到氣壓達到正常水平,才能夠打開第二扇門、穿過塑料窗簾進入建筑內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臺跑步機,1200平方英尺(111平方米)的空間內包括靠墻排列的書桌、廚房、折疊餐桌和帶堆肥廁所的浴室,當然,這里的馬桶并沒有沖水裝置,浴室的水量僅供每人每周8分鐘的洗浴時間。不過在廚房,我發現了玉米粉圓餅、花生醬和各種各樣的食材,而且還有唯一一個能夠看到外界的小窗戶。
這棟建筑的能源來自圓頂上的大型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電池會將白天的電能存儲到晚上使用,如果太陽無法提供足夠的能源,我們還有一臺氫燃料電池以防萬一。
二樓是宇航員的隱私空間,每個人的房間是一個扇形,當中只有一張窄窄的床,不過如果你夠厲害,NASA 還會為你準備一張桌子或者是床頭柜。這間房究竟有多小?在其中大多數位置,我甚至都無法直起身子,六個房間加一個浴室占地39平方米,這基本上和一件普通的酒店客房相同。
狹窄的空間是一個挑戰,但是最難對付的還是和外界的溝通,想和朋友、家人聊天?20分鐘他們才能收到,而等他們的回復到達又需要20分鐘。即使瀏覽一個網頁也需要等40分鐘,因為互聯網服務器接收到請求花了20分鐘,響應后傳給你又花了20分鐘。至于語音通話,那就更不可能了。
2014年初參加第二次 HI-SEAS 任務的 Ross Lockwood 表示:“我學會了孤獨的意義。”他在那次任務中完成了凝聚態物理學博士論文,當時他想看 Netflix 上的視頻,可打開之后卻看到了一個40分鐘的倒數計時,40分鐘過去之后才能看,“根本沒辦法用互聯網”,Lockwood 抱怨道。
不過他們也有應對的方式,Lockwood 重新編譯了 Hi-SEAS 的計算機,每天睡覺的時候電腦會自動加載好他們可能會看到內容,這樣第二天就能在本地觀看了。
即使有以上的這些困難,Lockwood 依然表示:“如果被召喚上太空,我義不容辭。”
“火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下一個前沿陣地。”
人類最后一次完全脫離地球軌道是在1972年,當時阿波羅17號載著 Eugene Cernan 和 Harrison Schmitt 落在了月球上,夏威夷大學月球火山學研究員 Jeffrey Gillis-Davis 稱:“我們從阿波羅任務中獲得的知識是巨大的,人類對地球之外的鄰居終于有了認知,而這將幫助我們探索其他星球。”
在去年1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的火星探索計劃上,他表示:“這次我們不僅要在火星留下人類的旗幟和足跡,還將為最終的火星任務打下基礎,總有一天,我們會為第二個世界做好準備。”
當然,就像前面說的,準備工作還有很多,HI-SEAS 中的培訓不僅僅是生活方式、心里上的,這個項目的擁有者 Henk Rogers 把 HI-SEAS 建在夏威夷的這座島上自然有他的道理:“這里粗糙的景觀和月球表面十分相似,是訓練駕駛探測車和學會使用月球巖石打造建筑材料的理想場所。”
太平洋國際太空探索中心項目主任 Rodrigo Romo 稱:“如果我們要前往火星和月球,那么就必須學會使用那里的可用資源進行建設,比如將火山巖做成磚,配合上玻璃、纖維等工具,可以防止熱量的散失,同時避免輻射。”
最后,我結束了這一天的參觀,在避開地上的坑坑洼洼之后, Rogers 和 Romo 告訴我可以把透明面罩摘下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這當然是在火星上絕對不能做的事情,這時我還看了看手上笨重的黑色手套,看樣子在火星上是不太好用智能手機了。
重新戴上頭盔,我聽到 Rogers 依然在頭盔中的音箱系統里說著話,他在介紹我們面前的景觀,還有這個位置和火星、月球的相似度,但我關心遠處的那個白色圓形建筑還有多遠,因為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回到狹小的房間里,然后脫掉這套讓我渾身滾燙的宇航服了。
所以,20年以后人類登上火星之后的生活是怎樣的?是幾十個人組成的凄涼前哨?馬特·達蒙在《火星救援》中演繹的孤獨求生?還是一個繁榮的殖民地?無論如何,我現在只能確定一件事情:人類真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譯者注:本文翻譯自 CNET 雜志《我當了一天火星宇航員 這并不容易》一文,圖片來自 HI-SEAS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