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我覺得我們搞實際工作的人,汗水與實踐是最重要的。書本很重要,電腦也很重要。但是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電腦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里面能種出水稻”。
袁隆平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科學家之一,他曾經取得過無數(shù)的頭銜和榮譽。在人們心目中,他對整個中國以及整個時代的貢獻之大,不管怎么形容都不為過。
在最近,袁隆平院士的一段演講成為了網絡上人們爭相轉發(fā)的熱門。這段演講發(fā)生在不久前的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在演講中,袁院士全程流利地使用英文并且思路清晰。即將年滿87歲的他,依然堅持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線,依然在關心這個世界的糧食問題。
iAsk
袁老說了什么?
袁老在演講開始前還自謙地說自己英文不太好,然而在正式開始之后,他的演講獲得了多次掌聲。袁院士這次演講的題目為《超級雜交水稻研究成果對糧食安全的貢獻》,在演講中他提到2030年全球水稻產量應比1995年增加60%以上才能基本滿足人類的需求;目前每公頃所產稻谷能養(yǎng)活27人,但到2050年,每公頃所產稻谷必須要養(yǎng)活43人才行。
袁隆平說:“全球如果有一半的常規(guī)水稻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估算,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相當于每年可多養(yǎng)活4億人。”
面對世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可用耕地面積每年卻在減少的情況,袁隆平院士認為唯一能夠解決糧食問題的辦法就是把產量提到史無前例的新高度。而在提高水稻產量有眾多種方法中,他認為從經濟和社會成本的角度綜合考慮,雜交水稻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
iAsk
他最看重什么?
水稻田是袁隆平平時出現(xiàn)最多的場合。袁隆平曾表示,發(fā)展雜交水稻是他畢生追求和最大心愿。除非走不動看不見才會退休。
袁隆平被稱為中國近幾十年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因為他解決十幾億的吃飯問題,這是一項可以名垂青史的偉大功績。現(xiàn)在的袁隆平院士的影響力不僅是在中國,他的成就已經開始影響整個世界。
熱衷于公益的比爾·蓋茨在今年來到北京大學演講時曾經說:“引發(fā)中國當代綠色革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在農業(yè)創(chuàng)新領域的投入以及像袁隆平教授等杰出專家們的努力。袁教授是湖南農業(yè)大學的農作物專家,他研究的雜交水稻將水稻畝產量平均提高了20%。中國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的持續(xù)進步能夠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數(shù)百萬的小農戶帶來巨大的好處。”
已經取得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內的無數(shù)榮譽的袁隆平,即使是在80時多歲這個年紀,依然不想停下自己的腳步,依然選擇向科學的高峰發(fā)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戰(zhàn)。
在2016年,袁隆平主持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后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創(chuàng)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
在今年不久之前,袁隆平說:“我們有信心在2020年培育出抗鹽堿度1%、畝產 300公斤的海水稻品種。”他的目標是在5-10年內利用稻作改良技術改造鹽堿地和灘涂,為我國增加一億畝良田,每年多增加300億公斤糧食,多養(yǎng)活一個大省的人口。
袁隆平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百萬富翁想千萬,千萬富翁想億萬,我貪的是產量,到了700公斤我貪800公斤……到了1000公斤我貪1100公斤,最后1200公斤,18噸,仍然不滿足,因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
袁隆平把踏實做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80多歲的他不培養(yǎng)接班人,他認為學科帶頭人不是培養(yǎng)的,得靠自己鉆研。在另一次接受采訪時,他說:“我覺得我們搞實際工作的人,汗水與實踐是最重要的。書本很重要,電腦也很重要。但是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電腦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里面能種出水稻。”
艾問每日人物(微信ID:iaskmedia)想說:
在很多場合,袁隆平都說過自己的兩個夢,一個是自己試驗田里的超級雜交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跟同事助手們,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而另外一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他說中國不僅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即將年滿87歲的袁隆平院士,從來也不說自己老,現(xiàn)在的他還在為自己定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他還在不停地攀登,不停地追夢,一個不停追夢的永遠不會老!